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深入挖掘「潛能」的有效之法,哪個年齡層都適用

2021-01-15 網易

  

  曾有心理學家說過,每個人都是一座巨大的藏寶庫,裡面包羅萬象。而我們大部分人,哪管是終其一生,也不過是挖掘其百分之五而已。

  對於人性潛能的挖掘,其實我們一直沒有停下過腳步。因為我們拼搏一生,奮鬥一輩子,都走在潛能挖掘的道路上。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我這個方面不如別人,我資質較為平庸,一輩子應該就是要過這樣的平淡的日子了。

  這是身處在「局內」的人的特有自嘲。為何?因為他們並沒有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想問題,所以,他們看到的世界,就只能是一個「小世界」。

  如果說我們自己是一個「小世界」,那我們所身處的環境,那就是「大世界」。

  決定我們「小世界」怎樣的,不僅是我們自己,還有外在「大世界」的影響。如果人能夠擺脫無用的自嘲,進而尋覓突破潛能的方法,相信會在未來的日子裡有所成就。

  那麼,該怎樣將一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呢,或者說儘可能地挖掘出來呢?其實,這就是「反人性」的挑戰了。

  因為人之惰怠,是天性。你故意挖掘其中的潛能,就是一種「逆向而行」的選擇。可人生,就是一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過程。

  如果你想突破當下的「潛能」,不妨這樣做。

  

逼自己去幹不擅長的事兒

  在生活中,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大多會選擇較為容易,或者說自己較為擅長的事兒去做。因為這樣的選擇,會讓做事的難度大大減小。

  可是,如果我們只挑自己擅長的事兒去做,那麼,我們的生活就如同「小河的水」一樣,永遠都是平淡且無波瀾的。

  曾有一位名人說過,如果別人問你,你想幹啥,你說只幹自己喜愛的。如果別人再問你,你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你說要成為所喜愛的人,那我可以說,這個人已經死了。

  喜愛這件事,擅長的這種能力,往往就是你的長處,也就是木板中的長板。但是,決定你能裝多少水的,永遠是你的短板。

  如此,想要激發自己的潛能,就得在一定的時候,去做一定的不擅長的事兒。那些你越是感覺困難的東西,越是能教會你成長。

  為何?因為我們都習慣於舒適,不想去冒險,不想去有所挑戰。其實,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而是說,倘若一直這樣下去,我們的潛能終究會被埋沒。

  逼自己一把,這是一種勇氣。而勇氣背後,就是你對於被突破的潛能的有效收穫。

  

在挫折中提高自己的「逆商」

  小時候,父母老師總跟我們說,以後出了社會,就不僅要比智商了,還要比情商。

  情商和智商,都是人能力和情緒上的表現。但是,有一個問題,高智商和高情商的人,真的就能一生無憂,如魚得水嗎?

  不見得。因為決定人下限的,就是你的情商和智商。可是,決定你的上限的,恰恰是我們所忽視「逆商」。

  在中國人的教育中,我們仿佛是過分重視智商和情商的重要性了,往往忽視了對人的挫折教育。

  我們大多人都沒有發現,想要提高你的情商和智商,你就得提高你的逆商。沒有逆商的加持,其實我們都不會活得好。

  好比你遇到了一個困難,那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你難以解決的。那麼,你該怎麼辦呢?

  倘若你急躁,或者一蹶不振,那麼你的未來,也就那樣了。可是,如果你能承受得了整個困難的過程,甚至能承受它的結果,心懷感恩,內心積極,相信你的人生不會太差。

  逆商,就是人「向死而生」的有效體現。有道是「英雄出磨難」。如果人經歷過萬般苦難,那這個人的潛能,絕對是比一般的人要高的。

  

明確內心的追求,但又不限於自身的追求

  李世民曾說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無所得矣。」

  一個人,如果他的目標是高遠的,那麼他就能有中等的成就。再次,如果他的目標是中規中矩的,那麼他的收穫就是微小的。倘若這個人目標短淺,那他將一無所得。

  人,為何要樹立較為遠大的目標呢?因為你夠得著的,不叫目標,而是你必然要做到之事。可你夠不著的,才能算是你的理想。

  我們做人,可以活得卑微,可內心的遠大追求卻不能有絲毫的減少。

  曾有兩個年輕人,在看到祖龍皇帝出行的大陣仗時,都不禁說了一句話。

  第一個年輕人說:「大丈夫當如此也。」而第二個年輕人卻說:「彼可取而代之。」

  

  我們都知道,前者就是漢高祖劉邦,後者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此二人,他們都是秦末漢初時的梟雄霸主,有著吞併天下,橫掃寰宇的雄心壯志。

  而他們的雄心壯志和追求,恰恰激發了他們的人性潛能。退一步來說,如果他們沒有這樣的目標, 那前者只是混混,而後者,只是落魄貴族罷了。

  你的眼光能看到哪裡,你的腳步就要走到哪裡。當有這樣的覺悟時,人往往就會拼命去奮鬥,去努力。在這個過程中,你所需要的潛能,就會如同涓涓細流一般,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文/舒山有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如何挖掘自身的潛能?
    潛能,是人先天固有的一種稟賦條件和內在特質。人的潛能是可以開發的,年輕的我們正處於開發潛能的最佳階段,因此不能忽視潛能的重要性。當今社會正處於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挖掘自身的潛能是每個人刻不容緩的事情。1.潛能來源我們大量的積累古今中外,那些被世人銘記於心的成功人士,他們的靈感、直覺、預知力等都是潛在能力的具體表現。他們就是因為開發了自身的潛能,才有了輝煌的成就。一般來說,人的潛能是以往日常生活中遺留、沉澱、儲備下來的能量。比如,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學會走路,成長時期每天都在走路,到了成年的時候,他用腳走路的潛能就與小時候走路所沉澱下來的能量息息相關。
  • 心理學: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向內覺察,挖掘生命的源動力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渴望活出自己生命的潛能,那麼我們該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我們最重要是學會向內覺察,你才能挖掘出生命的源動力。從生命的本質來說,每個人都是有生命力的,當一個人的生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釋放時候,我們就能收穫更好的自己。而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激活自我的潛能,本質上是我們與自己喪失了,那麼我們就無法看到更好的自己,激活潛能的本質是學會向內覺察, 你越能覺察到自己的本心,我們就越能擁抱更好的自己。
  • 世界上最深的「水」是潛能
    說到底,是因為他們激發了自己的潛能,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可能創造奇蹟,只要你能夠豁出去拼搏。小山真美子是日本札幌的一位年輕媽媽。她天生就具有矮小的身材。一天,她正在樓下曬衣服,突然看到了自己4歲的兒子從8層的家裡掉了下來,馬上就要落到地上了。見狀,小山真美子飛快地奔過去,趕在孩子落地之前將孩子接在了懷裡。
  • 如何最大限度利用潛意識挖掘自身的潛能?
    消極失敗的心態之所以會使人懦弱無能,走向失敗,是因為它使人放棄了對偉大潛能的挖掘,讓潛能在那裡沉睡,白白浪費;積極成功的心態之所以會使人心想事成,走向成功,是因為它使人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潛意識,挖掘出自身的巨大潛能。人人都渴望成功,那麼,成功有無「秘訣」?回答是有的:成功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在於它能夠運用潛意識挖掘出自身無窮無盡的潛能。
  • 父母如何挖掘孩子的潛能
    這與孩子成長早期父母是否正確挖掘孩子的潛能有很大的關係!挖掘孩子的潛力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一、先從修煉自己開始,讓自己的眼睛變得有覺察力,通過我們的視覺、聽覺、感覺,訓練自己發現美的眼睛,感覺到美的心靈。提升做家長的能力才能挖掘孩子的潛力。二、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怪癖!高智商的孩子能夠非常專注的沉浸在一件事請當中。
  • 人的潛能,都是逼出來的!三個激發潛能的方法,送給不甘平庸的你
    但是自己的因素才是更經常、更普遍、更嚴重的,但卻極少有人真正重視,而自己導致自己平庸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沒有激發出潛能。一個人的潛能,到底有多大?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潛能的發揮都是不夠的。而之所以發揮得不夠,就是對自己不夠狠,不能狠狠地逼自己,因為人的潛能,都是逼出來的!
  • 知識力--什麼是潛能?
    能力提升是人類教育唯一方向,能力提升效率是教育科研的唯一方向,能力提升的科學規律是教育科研項目研究的唯一方向,一、能力的規律是所有能力分為呈現層、規律層和本質層。本質層的能力和呈現層與規律層的能力是因果關係。
  • 內向的人如何挖掘自己的潛能! - 手機百度
          內向的人總認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外向的人所以一度的自怨自艾,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擅長,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其實,不管內向、外向,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巨大的潛等待著被挖掘!
  • 2020心理學考研:普通心理學之心理學概論
    (5)醫學心理學: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診斷、治療及預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6)工程心理學:是心理學與現代技術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它研究人與機器之間的配置和機能協調,實現人、機器、環境系統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條件下從事工作。
  • 認知:自我的潛能與價值
    潛能決定價值,潛能的發揮就是價值的實現人的高度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是人的高級潛能,也是人的價值的突出特徵。不僅如此,由於人有中樞神經系統,人還能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和價值,這也是人髙於一般動物的一個突出特徵, 這有助於人主動實現自身的價值。
  • 心理學:挖掘自身潛在的力量,一點都不難,只需做這3件事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董事長,創始人:專欄結合個體、微行為、社會、發展、情緒以及性格等一系列的心理學內容,同時附加方式和技巧,解析人性之中「陰暗面」的特點,幫助你認知人性的醜陋,認知自我,掌控自己的人生,開發自身的潛能,超越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自己,實現自我人生的跨越。
  • 備考2012年高考熱點作文之:「暗示與潛能」
    我們可以用因果法來審題:這兩組人的正常平均握力都是101磅,為什麼實驗結果不同呢?原因兩個:一是外界的暗示作用,二是個體的潛能是否能被挖掘出來。心理暗示對個體的潛能發揮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因此,這篇材料作文,實際上可以改成以「暗示與潛能」、「暗示」或「潛能」話題的作文。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種學生主體性的缺失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主要表現在把一些比較普遍的、抽象的理論觀點外在地灌輸給學生,而沒有能夠調動學生自己獲得相關知識以形成有效互動、融合和升華的積極性;二是受傳統心理學和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於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特質、行為和價值觀念的批評、懲罰與化解,不大注重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培育,未能有意識地引導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等等。
  • 能激發人類潛能的達文西睡眠法,你了解多少呢?
    達文西這個人物,相信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除了幾乎在所有的領域極高造詣外,達文西還自創了一種睡眠法,叫做達文西睡眠法。天才們,總是惜時如金,恨不得向天再借500年,達文西也不例外。我想唯一能阻擋他們停下思考的那就是睡眠了,於是,達文西便研究了一套睡眠法,其方法就是,每工作四個小時,就休息15分鐘,這樣一直循環下去,曾經有國外專家做過研究,經測試,受試者的邏輯思維和記憶運算等能力均完好無損。這個實驗也說明這種睡眠法不僅能適應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在一定程度上能挖掘人的潛能。當然,也有不少有興趣的人嘗試過,但都無法適應。
  • 如何激活自我的潛能:學會三個成長心法,你的潛能會得到充分釋放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每個人都有潛能,不過影響我們潛能的,往往是我們內在受阻的能量,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身心合一, 能量的自由流動,懂得用內在的三個心法,我們就能持續激發自我的成長潛能。我的同事後來他不再以父母的要求來成長自己,而是根據自我的成長與需要去留學,他意識到自我內在的精進要求,而他第一次與父母沒有達成和諧意見,自己出去學習,因為他知道,真正的成長是要突破父母給我們的限定,當你懂得持續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我們潛能就會得到激活。現在的他已經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通過留學找到自己非常心儀的工作,而他父母曾經反對他,現在也開始支持他的有效決定。
  • 排水固結法原理,方法及適用範圍什麼
    【學員問題】排水固結法原理,方法及適用範圍什麼?  【解答】3.排水固結法  其基本原理是軟土地基在附加荷載的作用下,逐漸排出孔隙水,使孔隙比減小,產生固結變形。在這個過程中,隨著土體超靜孔隙水壓力的逐漸消散,土的有效應力增加,地基抗剪強度相應增加,並使沉降提前完成或提高沉降速率。
  • 心理學:為什麼你要變得很厲害?
    人為什麼要變得很厲害,和大家用進化心理學來分析下這個現象:心理學:厲害1、進化是人類成長的驅動力如果我們從宏觀角度來看,人類從亞原子到整個銀河系,事物一切都在進化。心理學:厲害3、從個人層面來說,變得厲害也是重塑自我體現第三,人需要變得厲害其實也是自我價值的體現,自我潛能的突破。每個人身上都有惰性,而變得厲害是人類戰勝自我本能的一種進步,也是不斷挖掘自我潛能。
  • 壓力是我們激發潛能的挖掘機
    其實人生各個階段都有或輕或重的壓力。比如:上學有壓力,工作有壓力,創業有壓力,做領導有壓力,做平頭百姓同樣有壓力。總之壓力就像強力膠一樣粘著我們,甩也甩不掉。科學家認為:人需要激情、緊張和壓力,只要是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因為每一個人承受壓力的能力不一樣,當然有一些坎坷的經歷和冒險也能提升承受壓力的能力。主要還是看你是用什麼觀念和心態去對待!
  • 張穎鴻 李振林|惡意補足年齡規則本土化適用論
    但是,在惡意補足年齡規則中,主觀惡意僅僅適用於定罪階段,作為特定年齡段未成年人入罪的依據,排除惡意在量刑階段的再次應用。如此設計主要出於限制惡意補足年齡規則擴大化適用的考慮,防止因為規則適用泛濫而有礙未成年人之保護。
  • 筆記|C1 之二、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優缺點
    二、主要的研究方法(簡述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優缺點)(一)觀察法觀察法 是在自然條件下,對表現心理現象的外部活動進行有系統、有計劃地觀察,從中發現心理現象產生和發展的規律性。這種方法叫觀察法或自然觀察法。觀察者效應 指被觀察者由於意識到自己被觀察而引起的行為上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