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土特產」太珍貴,科學家「一土多吃」榨出最大價值

2021-01-18 科技日報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婁玉琳


凝聚了無數航天人心血與智慧的1731克珍貴月壤樣品該怎麼用、在哪些領域使用才能更大地發揮其價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23天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嫦娥五號「挖土」任務順利完成。此次任務共帶回約1731克月壤樣品,之後,這些珍貴的月壤樣品將進入科研領域,為人類了解月球、探索更遙遠的深空提供重要參考。但是,嫦娥五號千辛萬苦帶回來的月壤樣品為什麼一定要保證「原汁原味」,又是怎樣做到的?對待這些用一點少一點的樣品,科學家們準備採取怎樣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呢?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採樣、封裝、運輸、開艙、移交的整個過程中,如何保證此次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樣品不被汙染是設計者們極為關注的問題,直接關係到後續的分析、研究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以及月壤樣品分析的成果能否取信於人。


「地球大氣中存在的氧氣、水分,甚至地球環境中的各類微生物等,都有可能對樣品造成汙染。」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彭兢介紹,在阿波羅登月時代的兩個案例可以很好地證明這一點。「在對阿波羅帶回的月壤樣品進行分析後,曾有科學家宣布月壤中是含水的,但這受到很多人的質疑,因為在阿波羅的樣品運輸、處理中都無法確保其未接觸地球的大氣,而根據我們從地球上對於月球的觀測,在月球正面的大部分區域是沒有水冰的,即便有,在月球真空且直接受到太陽輻射等的環境條件下,也很快就揮發掉了。因此,相關結論並未得到學界的認可。」


「1969年,阿波羅12號登月後,太空人造訪1967年降落在月球上的勘查者3號,從已經著陸兩年多的探測器上取回了一些設備,用於研究長期暴露在月球上的設備是否會受到諸如月塵、高低溫變化、太空輻射等的影響。但令人驚訝的是,後來有科研人員在設備內部檢測出了一種地球上的微生物鏈球菌,對此科研人員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月球上確實存在這種微生物,二是這種微生物是勘查者3號從地球帶去的,在月球上生存了兩年,沒有被嚴酷的空間環境殺死。這兩種解釋,無論取信哪一種,都是令人震驚的,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後來,直到2000年,一些從事行星保護的研究者分析當時的過程錄像,發現參與研究的科研人員的衣服都是短袖,很可能是他們暴露在外的皮膚上的微生物汙染了樣品,才得出了這樣的錯誤結論。因此,後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改進了地外天體樣品分析的流程,避免再次發生這樣的錯誤。」彭兢說。



此次對月壤樣品的保護主要依賴於兩層防護。首先是採用漏率極低的密封封裝裝置。「在月壤樣品尚未返回地球時,無論是在月球表面的採樣過程,還是在太空中的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過程,都能夠保證真空環境,需要擔心的是溫度變化可能對樣品造成的影響。為此,科研人員將返回器中密封封裝裝置的溫度保持在-25℃—55℃,這個溫度與月球自身的溫度範圍(-180℃—130℃)相比變化很小,因此對月壤樣品沒有影響。特別是在返回器進入地球大氣的過程中,儘管返回器表面溫度高達2000℃—3000℃,但密封封裝裝置內的溫度依舊能夠保持在這個區間範圍內。」彭兢說。與此同時,嫦娥五號採用的密封封裝裝置漏率極低,可以確保回到地球後,即便在地球大氣中停留72小時左右,也不會有其他物質進入裝置汙染月壤樣品。


第二層保護是在返回地球後交接、運輸和處理過程中的相關措施。當密封封裝裝置轉交給科學家時,他們會使用一種專門的保護裝置來存放密封封裝裝置,裡面充了保護性氮氣。「氮氣是一種惰性氣體,參考過去的處理經驗,科學家認為其與月壤樣品間不會發生反應,因此在樣品轉移、運輸過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護密封封裝裝置中的月壤樣品。後續在地面實驗室內打開密封封裝裝置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也需戴著手套在充氮的特殊裝置內處理密封容器和月壤樣品,從而儘可能保持月壤樣品的原始形態。」彭兢說。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為了保存和處理好月壤樣品,地面應用系統的科學家們想盡辦法,建設了專門的存放設施和樣品處理分析實驗室,制定了詳盡的操作規程,儘可能保證月壤樣品不被汙染,從而獲得正確可信的科研成果。



凝聚了無數航天人心血與智慧的1731克珍貴樣品該怎麼用、在哪些領域使用才能更大地發揮其價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


所謂無損分析,即在不損害或不影響被檢測對象內部組織的前提下,對被檢測對象內部及表面的結構、狀態等進行檢查和測試的方法。「樣品回來後根據正常程序,要經過一個無損—少損—有損的分析過程,以保證最大的科學產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肖龍說。無損分析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樣品的基本情況。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趙玉巖表示:「目前常見的無損分析比如X射線螢光光譜法,就是利用X射線光管發出的初級X射線激發樣品中的原子,通過分析樣品中不同元素產生的特徵螢光X射線波長(或能量)和強度,獲得樣品中的元素組成與含量信息。」


圖片來源:中國航天報


為了節約樣品,在不得不損害樣品時,研究者也傾向於使用微量分析,在這種分析方法中,被測物質的許可量通常僅約為常量的百分之一,重量約為1—15毫克。「比如雷射剝蝕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技術,該技術是將雷射束聚集於樣品表面使之融蝕氣化,並通過載氣將樣品微粒載入等離子體中電離,經質譜系統進行質量過濾,最後用接收器分別檢測不同質荷比的離子。這種技術直接剝蝕固體樣品,避免了試劑汙染、樣品分解不完全、易揮發元素丟失等問題,而且消除了水和酸造成的多原子離子幹擾。此外,微量技術手段還包括納米離子探針技術、顯微雷射拉曼光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等。」趙玉巖說,目前的分析技術已經開始向智能化、小型化、在線式及儀器聯用方向發展,但針對月壤樣品的珍貴性和特殊性,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分析方法,提高相應儀器的靈敏度和解析度,研發新技術新方法。


相關連結



月壤樣品能告訴我們這些


通過對月壤樣品的分析,可以對研究者建立的用以估算天體表面年齡的數學模型的結果進行校正。肖龍說:「已有的月球年代曲線是用人類現有的月球樣品校正過的,基本覆蓋從39億年到30億年,但從30億年到十幾億年的數據由於缺乏樣品無法校正,此次嫦娥五號帶回的樣品剛好彌補了這段時間的空白。」


同時,此次獲得的月壤還能夠為人們了解月球地質演化提供重要參考。嫦娥五號著陸區是月球上規模最大的晚期玄武巖之一,其獲取的玄武巖樣品比美國阿波羅計劃和蘇聯月球16號獲取的樣品都要「年輕」。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孟治國說:「玄武巖的年齡越小,意味著其源區越深。以這些採樣為代表的深部月幔物質和以阿波羅計劃玄武巖為代表的淺部月幔物質,在鈦鐵含量、礦物成分上必定會存在差異。研究者希望從中獲得晚期玄武巖源區地球化學和礦物學性質及其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徵的新知識;了解放射性元素釷(Th)的富積機制及其在後期火山活動中的作用;提高對晚期月球內部熱演化歷史的理解,進而檢驗和約束月球熱演化的模型,解讀月球火山活動晚期的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


孟治國指出:「除了天文學領域,月壤對於微生物領域、資源領域等也有重大意義。對於前者而言,建立永久月球基地是未來行星探測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要實現這一目標,研究微生物在月表的適宜性、月壤是否適合微生物生長和繁衍,是否適合農業開發都是繞不開的問題;而在月球資源方面,這次採樣得到的是鈦鐵含量最高的月壤物質,其中氦-3的含量也會更高,我們期待這次採樣分析能對氦-3的含量、分布特徵和分布規律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同時,鈦鐵礦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月球資源,鈦、鐵提取的副產品是人類生活必須的水,水電解後的氫和氧也是人類在月球開展科研活動的必需資源。」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審核:管晶晶

終審:冷文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一土多吃」榨出最大價值
    此次任務共帶回約1731克月壤樣品,之後,這些珍貴的月壤樣品將進入科研領域,為人類了解月球、探索更遙遠的深空提供重要參考。但是,嫦娥五號千辛萬苦帶回來的月壤樣品為什麼一定要保證「原汁原味」,又是怎樣做到的?對待這些用一點少一點的樣品,科學家們準備採取怎樣的方式進行分析研究呢?為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
    【科普知識】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探月工程副總指揮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 劉繼忠:相對於美國、俄羅斯落的區域,我們這是一個新的區域,它的火山噴發的年代和它們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科學上還是會有很多研究價值的。 「土特產」取貨方式:鑽取+表取 成功落月後,緊接著嫦娥五號就開啟了「取貨」的工作。
  • 最強快遞員「嫦娥五號」:來自月球的「土特產」即將送達地球!
    最強快遞員「嫦娥五號」:來自月球的「土特產」即將送達地球!
  • 月球上的土,為什麼這麼珍貴?
    嫦娥一號實現了環繞月球探測,嫦娥二、三、四號實現了月面軟著陸、月面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而這次的嫦娥五號,則要實現無人採樣返回。說的簡單點,就是去月球挖點土帶回來。要是比作外賣,就好比是中國下了個單,內容就是月球上的土,然後嫦娥五號就像快遞員,接了單去月球挖土再帶回來。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要真正實現,卻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系統工程。
  • 嫦娥五號月球「取貨」「土特產」如何帶回?有趣的知識了解一下
    央視網消息:按照計劃,嫦娥五號這個「星際快遞員」將在月球表面取「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這項工作具體怎麼進行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全新落月點 「土特產」來自未知地嫦娥五號著陸點位於月球正面風暴洋的呂姆克山脈以北地區,著陸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到了著陸區域影像圖。
  • 嫦娥五號月球「取貨」 「土特產」如何帶回?有趣的知識了解一下
    央視網消息:按照計劃,嫦娥五號這個「星際快遞員」將在月球表面取「土特產」,隨後帶著2公斤重的月球「包裹」回地球。這項工作具體怎麼進行呢?
  • 科普|月球上挖回來的「土」可以種菜嗎?
    月球上挖土是如何選址的?嫦娥五號回家帶回來珍貴的「月球土特產」,是繼美蘇採樣後40多年來,人類再次成功獲取的月球樣品,選取的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將為科學家了解月球的完整歷史做出貢獻。說到選址,裡面的講究還真不少。
  • 這份從月球打包回來的「土特產」,有何特別之處?
    「複雜高難度動作」踏上歸家之途和它一起回來的還有來自月球的「土特產」約兩公斤左右月球巖石和土壤樣品科學家對這些月球樣品研究後發現,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在35億年前達到頂峰,然後減弱並停止。但通過觀測月球表面的其他特徵,科學家發現月球某些區域可能含有地質年齡較短的火山熔巖,這又說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能停止得相對較晚。嫦娥五號著陸的呂姆克山附近,就可能存在形成於13億年前的玄武巖,這在月球表面屬於「非常年輕」的玄武巖。
  • 嫦娥五號要去月球「挖土」,美國為何著急分享月球「土特產」?
    我國嫦娥五號成功升空,正式啟程要去月球「挖土」,我國此次探月工程預計將帶回2公斤的月壤樣本,進行後續的科研試驗。我們的飛船還沒飛到月球,美國的NASA就給我國發來賀電,裡面明裡暗裡都透著求分享的意思,美國為何著急分享月球的「土特產」?
  • 數據看中國|「嫦娥」帶月球「土特產」回家,背後意義有多大
    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全過程嫦娥五號採回了什麼「土特產」?能被用來研究些什麼?成為大家最關心的話題。實地採樣的最珍貴之處在於,樣品背後總是蘊含著無限的研究可能。月球-16號為實現這一套複雜動作,採樣器最終的成品非常之大。高四米,底部跨度超4米,重量超5.8噸的大傢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
  • 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首次公開亮相:人類時隔44年再迎月球樣品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託舉著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23天後的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珍貴的月球「土特產」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返回地面。人類時隔44年再次迎來月球樣品。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還帶回了月球「土特產」,太燃了!
    就在今日(12月17日)凌晨1:59,嫦娥五號返回器終於成功從月球返回,還帶回了月球「土特產」,目前已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這表明我國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圓滿完成。對此,各界人士都對此次任務的所有工作人員表示熱烈的祝賀以及誠摯的問候。
  • 價值2813.7萬元/克,月球上的土憑啥這麼貴?
    圖為編號15016的月球樣本是某種玄武巖,被保存在充滿流動純氮氣的不鏽鋼櫃裡。 中國地質大學的行星科學家肖龍說:阿波羅任務採集的樣本全都有著超過30億年的歷史,嫦娥五號的目標,則是收集形成時間不到20億年的年輕樣本,這樣科學家可以研究後期火山活動,是它們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月球巖石表面較年輕的部分。
  • 2千克月球「土特產」打包完畢!嫦娥五號「快遞員」頂高溫配送
    這幾天,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一時間,不管是對中國航天事業關注的從業者,還是普通的對新聞稍加關注的網民,都會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咱們中國人終於向星辰大海邁出了巨大的一步。
  • 2千克月球「土特產」打包完畢!嫦娥五號「快遞員」頂高溫配送
    這幾天,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風暴洋北部的呂姆克山脈附近,一時間,不管是對中國航天事業關注的從業者,還是普通的對新聞稍加關注的網民,都會發自內心的驕傲和自豪,咱們中國人終於向星辰大海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嫦娥五號是去探月的,去挖土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了。
  • 嫦娥5號月球挖特色「土特產」,有何實質目的
    ,預計本年度中國航天的總發射次數將達到40次,而在這其中,嫦娥五號的發射任務是其中最「香」的,因為這不僅僅是我國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收官之戰,而且還要從月球上帶回一些稀有的「土特產」,那麼這樣做有何目的呢?
  • 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土特產」
    2月22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並參觀月球樣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覽。展覽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一方形似中國尊的容器儲存的月球樣品。這是嫦娥五號從月球帶回的「土特產」。
  • 為了月球這抔土,嫦娥五號有多拼?
    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前夕,美國總統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在訪問中國時,曾向中國贈送了一克月球土壤作為「國禮」。我國將這份月壤一分為二,其中0.5克用於試驗,還有0.5克收藏在北京天文館。月壤之珍貴,可見一斑。通過研究月球樣品,科學家還發現其中含有氦-3。
  • 月球「挖土」簡史:嫦娥五號將帶2公斤「土特產」返回地球
    不久之後,嫦娥五號將帶著約2公斤的月球「土特產」返回地球。那麼,這些從月球挖來的土,到底有什麼用?據悉,月球土壤是月球巖石經過數十億年的空間風化後形成的,包含不同種類的碎屑、火山玻璃、角礫巖,以及太陽風注入的不同粒子等。科學家可以通過研究月球土壤的組成部分,來獲得原始月球的物質組成、外來物質、形成時間等重要信息。
  • 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土」研究開始
    重1731克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接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工作拉開序幕月球「土特產」將實現最大價值中科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主任鄒永廖介紹,利用返月樣品的意義有多種可能對了解採樣區的成分特徵(巖石類型、礦物組分、化學成分等),月面物質與太陽風相互作用,月壤的成壤機理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實際成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