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鵬自動駕駛負責人:雷射雷達成本並非不可接受,將帶著供應商過車規
這也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在車展,小鵬汽車就邀請了車東西在內的多位媒體和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產品總監黃鑫、小鵬汽車自動駕駛規划算法高級經理賴健明進行了一場對話,對這款新產品和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發展進行了探討。
-
谷歌無人車「螢火蟲」退役,但自動駕駛快來了
說起自動駕駛汽車,總有一個圓圓的特殊「車影」會出現在你腦海裡,它就是Google無人車「螢火蟲(Firefly)」。幾小時前,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發現Waymo在自己Medium的Blog上正式宣布——「螢火蟲」無人車即將退役。
-
無人駕駛+車路協同+智能城市,百度ApolloL4自動駕駛「新物種」明年...
首先,百度Apollo與一汽紅旗將共同打造的中國首款L4級自動駕駛量產乘用車;百度Apollo啟動與沃爾沃以量產為目標的深度定製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兩大重磅計劃。其次,百度Apollo在信息安全、高精地圖、自主泊車、高速自動駕駛、AR-HUD五大自動駕駛產品及方案也實現全面升級,為量產和出行安全保駕護航。
-
GFM2020|理想汽車王凱:真正的自動駕駛可能還需依靠量子計算機突破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主辦的2020全球未來出行大會(GFM2020)上,理想汽車首席技術官王凱表示,目前自動駕駛的硬體、算法上沒有完全形成突破,真正的無人駕駛很有可能需要在量子計算機進行突破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完成
-
自動支付?一鍵自動駕駛?腦控車?日產謀大局而後動
其中,向來以頂尖技術享譽業內的東風日產更是用諸多新技術讓消費者看到了屬於未來的「出行生活」。一鍵啟動自動駕駛?超智聯、智駕系統完成搭載 2020年一整年各大汽車品牌過得都不容易,諸多品牌產銷量持續下滑的時候,東風日產卻逆勢增長。不僅在4月份的時候率先實現銷量V型反彈,並連續9個月實現同比正增長。
-
...引力」之新趨勢篇:自動駕駛爬出的那「半級」新能源瓶頸的新突破
其實回顧下「大步前進」的2019年,眾多傳統汽車品牌和頭部新勢力車企都分別放映過「超前」的PPT,同樣也都在發布會或車展上「吹過牛」,甚至還有被「美其名曰」為最慘的CEO等等,但回頭看看即將逝去的2020年,大家還是盡力用實際表現來圓了去年的夢。至少在2020年裡,已落地的汽車技術基本用在產品之上,同時也紮實的用每一步邁向新趨勢,並加速了新技術的落地。
-
自動駕駛技術終迎重大突破,眼擎科技讓汽車具有PK人眼的視覺能力
還是技術天花板視線轉到大洋彼岸,作為行業領頭羊的美國卻傳來了讓人高興不起來的消息,3月19日,Uber無人駕駛車在夜間行駛測試時撞死一位行人,成為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交通事故,為自動駕駛前景蒙上一層寒霜。但對於汽車來說,第一、行人離車距離太近,車速過快,雷射雷達未必反應的過來。第二、當時行人是從暗部走向亮部,因為路燈的原因,光線明暗反差太大。在暗部的時候,汽車沒有監測到,等行人走到亮部的時候,距離太近已經太遲了。夜間道路光線環境太複雜,汽車攝像頭的動態範圍需要提升30倍以上,自動駕駛汽車才有上路的可能。
-
聽說現在自動駕駛很火,所以我也做了一個
但是,用過幾次分時租賃之後,問題出現了。沒錯,那就是附近沒有車!尤其是像我這樣比較勤奮的博士生,經常學習(刷知乎)到深夜,那樣就只能默默走2.2km回宿舍了。「要是預定之後,汽車能自動開到你附近就好了。」我不禁這樣想。
-
Waymo無人車報告:通往自動駕駛之路
據雷鋒網了解,Waymo可能最快今年11月上線自動駕駛打車服務。在自動駕駛走向商業化之際,Waymo的這份報告不僅是對自己八年開發的總結,也彰顯了它對自己及新技術的信心。或許我們將迎來一個自動駕駛的新世界,這份報告則是一個起點。
-
2017自動駕駛技術關鍵動態,這50家車企和新技術公司如何引領顛覆...
,也是當月,中國真正意義的首部自動駕駛路測法規在北京試行……上述所言,只是熱鬧的自動駕駛市場之一隅,把焦距拉到更遠:融資、併購、政策、立法、技術突破、成本迭代、野蠻人入侵、傳統廠商轉型……資本層面,大量金錢湧入,千億美元級別投資額在自動駕駛市場早已屢見不鮮;政策層面,全球範圍內,各國法規持續跟進、周期縮短;產業方面,跨領域合作史無前例激增,新老牽手,合資、孵化
-
廣州駛入自動駕駛新賽道
在此背景下,諸多廠家先後推出L2(駕駛員/安全員負責監視路況,部分自動駕駛)以上級別的車型,新技術的落地接受著消費者的檢驗。在馮興亞看來,廣州車企正是這條路上的先行者,智能汽車早已從實驗室和示範運營轉向了量產。自動駕駛技術不斷「破壁」,也為不同場景的應用提供了知識積累。
-
特斯拉最可怕的地方,真是自動輔助駕駛技術?
可就是這個成立不到20年的造車新勢力,超越豐田、大眾和通用等老牌大廠,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的車企。為啥特斯拉能逆襲前輩們?按照行話來說,資本市場看好它的未來、消費市場認可它的現在。1.做工粗糙還愛「割韭菜」特斯拉其實不像個車企,更像一個軟體公司。大家都在汽車質量上狠下工夫,畢竟這牽扯到企業生存問題。
-
簡直是開掛的節奏:Waymo 自動駕駛公路測試裡程已突破 800 萬英裡
自動駕駛公路測試裡程已突破 800 萬英裡。其他廠商感覺到了被數字支配的恐懼!在自動駕駛行業一馬當先的 Waymo 再次樹立了一個競爭對手們難以企及的標杆。近日,Waymo 的測試車公路測試(非測試場)累計裡程已突破 800 萬英裡(約合 1287 萬公裡)。也就是說,Waymo 的測試車隊平均每天都要在路上跑 2.5 萬英裡,讓競爭對手們望塵莫及。
-
自動駕駛的現狀、案例與趨勢
國際自動駕駛分級標準大多採用SAE分級標準。L3級別(有條件自動駕駛)是自動駕駛的分水嶺。美國L3級別自動駕駛規定駕駛者可以放開手、放開眼,但不能深度休息,而國內有條件自動駕駛標準是在某些特定場景下,可以放開手、放開眼。由於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尚需法規出臺,L4、L5級別的自動駕駛需要AI技術突破才有可能商用化,短期推出L2+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成為國內外車企的首選。
-
先不管自動駕駛,這樣的滴滴定製網約車D1你pi不pick?
傳聞三年後,滴滴與比亞迪聯合打造的定製款網約車D1終於在北京亮相。據滴滴CEO程維介紹,D1是第一款落地的定製網約車,也是首代專為共享出行場景設計的汽車,並展望2030年,「去掉駕駛艙,能夠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十年太久,只爭朝夕。先放著自動駕駛的未來圖景不談,單說D1,它是全球首款定製網約車,不過並非首款定製車。
-
特斯拉自動駕駛行駛裡程突破48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12萬圈
【來源:快科技】4月23日消息,據外媒報導,近日特斯拉人工智慧(AI)部分發布了一系列關於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及其功能的新數據。早在2018年11月,特斯拉車主在啟用Autopilot智能駕駛系統時已經行駛超過10億英裡(約合16億公裡),而現在該數據已經突破30億英裡(超過48億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跑了12萬圈。眾所周知,行駛裡程是衡量自動駕駛技術成熟的一項重要指標,比如自動駕駛巨頭Waymo開放道路測試已超2000萬英裡。
-
自動駕駛高精度定位——仍被低估的價值窪地
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成本、應用場景等因素,我們看好A股上市公司在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導航、車載通信設備、視覺傳感器零部件、車載晶片方向的突破潛力。受益標的包括:中海達(高精度地圖+導航)、四維圖新(高精度地圖+車載晶片)、聯創電子(車載ADAS攝像頭)、高新興(車規級通信模組)、耐威科技(導航)、韋爾股份(車載CMOS晶片)等。
-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軟體與服務是騰訊自動駕駛業務的核心...
峰會主要聚焦「自動駕駛的量產時代、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的共演之路、新型的車內交互探索」三大主題,數十位來自高校、主機廠、Tier 1、科技公司的嘉賓與與會者共同探討了智能駕駛的未來發展方向。在系統安全層面,騰訊有專門的信息安全科研實驗室。尤其在未來自動駕駛落地的時候,車要聯網,要 OTA,信息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一旦信息安全出現漏洞,車輛很容易被遠程操控,會對人和社會產生極大的危害。騰訊信息安全科研實驗室多年來一直專注於這個領域,我們願意和所有產業相關單位進行更深層合作。
-
自動駕駛的另一個突圍方向
在自動駕駛漸漸褪色「黑科技」標籤,進入理性成長曲線的時候,這樣的重點方向人才培養和積累,或許比豪擲千金的單點前沿突破更加有價值。Udacity(優達學城)創始人 Sebastian Thrun | 視覺中國只要身處自動駕駛這個行業,肯定對 Sebastian Thrun 這個名字十分熟悉。
-
清華蘇州汽車研究院董漢:測試與驗證是自動駕駛落地的必要條件
時至今日,自動駕駛從L0到L5,從駕駛輔助ADAS到高級別的完全無人駕駛,把人們對於未來駕駛體驗的幻想一次次刷新。論壇現場,董漢深入淺出從歷史聊到未來發展趨勢,就汽車行業通過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的方式,由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以及新的商業模式驅動發展自動駕駛體驗,創造智能網聯汽車,從而引領交通系統技術變革進行了宏觀分析,帶領與會嘉賓從另一個角度看待自動駕駛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