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在筆者無比熟悉的城市瀋陽,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航空工業)在航空工業瀋陽片區舉辦「國企開放日——媒體走進大國頂梁柱之瀋陽」系列活動,高調紀念了殲-8首飛50周年以及殲-15首飛10周年。
殲-15這款飛機,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國殲-15的研發路徑是什麼?屬於世界先進的艦載機嗎?》中以及詳細介紹過。而殲-8這型新中國建立以來第一種完全由國人自行研發、成功量產並形成戰鬥力的大型噴氣式戰鬥機,這麼多年風風雨雨,得到的評價也始終褒貶不一。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這架「殲-8」的故事。
研發背景:國土防空的迫切需要
同我們之前跟大家講過的強-5型強擊機和殲-12型輕型戰鬥機的故事相比,殲-8的研發基礎沒有像強-5一樣思維超前,也沒有像殲-12一樣過於朋克,而是在上世紀60年代左右新中國「航空大躍進」時期為數不多的研發背景比較實際、制定指標比較務實、研發過程比較平穩的機型:殲-8的研發背景非常直接,上世紀60年代中國空軍面臨的兩個主要預設作戰對象我們都知道。
一個是從北方飛來的蘇聯空軍航空兵,主要機型有遠程航空兵的圖-22型戰役轟炸機、前線航空兵的蘇-7型戰鬥轟炸機、米格-21和米格-23M型前線戰鬥機。
另一個則是從東南方向不斷入境襲擾的蔣記國民黨空軍U-2偵察機和來自美國空軍的更加嚴重的威脅:以B-58「盜賊」轟炸機、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與F-4B/C「鬼怪」戰鬥機組成的航空兵打擊體系,以及後來的更大威脅: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
在面對這些目標時,中國空軍戰術航空兵部隊所承擔的防空攔截任務非常繁重,對戰機的超音速攔射能力與大航程能力要求又非常高——航程短的戰鬥機根本飛不了多長時間超音速就必須回到亞音速,回到亞音速就等於宣告攔截基本告吹,意味著由多個一線機場組成的攔截線出現漏洞。
而很不幸的是,當時中國空軍手中僅有的兩型超音速戰鬥機:由米格-19研仿而來的殲-6型戰鬥機和米格-21研仿而來的殲-7I型戰鬥機都屬於輕型戰鬥機,在蘇軍中也就能起個前線戰鬥機的作用,拿來組成防空攔截線時以中國當時的一線機場密度與出擊強度,必然到處漏風。因此,「研發一種有較大航程和較大攔截能力的超音速戰鬥機」就成了現實要求。
殲-8設計方案成功立項的原因
「航空大躍進」中神奇的方案
現實要求有了,但是實現路徑並不是只有「八爺」一條,畢竟上世紀60年代全國都在搞「航空大躍進」嘛,這種具備大航程和超音速攔射能力的研發機型也不止殲-8一個,技術指標比殲-8酷炫的研髮型號更是多了去了。
東風107
比如1958年瀋陽廠設計室開始搞的「東風107」殲擊機,制定的技術指標是「雙1.8」,後來又調整成「雙2.0」,意思是衝刺速度2倍音速,最大飛行高度2萬米。再比如軍事工程院牽頭搞的「東風113」項目,技術指標直接定到「雙2.5」。
東風113
還有跟殲-8型同時開始選型的殲-9項目,在北所拿出的多個前期方案構型中,有一些概念設計已經貪大求全到了「雙2.0指標,作戰半徑1000千米,使用單脈衝火控雷達,理論上具備迎頭/超視距攔射能力(儘管當時我們手頭也沒有能用的超視距彈)」的地步。這一系列的關鍵性指標,已經超過了當時蘇聯國土防空軍的米格-25。
這些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機型在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國內的飛機研發基礎上是絕對沒有可能搞出來的,相比之下北所與殲-9項目同步提出的另一個研發計劃就顯得實際很多了。
殲-8靠譜的設計方案
基於當時我國手頭已經基本掌握了的米格-21Ф-13設計與生產資料,搞一個簡單放大版,拉長機身,放大翼面,單發改雙發,增加機身油箱,擴大作戰半徑。
整體的技術難度與工藝要求都沒有超出1960年代我國國內的航空產學研實際,除了比較要命和關鍵的航程與作戰半徑,該機的設計指標也僅僅是要求能夠抗衡蘇制米格-21的後期改進型,伴隨著技術升級再慢慢往上加設備做到能夠抗衡米格-23M。因此,相比各種畫大餅的「東風」系列與殲-9,殲-8型戰鬥機能夠脫穎而出是比較符合當時我國空軍與航空科研領域實際情況的。
不管怎麼說,殲-8型戰鬥機經過2年的概念研究,1年多的方案設計,3年的設計發圖和試製調整,最終在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
殲-8的缺陷和升級方案
但饒是如此,殲-8型戰鬥機的研發過程儘管總體平穩,大部分性能也確實達到了其預定的設計目標,如殲-8白的包線右上角(超音速區間)航向穩定性、可用過載數據,海平面爬升率、穩盤速率總體評價都超過了米格-21Ф-13,其最大航程與作戰半徑也毫不意外地遠遠超過了米格-21Ф-13。
不過有部分預期指標直到殲-8白設計定型的時候都沒有完成,不過這也不奇怪,一方面,這就是上世紀60到70年代我國軍事工業的現狀。而另一方面,作為對米格-21進行放大設計的機型,殲-8型戰鬥機在總體設計,飛行品質等方面多多少少有些古怪,最典型的就是貫穿了殲-8型戰鬥機試飛全過程的方向安定性與抖震問題。
其中抖震問題簡直成了殲-8研發最大的攔路虎之一:在包線中央(跨音速條件)飛行時多次抖震,那個流傳甚廣的「馬曉天氣得跟顧誦芬總師拍桌子」的橋段就是首批次殲-8裝備部隊後在某構型條件下繼續抖震而拍出來的。
而設計之初給殲-8白做配套的204型單脈衝火控雷達與霹靂-3型空對空飛彈、後續配套的霹靂-4型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飛彈(測繪仿製從越南戰場上搞到的美國空軍丟下來的AIM-7B「麻雀」)就更不用說了。204雷達的研發進度極度滯後,直到1985年才跟隨者殲-8白的改進型殲-8I設計定型,而霹靂-3和霹靂-4作為脫離實際的項目伴隨著軍工大調整被一起調整沒了。
因此,1979年「殲-8白」定型的時候雖然達到了預期的航程、衝刺速度與作戰半徑指標,但在火控系統方面還停留在殲-7I的水平,靠測距器與2門30-1型30毫米航空機關炮撐場面,只具備在良好的晝間氣象條件下執行攔射任務的能力(這也是殲-8白的由來,殲-8白天型),被西方媒體戲稱為「最後一種火炮戰鬥機」。
因此,批量服役後的殲-8白不得不像當時絕大多數「服役即落後」的國產裝備一樣,立即著手改進,改進方向圍繞著204雷達來做,給殲-8白配備上了單脈衝火控雷達,配套的射轟瞄-8瞄準具,模擬式的小型火控計算機,飛彈伺服系統等等。
改進工作持續到1985年才宣告結束,1985年7月27日殲-8白的改進型殲-8I型戰鬥機正式設計定型並開始批量裝備部隊,才意味著殲-8型戰鬥機在1964年研發之初就確定下來的各項設計指標與技戰術性能至此才全部宣告完成。
「服役即落後」的原因
但是,1985年的中國空軍面臨的主要戰術威脅變成了什麼——北部邊防不用說了,是裝備更新換代已經換了好幾次,主力從米格-23M變成了多用途的米格-23MЛД甚至更新銳的米格-29A、參與奪取制空權的國土防空軍更是拿出了米格-31Б與蘇-27П這種鎮國神器。
東部地區也不用說了,是F-4E與F-15C和F-16A組成的美國戰術空軍機群。
面對著如此強大的敵人,殲-8白和殲-8I給出的回應顯然只有三個字:打不過。
因此,殲-8型戰鬥機最後的命運,就如同我們之前一而再再而三提過的上世紀中期大量國產主戰裝備的命運一樣:研發之初技術指標符合現實需要,但是由於研發進度長期拖延,各項分系統遲遲不能到位,等到真正變成完全體的時候已經不堪大用了。
殲-8儘管研發背景比較實際、制定指標比較務實,但是也未能逃脫「猜中了開頭猜不中結局」的宿命。
讓剛剛裝備部隊的殲-8白變成了落後機型,讓花了20多年時間才最終走完研發全程的殲-8白/I僅僅生產了60餘架就不得不停止生產。
也讓殲-8不得不剛一研發成功就走上了深度大改乃至改出了殲-8II的道路——這就是殲-8型戰鬥機的另一段研發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