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衛中國天空幾十年,勞苦功高的殲8為何總被黑?這一點決定命運

2020-12-05 軍武次位面

7月5日,在筆者無比熟悉的城市瀋陽,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在航空工業瀋陽片區舉辦「國企開放日——媒體走進大國頂梁柱之瀋陽」系列活動,高調紀念了殲-8首飛50周年以及殲-15首飛10周年。

殲-15這款飛機,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國殲-15的研發路徑是什麼?屬於世界先進的艦載機嗎?》中以及詳細介紹過。而殲-8這型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種完全由國人自行研發、成功量產並形成戰鬥力的大型噴氣式戰鬥機,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得到的評價也始終褒貶不一。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架「殲-8」的故事。

研發背景:國土防空的迫切需要

同我們之前跟大家講過的強-5型強擊機和殲-12型輕型戰鬥機的故事相比,殲-8的研發基礎沒有像強-5一樣思維超前,也沒有像殲-12一樣過於朋克,而是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新中國「航空大躍進」時期為數不多的研發背景比較實際、制定指標比較務實、研發過程比較平穩的機型:殲-8的研發背景非常直接,上世紀60年代中國空軍面臨的兩個主要預設作戰對象我們都知道。

一個是從北方飛來的蘇聯空軍航空兵,主要機型有遠程航空兵的圖-22型戰役轟炸機、前線航空兵的蘇-7型戰鬥轟炸機、米格-21和米格-23M型前線戰鬥機。

另一個則是從東南方向不斷入境襲擾的蔣記國民黨空軍U-2偵察機和來自美國空軍的更加嚴重的威脅:以B-58「盜賊」轟炸機、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與F-4B/C「鬼怪」戰鬥機組成的航空兵打擊體系,以及後來的更大威脅: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

在面對這些目標時,中國空軍戰術航空兵部隊所承擔的防空攔截任務非常繁重,對戰機的超音速攔射能力與大航程能力要求又非常高——航程短的戰鬥機根本飛不了多長時間超音速就必須回到亞音速,回到亞音速就等於宣告攔截基本告吹,意味著由多個一線機場組成的攔截線出現漏洞。

而很不幸的是,當時中國空軍手中僅有的兩型超音速戰鬥機:由米格-19研仿而來的殲-6型戰鬥機和米格-21研仿而來的殲-7I型戰鬥機都屬於輕型戰鬥機,在蘇軍中也就能起個前線戰鬥機的作用,拿來組成防空攔截線時以中國當時的一線機場密度與出擊強度,必然到處漏風。因此,「研發一種有較大航程和較大攔截能力的超音速戰鬥機」就成了現實要求。

殲-8設計方案成功立項的原因

「航空大躍進」中神奇的方案

現實要求有了,但是實現路徑並不是只有「八爺」一條,畢竟上世紀60年代全國都在搞「航空大躍進」嘛,這種具備大航程和超音速攔射能力的研發機型也不止殲-8一個,技術指標比殲-8酷炫的研髮型號更是多了去了。

東風107

比如1958年瀋陽廠設計室開始搞的「東風107」殲擊機,制定的技術指標是「雙1.8」,後來又調整成「雙2.0」,意思是衝刺速度2倍音速,最大飛行高度2萬米。再比如軍事工程院牽頭搞的「東風113」項目,技術指標直接定到「雙2.5」。

東風113

還有跟殲-8型同時開始選型的殲-9項目,在北所拿出的多個前期方案構型中,有一些概念設計已經貪大求全到了「雙2.0指標,作戰半徑1000千米,使用單脈衝火控雷達,理論上具備迎頭/超視距攔射能力(儘管當時我們手頭也沒有能用的超視距彈)」的地步。這一系列的關鍵性指標,已經超過了當時蘇聯國土防空軍的米格-25。

這些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機型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國內的飛機研發基礎上是絕對沒有可能搞出來的,相比之下北所與殲-9項目同步提出的另一個研發計劃就顯得實際很多了。

殲-8靠譜的設計方案

基於當時我國手頭已經基本掌握了的米格-21Ф-13設計與生產資料,搞一個簡單放大版,拉長機身,放大翼面,單發改雙發,增加機身油箱,擴大作戰半徑。

整體的技術難度與工藝要求都沒有超出1960年代我國國內的航空產學研實際,除了比較要命和關鍵的航程與作戰半徑,該機的設計指標也僅僅是要求能夠抗衡蘇制米格-21的後期改進型,伴隨著技術升級再慢慢往上加設備做到能夠抗衡米格-23M。因此,相比各種畫大餅的「東風」系列與殲-9,殲-8型戰鬥機能夠脫穎而出是比較符合當時我國空軍與航空科研領域實際情況的。

不管怎麼說,殲-8型戰鬥機經過2年的概念研究,1年多的方案設計,3年的設計發圖和試製調整,最終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

殲-8的缺陷和升級方案

但饒是如此,殲-8型戰鬥機的研發過程儘管總體平穩,大部分性能也確實達到了其預定的設計目標,如殲-8白的包線右上角(超音速區間)航向穩定性、可用過載數據,海平面爬升率、穩盤速率總體評價都超過了米格-21Ф-13,其最大航程與作戰半徑也毫不意外地遠遠超過了米格-21Ф-13。

不過有部分預期指標直到殲-8白設計定型的時候都沒有完成,不過這也不奇怪,一方面,這就是上世紀60到70年代我國軍事工業的現狀。而另一方面,作為對米格-21進行放大設計的機型,殲-8型戰鬥機在總體設計,飛行品質等方面多多少少有些古怪,最典型的就是貫穿了殲-8型戰鬥機試飛全過程的方向安定性與抖震問題。

其中抖震問題簡直成了殲-8研發最大的攔路虎之一:在包線中央(跨音速條件)飛行時多次抖震,那個流傳甚廣的「馬曉天氣得跟顧誦芬總師拍桌子」的橋段就是首批次殲-8裝備部隊後在某構型條件下繼續抖震而拍出來的。

而設計之初給殲-8白做配套的204型單脈衝火控雷達與霹靂-3型空對空飛彈、後續配套的霹靂-4型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飛彈(測繪仿製從越南戰場上搞到的美國空軍丟下來的AIM-7B「麻雀」)就更不用說了。204雷達的研發進度極度滯後,直到1985年才跟隨者殲-8白的改進型殲-8I設計定型,而霹靂-3和霹靂-4作為脫離實際的項目伴隨著軍工大調整被一起調整沒了。

因此,1979年「殲-8白」定型的時候雖然達到了預期的航程、衝刺速度與作戰半徑指標,但在火控系統方面還停留在殲-7I的水平,靠測距器與2門30-1型30毫米航空機關炮撐場面,只具備在良好的晝間氣象條件下執行攔射任務的能力(這也是殲-8白的由來,殲-8白天型),被西方媒體戲稱為「最後一種火炮戰鬥機」。

因此,批量服役後的殲-8白不得不像當時絕大多數「服役即落後」的國產裝備一樣,立即著手改進,改進方向圍繞著204雷達來做,給殲-8白配備上了單脈衝火控雷達,配套的射轟瞄-8瞄準具,模擬式的小型火控計算機,飛彈伺服系統等等。

改進工作持續到1985年才宣告結束,1985年7月27日殲-8白的改進型殲-8I型戰鬥機正式設計定型並開始批量裝備部隊,才意味著殲-8型戰鬥機在1964年研發之初就確定下來的各項設計指標與技戰術性能至此才全部宣告完成。

「服役即落後」的原因

但是,1985年的中國空軍面臨的主要戰術威脅變成了什麼——北部邊防不用說了,是裝備更新換代已經換了好幾次,主力從米格-23M變成了多用途的米格-23MЛД甚至更新銳的米格-29A、參與奪取制空權的國土防空軍更是拿出了米格-31Б與蘇-27П這種鎮國神器。

東部地區也不用說了,是F-4E與F-15C和F-16A組成的美國戰術空軍機群。

面對著如此強大的敵人,殲-8白和殲-8I給出的回應顯然只有三個字:打不過。

因此,殲-8型戰鬥機最後的命運,就如同我們之前一而再再而三提過的上世紀中期大量國產主戰裝備的命運一樣:研發之初技術指標符合現實需要,但是由於研發進度長期拖延,各項分系統遲遲不能到位,等到真正變成完全體的時候已經不堪大用了。

殲-8儘管研發背景比較實際、制定指標比較務實,但是也未能逃脫「猜中了開頭猜不中結局」的宿命。

讓剛剛裝備部隊的殲-8白變成了落後機型,讓花了20多年時間才最終走完研發全程的殲-8白/I僅僅生產了60餘架就不得不停止生產。

也讓殲-8不得不剛一研發成功就走上了深度大改乃至改出了殲-8II的道路——這就是殲-8型戰鬥機的另一段研發故事了。

相關焦點

  • 中國殲8戰機太坎坷,曾因輕信美國被摸清底牌,後用生命捍衛尊嚴
    忽悠死人不償命的和平典範1988年,國產殲-8 II型戰機正式定型,此時正值中美蜜月期,美方提出可以使用美制航電雷達為殲-8戰機進行升級改進,代號「和平典範」。於是中國毫無保留的將一架完整的殲-8 II送到美國。
  • 和平典範前後,最先進殲7、殲8被美國看個遍,我們得到什麼?
    這些戰機在同期絕對是先進的代名詞,不過隨著後期技術引進受限,接下來幾十年間只能依靠這些戰機守衛領空,直到80年代後才慢慢有了相對先進殲-8。回到「和平典範」項目,也稱為和平珍珠或八二工程,這是當年最大型和最重要的航空對外合作項目。主要用於改裝升級我們最先進的殲-8II,當然由於不可預見性因素,最終這個項目不了了之。
  • 殲20升力係數2.0,鴨翼為何蘊含如此黑科技?都怪F22太能吹
    殲20的外形,才是它真正的「黑科技」。鴨翼才是殲真正的黑科技據媒體報導,2020年7月15日,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舉辦的第21屆中國專利獎評審中,殲20的「升力體邊條翼鴨式布局」外觀設計專利,榮獲中國專利獎外觀設計金獎。對,就是被很多人所詬病的鴨翼和鴨式布局,它獲獎了。
  • 和平珍珠項目為何流產?美方漫天要價,殲8模型至今滯留美國
    此時沐浴在改革春風的中國,政治環境趨於穩定,國民經濟發展向好,給了殲-8II研製工作提高了寶貴的外部環境。到1984年3月,沈飛就將第一架原型機(01號機)總裝完成,並在一個月後即進行了首次滑行試驗,新穎的外形和鮮豔的塗裝讓在場的沈飛員工和軍方代表信心倍增。
  • ...殲-10叫「棍子」,殲-20叫「黑絲帶」,中國戰鬥機為啥有這些稱呼?
    比如現在的殲-5,它作為我國生產的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於1956年7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6式戰鬥機。殲-6是1959年9月試飛成功,被命名為59式戰鬥機,等等。在1964年,我國開始實施飛機統一編號,新的命名方式是「裝備用途+數字代號」。基於我國航空工業的起步時間,56式戰鬥機更名為殲-5,同理,1957年首飛的運輸機也被更名為運-5。
  • 中國將研製新型5代艦載機,殲20和殲31為何慘遭落選?
    圖為殲15戰機 如今中國航母事業正在蓬勃發展,國產航母如今已經服役,而下一代航母也開始建造,對於中國新一代航母艦載機,各方也開始了遐想,有專家指出,中國很可能將研製新型第5代艦載機,超越F35不是夢,難道說殲20與殲31
  • 北約把中國殲10叫做螢火蟲,那殲20呢?名字非常霸氣
    舉個例子,北約在對來自他們的對頭蘇聯的武器命名時,在人們看來就夾雜了某種個人目的,因為蘇聯武器同美國武器名稱比起來總顯得不那麼好聽。北約給美國的武器起了一些列威風的名字,就比如說外號為「戰隼」的戰鬥機,被稱作「入侵者」的攻擊機,還有外號為「響尾蛇」的近距格鬥飛彈。但再看蘇聯這類裝備的待遇,卻只有「魚窩」、「蛙足」這種看起來不倫不類的稱號。
  • 中國「側衛」家族已發展28年,從殲-11A到殲-16D,最終出路在哪裡
    除了後期的殲-8II戰鬥機稍微有些改變之外,從建國之初的殲-5戰鬥機、殲-6戰鬥機,再到後來長期充當中國空軍主力戰鬥機的殲-7系列戰鬥機,米格設計局對中國空軍的影響可謂源遠流長。那麼,蘇霍伊設計局是如何取代米格設計局在中國的影響地位,其在中國的發展之路,在未來又將往何處繼續發展呢?
  • 僅飛了8年就退役,首架殲20歷經無數磨鍊,機體壽命達到極限
    遙想當初我國的五代戰機殲-20立項之時,可是沒少遭受西方發達國家的質疑,甚至連俄羅斯專家都有說過,沒有俄羅斯航發的幫助中國是沒法造出殲20的。可是很快打臉就來了。中國不僅將五代機殲20研發出來了,還趕在俄羅斯之前成功服役,並且列裝於中國空軍編隊中。
  • 航天界殲20!長徵五號成功復飛終極奧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殲-20是我國第一款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一舉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裝備五代機的國家,對鞏固國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戰略作用,航天界的長徵五號也是一個戰略價值堪比殲-20的拳頭產品。長徵五號最大起飛重量約86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14噸,而此前我國只能將最大5.5噸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呈幾何級放大增強這是中國航天的一次換擋升級。
  • 為何2045年被稱為「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會發生什麼?
    文/行走天涯為何2045年被稱為「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會發生什麼?不知從何時起,人類的科學進步的腳步越來越慢了,尤其是100多年的時間以來。科學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科學家們也猜測過原因,例如現如今已經沒有再出現過類似於愛因斯坦、牛頓這樣能夠改變時代的偉大的科學家了。
  • 為何2045年被稱為「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會發生什麼?
    文/行走天涯為何2045年被稱為「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年」?這一年會發生什麼?不知從何時起,人類的科學進步的腳步越來越慢了,尤其是100多年的時間以來。科學似乎已經進入了一個瓶頸期。畢竟,坊間也一直傳言2045年將是決定人類命運的一年。那這一年會發生什麼呢?現如今人類最想實現的夢想毫無疑問肯定是探索宇宙外太空以及長生不老等等。
  • 印度蘇30MKI:這真是怕啥來啥!殲16上高原,全面替換殲7
    雖然殲-7G戰機被稱為米格-21的「終極版」,2004年首飛後才正式裝備空軍,不過這款戰機對我國來說已經算是歷史悠久,因為最早的殲-7誕生於1964年,後來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升級和改進,其作戰水平在同類型的二代機面前已經非常不錯。最終版的殲-7G戰鬥機在許多設計上已經採用三代機的設計方式,包括雷達系統和頭盔瞄準器,可單獨或與諸如殲-10、殲-11這樣的戰機協同作戰。
  • 盤點:中國殲系戰機大全,從殲1到殲31
    殲-8殲-8戰鬥機是沈飛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中國海軍航空兵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主力戰鬥機種之一。殲-8Ⅱ殲-8Ⅱ殲擊機是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研發的殲-8改進型高空高速戰鬥機。
  • 西安這所大學到底有多牛?殲20,殲10,總設計師皆出自該校!
    西安這所大學到底有多牛?殲20,殲10,總設計師皆出自該校!-02 00:00 來源:巴西技術控 原標題:西安這所大學到底有多牛
  • 他師從錢學森,從美國學成回國,愛惜人才,破格錄取殲20總設計師
    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展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說錢學森一個人頂5個師,這說法一點也不為過!當初美國百般阻撓,不讓錢學森回中國,可見錢學森有多厲害了!而錢學森帶出的學生,實力也是槓槓的!
  • 中國當"全球最大垃圾場"幾十年 "禁廢令"決定讓世界警醒
    幾十年來,中國都是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許多國家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一點從它們對中國宣布從2018年1月1日開始停止進口24種可回收廢品後,各國吃驚慌亂的反應就能看出來。也有聲音認為,儘管中國「禁廢令」會給一些行業帶來壓力,但同時也會為另一些行業創造機遇。 「全球最大垃圾場」中國當了幾十年 為何中國的一條「禁廢令」有如此大的影響? 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中國為何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
  • F15難敵解放軍殲11,日本喪失對中國空中優勢
    日本早在1980年就拿到首批F-15J戰鬥機,這款戰機裝備了當時先進的APG63平板縫隙陣列天線雷達,再加上性能先進的AIM7半主動中距空空飛彈和AIM9近距空空飛彈,戰鬥力極為強大。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敘利亞空軍的主力戰鬥機是米格21、米格23,被以色列的F15打出了碾壓般的84-0的戰績。
  • NPC殲8從路人娘到女魔王
    NPC殲8從路人娘到女魔王這是一款非常有個性的rpg遊戲。玩家在這裡可以作為一個穿越者,在這裡你可以想做任何事情,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有趣的。各種操作和技能屬性讓你意想不到,和幾十個角色一起互動隨時闖關,畫風特別精緻。你還在等什麼?
  • 大黃蜂模擬殲16,美軍假想敵部隊換塗裝,視中國空軍為主要對手
    最近這些年,我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有目共睹,不但殲20、運20批量服役,而且殲10、殲11和殲16等三代機的數量也逐漸多起來。而這也讓美軍壓力倍增,他們已經將我們視為最主要的對手,重視程度超過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