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手術品類的「輕醫美」市場,去年取得了突破式增長,儼然成為又一風口,網際網路平臺競相進入。「輕醫美」有沒有醫療風險?「輕醫美」是不是「黑醫美」的溫床?記者進行了調查。
「輕醫美」逆勢增長
所謂「輕醫美」,是指用無創或微創醫美療法,進行專業肌膚保養,如為人熟知的熱瑪吉、光子嫩膚、刷酸等。
李佳雪是個80後,會定期去醫院做皮膚管理。「上周末去醫院做皮膚管理順便刷了一個不會脫皮的酸。因為之前刷酸感覺挺煩的,雖然效果好但是會脫皮,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化妝。一聽到不用脫皮,我立馬去刷了,刷完後皮膚又白又亮。」她說。
「去年『輕醫美』市場增長較快,特別是大光電抗衰在經過過去幾年持續的市場教育、市場培訓,去年取得突破式增長,包括像熱瑪吉這樣一些原來醫美行業的專業詞彙,現在也越來越多地被眾多女性消費者所熟知,變成一個時髦的消費。去年下半年,從新氧平臺數據來看,非手術品類比上年同期增長115.6%,熱瑪吉訂單量同比增長720%。」 新氧董事長兼CEO金星說,「醫美現在開始漸漸『破圈』,以前醫美核心消費者都是一些時尚的、高消費的女性,但現在很多普通人甚至男性,開始嘗試『輕醫美』,他們的年齡範圍更廣,職業、社會階層也變得廣泛。」 金星說,其實醫美行業裡的手術和非手術是兩個不一樣的市場,無論是消費者的構成、消費者決策的路徑、消費習慣,還是客單價、供給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我們常常說手術類醫美的用戶是想變美的用戶,非手術類醫美的用戶是怕醜的用戶。」
令人關注的是,隨著中國醫美行業的高速增長,越來越多網際網路公司加入到這個行業,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截至目前,除去新氧醫美、更美、悅美等網際網路醫美平臺,阿里健康、美團、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醫美行業中不斷角力。
「輕醫美」風險並不「輕」
「輕醫美」為大量的醫療事故埋下了隱患,也為「黑醫美」的盛行推波助瀾。
南京某醫院整形科的劉醫生感慨,最近做了多例鼻修復手術,「你說醫美亂不亂?有無證行醫、有『黑醫美』、有過度營銷、有過度醫療……大家只有多多了解、謹慎決定。因為打個針、動個刀,都是醫療行為,都是有風險的,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在某APP上,記者隨機點開醫美頻道,便能看到團購項目和美容師的推薦,但這些美容師的頁面介紹裡,僅展示了從業、入駐時間及擅長領域,沒有任何相關技能、從業資質方面的證明。
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上,醫美行業的專家們對「輕醫美」提出了質疑。
「我不太贊成用『輕醫美』這個詞,其實『輕醫美』風險並不輕。國際上稱為微創,我覺得這個詞更正規些。」 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副會長宋建星說,比如雙眼皮是個小手術,但是做好確實不容易,天生的雙眼皮為什麼好看?是因為它具有動態美。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失敗案例,做得不好的雙眼皮會顯得眼神呆滯,顯老、顯兇。
「『輕醫美』每年的受害者,特別是『黑醫美』造成的受害者非常多,『輕醫美』也需要技術非常好的醫生,需要用正品設備和針劑來進行。」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會主任委員欒傑說,「輕醫美」市場要成為成熟、規範、安全的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好醫生是最稀缺的資源
「黑醫美」猖獗,很多時候往往是消費者圖方便、貪便宜,或單純聽信周圍人的口碑。「我覺得誤傳誤信是『黑醫美』猖獗的原因。」宋建星說。
「醫美是大健康中非常重要的產業,從業者的技術能力和規範性決定了這個行業的水平高低。」 北京協和醫學院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王海濤說,回歸醫療本質,這是醫美行業過去幾年一直在講的事情。在很多平臺上,消費者很難直接和醫生對話,哪怕看起來是一個醫生的頭像,消費者跟他私信,背後可能是機構的營銷人員在和消費者溝通。
業內人士指出,醫生普遍非常愛惜自己的聲譽,而運營人員大多不是醫學專業出身,對風險把控、名譽的愛惜可能遠不如醫生。還有,消費者都覺得做醫美貴,很大一部分是機構的營銷成本。
業內人士認為,現在「輕醫美」有那麼多平臺在競爭,最後爭奪的是醫生的時間。但醫生的時間是有限的,能夠線下跟患者溝通的時間並不多,所以哪個平臺做得更好、效率更高,讓消費者更信任,醫生就會把更多時間放在這個平臺上,慢慢形成良性循環。如果有一天做醫美的網際網路平臺,都能讓醫生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不少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