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無論有雪沒雪,都是「大雪」,有點冷。
華為CFO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事件,輿論持續,依然熱。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接受採訪時表明,他在「習特會」之前,已獲知司法部門抓捕孟的計劃,並告知白宮。同時他還說,他不知道川普是否知情。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也否認此事的政治含義,他也事先知道此事。很顯然,這件事,辯白不涉及政治,就是一種明顯的政治託詞。孟晚舟是在「習特會」的當天被扣的。
我認為,面對這件全球關注的事件,中國人應該有兩個明確的不含糊的立場。
第一,態度堅決,立即放人。
這一點,中國駐加使館已有聲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有說法,作出澄清,立即放人。我相信,中國的公眾,也贊同這一態度,這一立場。從昨天到今天,看看各大平臺的洶湧如潮的留言,就清楚無誤了。我們應該相信政府,相信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多說。
對這件事,我的觀點,昨天已經表達:
美國太過分了。一個中國公民,在第三國轉機,被美國要求拘捕了。這種「跨國追捕」,這種張狂,讓人坐不住。中國政府應該要有明確的態度。而且,這個態度要快,要狠。中國人講禮儀謙讓,也可以忍辱負重,但不是說,誰都可以騎在我們頭上拉屎,凡事總有分寸吧。以禮相待,禮尚往來,前提是一個「禮」字。
我今天重點要講的,是第二個立場:拒絕謠言,理性平和。
我們知道,關於孟晚舟事件,外交部發言人強調,至今沒有更多的信息,包括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官方信息。同時,由於「報導禁止令」的原因,美加司法部門也沒有透露任何信息。華為公司也表態,他們的經營一直遵守相關國的適用法律規定。也就是說,有關孟晚舟的被扣信息,目前沒有任何授權的披露信息。
然而,這兩天,各種所謂的內幕消息滿天飛。比如說,有關孟的身份問題。還有所謂的伊朗反對派出賣孟晚舟的說法,有聲有色。有些人,似乎就是CIA的人,說得天花亂墜。還有人,將前幾天去世的科學家張首晟與華為聯繫起來,編織了一個十分離奇的故事,所謂的「陰謀論」大行其道。
我是從事多年網際網路媒體工作的人。我也查了這兩條信息的境外主要來源。說實話,這些媒體的背景,實在不敢恭維。從傳播特性看,聳人聽聞的事情,總是很受歡迎,這也迎合了公眾的好奇和獵奇的心態。不奇怪的。
但是,全球媒體關注的重點,並不是這兩條未經證實的信息。西方的多家媒體,對孟晚舟事件有評論,他們評論這件事的前提,都是兩個字,「震驚」,或者是「吃驚」,並相信此事,不僅僅針對華為,它對中美關係和全球經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彭博社的一則報導,引用了一位美國諮詢公司的分析主管安德魯·吉爾霍姆先生的話,他說,「此次逮捕的時機和方式都是令人震驚的」。另據路透社報導,中美貿易關係剛在G20會晤後現出一線緩和曙光後,短短數日後即被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的消息扼殺,投資者擔憂中美關係可能惡化,避險情緒迅速回升。
一家境外媒體還評論說:華為被調查可能是川普的一張牌,這張牌遲早要出。只是孟晚舟現在被拘留恐怕並不是川普想要的結果。這張牌打出的時間不對。有媒體還說,美國政府改正錯誤的時間窗口有限,希望他們有所作為。
全球的財經類媒體關注此事對金融的影響,有評論指出,美方若處置不當,引發中國報復,可能會拖累全球經濟和股市。也就是說,全球的媒體,並沒有在炒作前述的兩條信息。他們表達的,則是更多的擔憂。
可以說,綜觀全球媒體的報導內容,絕大多數的媒體相當理性。因此,在此敏感的時刻,中國人應有的立場,也應該是在表達強烈不滿的前提下,理性平和,靜待下文。「戰狼式」解決問題的方式,那只是電影表現的手法而已。
我比較贊同《環球時報》的評論立場。一是表達不滿,強烈的不滿。同時,我們也要表明,「中國是有力量的,我們克制使用自己的力量,但美方切忌得寸進尺,迫使中國釋放更多反制能力。希望川普總統約束美方一些人不斷升級針對中國的敵意做法,不要讓那些人綁架了中美關係」。《環球時報》還說,「美國用流氓手段打壓華為,需冷靜應對。事情目前處在法律層面上,在華為有充足能力應訴的情況下,我們要避免好心幫了倒忙」。
前幾天,中美兩國的元首,剛剛見了面,也有了一個比較理性的談判。說實話,中國人是有讓步的,表現出中國人希望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的正確態度。合則兩利,鬥則兩傷。我們也希望兩家的政治家,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解決問題。
我也希望,美國人不要有「老子天下第一」「我怕誰」的霸凌心態,這肯定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一直主張,中美應該改善關係。因為兩國都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對全球穩定,負有責任。但是,這一基點,不決定中國可以處處退讓。
鬥而不破,這是境界。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