工蟻會怠工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最近,來自亞歷桑那大學的科學家們,給懶蟲家族找到了新成員——竟然是工蟻。「勞模」一秒變「懶漢」,唏噓啊。

    在一項持續兩周的實驗觀察中,研究者們先用彩色顏料給每一位螞蟻標明身份。螞蟻們戴好這些「工作證件」後,被分為5組。

    科學家還給它們找來了監工:高清攝像機。監工每天會隨即拍下6段、每段5分鐘的視頻記錄。根據鐵面無私的匯報,研究者們發現:71.9%的工蟻有一半時間不做事情,還有25.1%的工蟻一直都袖手旁觀,一直在幹活兒的工蟻,只有2.6%。

    「有一部分看起來沒有工作的螞蟻也可能是團隊裡的『炊事兵』,它們將食物儲存在肚子裡,有需要的時候就反芻出來犒勞工蟻。」在接受採訪時,參與這項研究的安娜·多恩豪斯副教授說。也有科學家認為這些表面上的「懶蟲」可能是在擔任警衛,準備應付突發情況。還有人認為這些都是「退休職工」。要驗證猜想,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看來,在這個世界,眼見也不一定為實:沒戴過大紅花的不一定就沒在勤奮工作;而金光閃閃的榮譽下面,也不一定都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工蟻的自白
    我們二十幾隻工蟻才能將那粒大米抬起來。「嘿呦,嘿呦」,我們喊著節拍,讓我們將自己最大的力氣貢獻出來,我們都為自己能夠做貢獻而開心快樂,因為我們的職責如此,我們從不叫苦,也不喊冤,我們只是做好我們自己的本職工作。然而,當我們氣喘籲籲地走到洞門口的時候,兵蟻都在那裡打牌。看到此,我們所有的工蟻相視一笑,想說點什麼但是卻什麼也說不出來。
  • 命中注定的工蟻階級
    入迷的主要是書中針對一個問題的討論:在真性社會的組織結構裡,總有類似工蟻這樣的角色,處於社會最底層,孜孜不倦的奉獻著自己。甚至連後代都沒有。如果基因通過個體遺傳,又或者個體的生存競爭是進化的唯一方向,那麼怎麼解釋工蟻的持續存在呢?答案就是工蟻的基因不由工蟻決定,而由誕育所有下一代的蟻后決定。這種性狀遺傳不是個體選擇,而是群體選擇。
  • 生當為工蟻,還是蟻后?
    又想到皇帝與平民的關係,與蟻后和工蟻的關係非常相似,也許,群體性的動物都差不多吧,只是人類社會似乎更高級一點兒、複雜一些而已。據查:螞蟻按照不同的任務分為工蟻、雄蟻、工蟻和蟻后。開始時的幼蟲(先天)都是相同的,發育成哪種螞蟻完全取決於幼蟲階段的餵養條件(後天和機緣巧合)。
  • 007號工蟻的冒險
    因為不是飛行昆蟲,工蟻從上方接近的方式只能是風吹,或是在頭頂的樹葉上遇險時跳下來。無論何種情況,只要它進入皿網內部,就一定會被體型佔優的蓋蛛幹掉。如果它運氣比較好,主人正在進餐,或者它的虛張聲勢唬住了主人,暫時無性命之虞,那麼此時工蟻首要考慮的應該是怎麼儘快脫身,而不是在這裡心安理得地偷人家的蛾子。
  • 工蟻與兵蟻的恐慌逃遁行為存在不同
    白蟻雖然生活在地下洞穴,但它們不會像人們在擁擠的劇院,當有人喊著火了,所表現的那般驚慌失措,一片混亂。    研究人員發現,當他們把110隻白蟻放在的圓形塑料盤中,突然搖動盤子,白蟻開始以一種極為有序的方式運動,由於工蟻與兵蟻的在蟻群中的社會分工不同,驚擾之下,它們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方式。    工蟻表現出單一的行為。
  • 富士康的一天如同工蟻般
    第二天起床,向窗外望去,看著樓下排隊上班的人群,想到自己一會下樓加入隊伍後的樣子,忽然覺得自己像及了一隻工蟻。工蟻的主要職責是建造和擴大保衛巢穴、採集食物、伺餵幼蟻及蟻后等。如今的我,就是一隻富士康的工蟻,每天為富士康辛苦勞動,如果沒有加班,得到的僅夠維持生活。
  • 解析專題:知識共享平臺之「工蟻社區」
    那就是對於共享的任何一方來說,他所擁有的知識不會減少,只會增多,而且這種增長會隨著共享範圍的擴大而迅速提高。無論和多少人共享知識,自己的知識量是不會減少的,只會增加。因為在共享過程中,在你試圖將你所擁有的知識顯性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自己的一些知識缺陷,並試圖去完善它。
  • 科學網—科學家發現西班牙工蟻自己決定誰做蟻后
    以往我們都覺得,螞蟻都是勤勤肯肯幹活兒的工人,雖然它們在窩外老和別的螞蟻開戰,但是窩裡面都好和諧好和諧啊
  • 蟻后選夫婿,工蟻來把關!命運坎坷的雄螞蟻
    2.可憐的雄蟻遷徙時,蟻后會先停止進食,把自己那龐大身軀先瘦下來,以利於行走和進入巢穴。安頓下來後,就會開始大量進食,並且開始工作。 蟻后會先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吸引洞外的雄蟻進入洞內。雄蟻進入洞內後,首先會遇到「鬧洞房」的工蟻,它們會阻止雄蟻進入蟻后的「後宮」。
  • 工蟻一號的幸福生活
    從南大街經鐘樓轉東新路,幾乎每天都要堵車10分鐘,我耐心等待的同時,大腦也不得閒,這時我會觀察一些有意思的動作、細節或人,以備哪天寫文章時使用,有時我也會想一些工作外的俗事,天馬行空的,沒有一點兒頭緒。從麥莧街到大蓮花池街就更加擁擠了,幾乎寸步難行,我就跳下車步行了。7:57,我到了蓮湖巷口,趕著爛車一路小跑,衝進辦公室後,我開始手忙腳亂地找卡。
  • 工蟻與兵蟻,誰的等級更高?不光是戰力差別大,內力差別也突出
    很多喜歡昆蟲的朋友有點好奇,作為蟻群中的苦力,兵蟻和工蟻都是放棄了生殖權利的,那麼在蜂群中,究竟是工蟻在控制兵蟻還是兵蟻在控制工蟻?,工蟻和兵蟻的產生,也許就是就為這種差別。
  • 龍南原創微電影《工蟻》,速速頂起!
    小編不廢話,直接奉上視頻『工蟻』↓↓ 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工蟻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之一,它能舉起超越自身百倍的東西。它們生活在人們最不注意的地方,建造巢穴、採集食物、飼餵幼蟻,是典型的利他主義者。工蟻為同伴生存不惜個體利益,面對任何災難義無反顧,是最能代表大公無私精神的生命個體。
  • Science :什麼決定了一隻螞蟻是成為工蟻還是蟻后?
    對兩個品種螞蟻的基因組的比較給了科學家們一些線索:究竟是什麼決定了一隻螞蟻的命運是成為工蟻還是蟻后。 不同等級的螞蟻有著相同的基因藍圖,但它們會因為影響其基因表達的「表觀遺傳學」的變化而發育成為完全不同的個體。 在佛羅裡達弓背蟻( Camponotus floridanus)的群體中,只有蟻后才會產下受精卵;當該蟻后死亡時,該螞蟻的群體也隨之死亡。
  • 一億年前的螞蟻群已經存在「工蟻多型」現象!
    )的原創性工作,為探究螞蟻工蟻多型現象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證據。「多型現象」被認為是現生螞蟻真社會性的一個重要特徵,不僅體現在同種螞蟻的工蟻、蟻后、雄蟻在形態上的差異,還更加細緻地體現在因工蟻體型大小不同而執行多種分工(工蟻多型)。白堊紀時期有翅型蟻后十分少見。而「工蟻多型」被認為與螞蟻多型的早期起源和分工差異息息相關,但該觀點缺乏化石證據。化石螞蟻中工蟻的多型現象以前從未報導過。
  • 論螞蟻的集體性,為儲存食物工蟻甘願化身「糧倉」
    平常的時候蜜罐蟻的外表和普通螞蟻相差不大,一旦其吸食花蜜後蜜罐蟻就很容易辨認,它腹部會變得圓鼓鼓的,就好像一顆晶瑩剔透的葡萄一樣。但不是所有的蜜罐蟻都會變成「貯蜜蟻」,這種情況只發生在工蟻裡面,並且不是全部工蟻都會這樣。具體的選擇關於貯蜜蟻「」的形成機制,學術界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爭論。
  • 失足跌進核武基地密室大難不死,百萬工蟻幾年沒食物仍生存
    2016 年,波蘭學者Tomasz Rutkowski 的團隊在此密室發現該批為數約一百萬隻的禿背林蟻工蟻,團隊相信它們是地堡地面主群族的一員,但失足從地堡天花板排氣口直接掉落至密室中,由於凌空的排氣口「有入無出」,主群族根本無法派營救隊伍拯救這批工蟻。密室中並無任何食物,但團隊認為這批工蟻早已在這種極端環境下紮根生活多年。
  • 從工蟻到蟻后——生產者向放債者的蛻變
    與我們人類一樣,螞蟻王國也是一個群體性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從事生產也最為勤勞的是工蟻,而蟻后除了負責繁衍外,幾乎連動也不動,活脫脫是一個寄生體。自然界中的工蟻和蟻后乃出自天定,可人類社會則不然,「工蟻」們總有向「蟻后」發展的趨勢,不論是個人、組織還是國家,也不論其主觀意願究竟如何,幾乎概莫能免。很多人可能還記得《武訓傳》這部電影,並將其被批判歸咎於當時的政治局勢,可如果我們就事論事,卻也不難發現,其故事內核是很成問題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一起來看,這個武訓是何許人也?
  • 非洲精緻的白蟻丘,體長1釐米白蟻工蟻,建造幾米至十幾米高蟻窩
    蟻窩是蟻類生活的地下巢穴,包含一系列彼此連通的地下小室,與地面經通道連通,由工蟻們負責建築和維護,工蟻們將窩內小顆粒狀的髒東西叼到出口附近,形成常見的蟻窩「土堆」,這些土堆是非常堅硬的,是因為混合了白蟻唾液、排洩物的黏土在風乾後硬如混凝土,表層既防雨又抗曬!
  • 投票|工商後臺年終工蟻獎投票通道開啟,你就是大眾評審!
    投票|工商後臺年終工蟻獎投票通道開啟,你就是大眾評審!我司特舉辦2019年度「年終工蟻獎」評選活動。希望通過你們的實際行動,找出那些「最美」後臺人,以此向所有奮鬥在這條戰線上的小夥伴們致敬!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小夥伴們的自我介紹吧!他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嚴格遵守公司各項規章制度,保質保量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 你捉的螞蟻會打洞嗎
    小朋友在野外抓螞蟻一定得有家長的指導,也許在一兩天內會有個別螞蟻死去,這時要及時清理乾淨,以免汙染環境。「螞蟻要是跑出來了會去吃家裡的食物嗎?」專家解釋說,其實離群的螞蟻很快就會死去,它們找不到你的糖罐子,也不會威脅到你的衣物和家具。  採集螞蟻不要貪大  我們如何區分不同身份的螞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