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氣溫零下30攝氏度!12月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路邊積雪依稀可見。然而,寒冷擋不住航天人追夢的步伐,在發射塔架上、測試廠房內,到處是上海航天人忙碌的身影。
昨天,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四號乙遙三十二火箭在這裡升空,執行中巴資源一號04星任務,這是中國長徵運載火箭的第200次成功發射。
夫妻檔:家裡不見基地見
「剛從發射塔架回來」,臉凍得通紅的上海航天試驗隊隊員莊瑋,短短幾年,已經成長為電子測控系統的「老兵」。而這位80後新秀,今年6月以來,只與丈夫相聚短短一個月。她笑著說,聚少離多已經習慣,因為丈夫也是上海航天人。雖然基地條件艱苦,但每次來到太原基地,她總是倍感溫暖,這裡不僅是她實現夢想的舞臺,也是他倆結緣的地方。
兩年前,在太原基地的一次共同任務讓她與丈夫相識。愛吃山西紅薯的莊瑋,由於測試工作都要很晚,等到食堂時紅薯早已被「搶光」,當時細心的「老公」就每次提前為莊瑋預留好,一次次送紅薯的舉動,打動了莊瑋的心。
去年初結婚後,新婚燕爾的他們一個在長徵四號任務線上,一個在長徵二號丁任務線,在高密度發射任務下,這對夫妻全年時間都是在交錯中度過的。「一次,我跟老公相遇在酒泉基地,當時我們倆都笑了起來。在上海都沒遇到,在這裡遇到了!可惜第二天一大早老公就出發去了另外一個基地。」提起這事,莊瑋當成笑談。但笑過之後,聽者隱隱感覺到背後的絲絲酸澀。
像莊瑋這樣的航天夫妻檔,在上海航天系統越來越多。莊瑋笑著說,「航天是一份需要家屬彼此理解的工作,夫妻檔更便於工作開展。」
老法師:從首發到第200次
年輕的夫妻為航天事業聚少離多,而年長的「老法師」們的堅守也讓人動容。
今年59歲的王偉峰,與年輕的80後們擠在四人一間的宿舍,為自己可能的最後一次長徵運載火箭任務精心準備著。說起條件的艱苦,王偉峰笑笑說,與以前相比真算不了什麼。28年前,他作為一名總裝工參加了長徵四號甲火箭的合練,1987年參加了長徵四號火箭的首發飛行。到目前為止,他參加了長徵系列火箭25次的飛行發射任務。
從幾年一發,到如今一年近十發,王偉峰每年的工作量都在翻番。然而,他卻說「任務多了,更興奮了,說明國家在不斷向航天強國邁進。」
中國航天事業為何能夠如此成功?「靠的就是航天人的意志,老一輩航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王偉峰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樣的信念。就在他作為總裝工已經到了集團公司特級技師的巔峰時刻,他毅然選擇了「棄武從文」。2005年,他轉行了,從總裝工轉為運載火箭總裝工藝。在他看來,他要把這20多年的總裝經驗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字,轉化為更加完善的總裝工藝,永遠地流傳下去。
勞模師徒:共同見證歷史
老兵堅守崗位,而「退役」的老航天人更是牽掛著航天事業的一舉一動。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的歷史時刻,太原發射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75歲的老航天人鄧若珍,她曾是上海三八紅旗手、航天勞動模範,曾負責長徵四號系列火箭在太原的首次熱試車試驗。
鄧師傅仍清晰記得,自己退休前最後一次在太原執行任務是在1996年。時隔18年,鄧師傅以榮譽試驗隊隊員身份重返基地。看到如今試驗隊隊員的狀態,鄧師傅不斷重複著「後生可畏」。「看到航天事業代代傳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80後異軍突起,真的比我那時還激動。」如今,鄧師傅的徒弟何文松已經成為總裝廠廠長。面對師傅的誇獎,新一代勞模何文松總說是師傅帶得好,「我們只是將鄧師傅等老一輩航天人精益求精、盡心盡力盡責的精神傳承了下來。」
如今,上海航天繼承和發揚以老帶新的機制,科研隊伍總體平均年齡34.5歲,順利實現了新老交替,為高密度發射任務提供了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