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面孔都有故事 滬航天人保駕長徵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

2020-12-05 上海政務

  最低氣溫零下30攝氏度!12月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路邊積雪依稀可見。然而,寒冷擋不住航天人追夢的步伐,在發射塔架上、測試廠房內,到處是上海航天人忙碌的身影。

  昨天,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四號乙遙三十二火箭在這裡升空,執行中巴資源一號04星任務,這是中國長徵運載火箭的第200次成功發射。

  夫妻檔:家裡不見基地見

  「剛從發射塔架回來」,臉凍得通紅的上海航天試驗隊隊員莊瑋,短短幾年,已經成長為電子測控系統的「老兵」。而這位80後新秀,今年6月以來,只與丈夫相聚短短一個月。她笑著說,聚少離多已經習慣,因為丈夫也是上海航天人。雖然基地條件艱苦,但每次來到太原基地,她總是倍感溫暖,這裡不僅是她實現夢想的舞臺,也是他倆結緣的地方。

  兩年前,在太原基地的一次共同任務讓她與丈夫相識。愛吃山西紅薯的莊瑋,由於測試工作都要很晚,等到食堂時紅薯早已被「搶光」,當時細心的「老公」就每次提前為莊瑋預留好,一次次送紅薯的舉動,打動了莊瑋的心。

  去年初結婚後,新婚燕爾的他們一個在長徵四號任務線上,一個在長徵二號丁任務線,在高密度發射任務下,這對夫妻全年時間都是在交錯中度過的。「一次,我跟老公相遇在酒泉基地,當時我們倆都笑了起來。在上海都沒遇到,在這裡遇到了!可惜第二天一大早老公就出發去了另外一個基地。」提起這事,莊瑋當成笑談。但笑過之後,聽者隱隱感覺到背後的絲絲酸澀。

  像莊瑋這樣的航天夫妻檔,在上海航天系統越來越多。莊瑋笑著說,「航天是一份需要家屬彼此理解的工作,夫妻檔更便於工作開展。」

  老法師:從首發到第200次

  年輕的夫妻為航天事業聚少離多,而年長的「老法師」們的堅守也讓人動容。

  今年59歲的王偉峰,與年輕的80後們擠在四人一間的宿舍,為自己可能的最後一次長徵運載火箭任務精心準備著。說起條件的艱苦,王偉峰笑笑說,與以前相比真算不了什麼。28年前,他作為一名總裝工參加了長徵四號甲火箭的合練,1987年參加了長徵四號火箭的首發飛行。到目前為止,他參加了長徵系列火箭25次的飛行發射任務。

  從幾年一發,到如今一年近十發,王偉峰每年的工作量都在翻番。然而,他卻說「任務多了,更興奮了,說明國家在不斷向航天強國邁進。」

  中國航天事業為何能夠如此成功?「靠的就是航天人的意志,老一輩航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王偉峰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樣的信念。就在他作為總裝工已經到了集團公司特級技師的巔峰時刻,他毅然選擇了「棄武從文」。2005年,他轉行了,從總裝工轉為運載火箭總裝工藝。在他看來,他要把這20多年的總裝經驗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文字,轉化為更加完善的總裝工藝,永遠地流傳下去。

  勞模師徒:共同見證歷史

  老兵堅守崗位,而「退役」的老航天人更是牽掛著航天事業的一舉一動。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200次發射的歷史時刻,太原發射中心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75歲的老航天人鄧若珍,她曾是上海三八紅旗手、航天勞動模範,曾負責長徵四號系列火箭在太原的首次熱試車試驗。

  鄧師傅仍清晰記得,自己退休前最後一次在太原執行任務是在1996年。時隔18年,鄧師傅以榮譽試驗隊隊員身份重返基地。看到如今試驗隊隊員的狀態,鄧師傅不斷重複著「後生可畏」。「看到航天事業代代傳承,產品質量不斷提升,80後異軍突起,真的比我那時還激動。」如今,鄧師傅的徒弟何文松已經成為總裝廠廠長。面對師傅的誇獎,新一代勞模何文松總說是師傅帶得好,「我們只是將鄧師傅等老一輩航天人精益求精、盡心盡力盡責的精神傳承了下來。」

  如今,上海航天繼承和發揚以老帶新的機制,科研隊伍總體平均年齡34.5歲,順利實現了新老交替,為高密度發射任務提供了人才保證。

 

相關焦點

  • 寫在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之際
    2019年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閉關苦練」兩年之後,「胖五」歸來,再問蒼穹。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第3次飛行,也是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23次飛行。
  • 海洋一號D衛星發射成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4次飛行
    2020年6月11日0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一號D衛星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生產的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發射後將與海洋一號C衛星在軌組網運行,主要用於獲取全球海洋水色水溫信息、我國近海和全球重點區域海岸帶環境變化信息及陸上區域數據、海上船舶信息,為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海洋災害預警、海洋維權執法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服務。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完成2020年最具「分量」的發射
    11月24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六次發射,也是2020年第三次執行發射任務。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一代大推力低溫液體運載火箭,全長近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起飛推力超過1000噸。
  • 2020年中國航天事業回顧和總結:舉世矚目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是航天運載工具的一種,是將有效載荷按照預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航天的火箭。截止2020年末,中國自主研製的火箭系列有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風暴系列火箭、開拓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遠徵系列火箭。幾十年來,我們共進行了387次火箭發射,發射成功率超過92%。作為我們國家主力火箭,長徵系列火箭,共進行了357次發射,在總發射數佔比超過92%。
  • 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至此,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本次發射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基本情況如何?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又有哪些突出特點?  本次發射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研究、海洋和陸地資源普查等任務。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成為我國2020年和「十三五」的收官之星。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以及2020年7月10日的快舟11號首飛失利。快舟11號當時搭載的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以及微釐空間一號S2星,本來是想這次發射推進中國航天民企的發展。第四次就是本次的快舟1號甲發射失利。
  • 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失利,2020年中國航天遭遇第4次失敗
    2020年中國一共進行了27次發射任務,失敗了4次,3月17日長徵七號甲火箭首飛失利,4月9日19時4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度尼西亞PALAPA-N1衛星失利,以及2020年7月10日的快舟11號首飛失利。快舟11號當時搭載的是吉林一號高分02E星以及微釐空間一號S2星,本來是想這次發射推進中國航天民企的發展。
  •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及其發射服務展望
    概述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將進行載人空間站的建設,目的是掌握在軌組裝技術,建成我國完整的載人空間站工程系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是按照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空間站工程任務要求,為滿足空間站艙段發射任務而研製的一型大型液體運載火箭。
  • 中國航天突破,長徵11號運載火箭發射,西方稱已被中國「擊敗」
    自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已經發展了六十多年,六十年裡中國突破了層層難關,成功發射了運載火箭、載人飛船,建立了空間站等,一項項輝煌的成就印刻在中國歷史上。今天,中國航天再次取得新突破,被稱為「中國的快響利箭」的中國航天自主研製的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11號」發射成功。
  • 中國成功發射第四十六顆北鬥導航衛星 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07次...
    6月25日凌晨2時09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四十六顆北鬥導航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後,這顆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20顆北鬥三號衛星組網運行,適時提供服務,進一步提升北鬥系統覆蓋能力和服務性能。此次發射的北鬥三號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07次飛行。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
  • 文革時期成功發射的長徵一號震驚世界,中國航天事業到底有多難?
    我國第一枚可回收設計的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首次發射,後續將進行一級回收。在世界的另一邊,某些國家似乎有了對中國航天的「新的不安」,事實上這種「不安」早就在上個世紀開始了,面對種種航天技術封鎖,中國航天人不僅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越跑越快」,最令人心想深刻的還是1970年那件讓整個西方媒體「難以置信」的航天大事——長徵一號成功發射。
  • 揭秘:中國運載火箭為什麼以「長徵」命名
    從長徵一號到長徵七號,我國自主研發的運載火箭一次次將中國航天推向新高度。 中國工農紅軍走過的漫漫長徵路和「長徵」系列火箭之間又存在怎樣的聯繫?運載火箭以長徵命名不是巧合1970年4月24日,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載星火箭就是長徵一號。長徵一號的研製也是一次長徵,從1958年開始到1970年發射成功,足足走了12年。1957年10月,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 人保財險主承保「亞太7號」衛星成功發射
    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5日訊 2012年3月31日18時27分,亞太7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中國人保財險作為首席承保人承保了亞太7號衛星發射加一年在軌保險,保額2.55億美元,承保比例88.24%。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成功發射,開啟中國探月新篇章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順利發射,十全十美,意味著中國航天事業從此將開啟新的篇章。根據央視新聞報導,這項航天任務的採樣返回過程持續長達23天,而其中涉及到4項技術首次突破,此次航天任務共有11個重大飛行階段,23次重大軌道控制,6次重大分離控制等複雜環節,還有太空飛行器月面降落、月面起飛以及月球軌道上「無人交會對接」等高風險環節。發射起飛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中國探月工程是我國第一個探月工程,起始於2004年1月23日。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徵一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系列十多種型號,具有發射從低軌到高軌、不同質量與用途的各種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截至2019年3月10日,長徵系列已先後有17型基礎級火箭和5型上面級投入使用,成功將506個太空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微信消息,5月5日18時,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胖五」火箭的兄弟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華麗首秀成功首飛。相對於長徵五號,長徵五號B火箭矮了約3米,減少了二子級和級間段,是我國首型「一級半」火箭(助推器又稱為「半級」)。不過,長五B有個「大腦袋」——整流罩比長五更大。
  • 繼兩次發射失利之後,我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終於首飛成功!
    我國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終於首飛成功!再次打開我國航天科技的新局面!這是繼我國兩次火箭發射失利之後的正名,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做到了!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31次飛行,同時正式拉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務的序幕。
  • 長徵六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1月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6日11時19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NewSat9-18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北航空事衛星一號和八一03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