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深度解讀!揭秘缺乏營養的飢餓細胞回收細胞內部組分的分子...

2020-12-01 生物谷

2020年7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細胞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概念是生物學中的常見介紹,這會讓人將細胞中的細胞器描繪為發電廠、工廠等,就好比是一座城市,這些結構的建設和運行也都需要大量的資源,當資源匱乏時,細胞內部的成分就必須被回收,從而提供必要的元件,尤其是胺基酸來維持細胞的基本功能。但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下其又是決定該回收什麼呢?一種普遍的假說認為,飢餓的細胞更傾向於通過自噬過程來回收核糖體,自噬是一種大量降解蛋白質的過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Systemat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ibosome inventory during nutrient stres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系統性地調查了正常和營養匱乏的細胞中的整個蛋白質景觀,從而確定哪些蛋白質和細胞器能被自噬過程所降解;研究結果表明,與預期相反,核糖體並沒有優先通過自噬過程被回收,而是有少量其它細胞器,尤其是內質網的一部分會被降解。

圖片來源:David Goodsell/Wikimedia Commons

研究者表示,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細胞如何對營養缺乏、自噬過程以及蛋白質降解過程產生反應,如今這些過程越來越成為研究人員開發治療癌症和其它疾病的新型靶點;Wade Harper博士說道,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時,其並不會隨意通過自噬來集體降解核糖體,相反,其似乎有何特殊的機制來控制所回收的東西,目前的研究結果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以前的假設,從而就能更好地理解細胞是如何處理有限的營養物質的。

蛋白質的轉換是每個細胞內部持續且普遍發生的事情,為了回收不需要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清除受損的細胞器並進行其它內部管理任務,細胞會利用兩種主要的工具,即自噬和泛素-蛋白酶體系統。相比自噬而言,蛋白酶體途徑會允許細胞通過標記泛素來分解單個蛋白質,而泛素所修飾的蛋白質會被蛋白酶體所識別並進行降解。此前對酵母的研究結果表明,缺乏營養的細胞會利用自噬過程來特異性地回收核糖體,而核糖體非常豐富,也是關鍵胺基酸和核苷酸的儲備庫,然而,細胞還擁有其它機制來調節核糖體的水平,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營養物質水平較低時細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和遺傳工具相結合的方式,研究人員調查了缺乏關鍵營養物質的細胞中蛋白質的組成和轉換過程,為了探究自噬過程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人員重點觀察了通過遺傳或化學修飾抑制了自噬系統的細胞。研究者表示,在飢餓的細胞中,總的核糖體蛋白水平相對於其他蛋白質的水平會略有下降,而這種減少似乎與自噬過程無關,缺乏自噬能力的細胞在營養匱乏時並沒有明顯的缺陷。隨後研究人員系統性地分析了飢餓細胞中新的核糖體的產生以及現有核糖體的命運。

研究者通過包括Ribo-Halo在內的各種互補技術進行了研究,這些技術能幫助他們利用螢光標籤來標記不同的核糖體成分,這樣研究者就能在不同的時間點上應用這些標籤,並測定在單個細胞水平下到底有多少核糖體會被合成,以及在設定的時間後有多少舊的核糖體仍然存在。研究結果表明,當細胞缺乏營養物質時,誘發整體核糖體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就是通過非自噬依賴性途徑來減少新核糖體的合成和周轉,此外,細胞體積和細胞分裂的速度也會有所下降,這就會使得細胞能夠維持其核糖體的密度。

隨後,研究人員分析了在營養缺乏期間細胞中8300多種蛋白質的降解模式,他們證實,核糖體轉換的模式似乎獨立於自噬過程,相反,其與已知的通過泛素蛋白酶系統來降解的蛋白質相匹配;相比核糖體而言,少數的細胞器和蛋白質被自噬過程降解的水平較高,特別是內質網,此前研究者發現,在營養壓力期間自噬過程也會選擇性地重塑內質網;本文研究結果或能幫助闡明飢餓的細胞如何對營養壓力產生反應,尤其是在闡明了此前關於核糖體轉換的假設後,在營養壓力期間,蛋白酶依賴性的核糖體轉換似乎貢獻會大於自噬過程。

研究者表示,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更廣泛的背景下對如何控制自噬過程進行研究,比如通過飢餓來餓死腫瘤細胞,或促進神經元移除有害的蛋白質聚集物,但目前研究人員對自噬的理解似乎還並不完善。直到最近研究人員才發現飢餓誘導的自噬過程是具有選擇性的,然而還有許多問題研究人員仍然未能解答,比如自噬過程是否會僅會影響損傷的細胞器等。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利用飢餓的背景來更好地理解細胞利用自噬過程的分子機制。(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New study sheds light on how nutrient-starved cells recycle internal components

【2】An, H., Ordureau, A., Körner, M. et al.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ibosome inventory during nutrient stress. Nature 583, 303–309 (2020). doi:10.1038/s41586-020-2446-y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秘缺乏營養的飢餓細胞回收細胞內部組分的分子機制
    細胞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概念是生物學中的常見介紹,這會讓人將細胞中的細胞器描繪為發電廠、工廠等,就好比是一座城市,這些結構的建設和運行也都需要大量的資源,當資源匱乏時,細胞內部的成分就必須被回收,從而提供必要的元件,尤其是胺基酸來維持細胞的基本功能。但當細胞處於飢餓狀態下其又是決定該回收什麼呢?一種普遍的假說認為,飢餓的細胞更傾向於通過自噬過程來回收核糖體,自噬是一種大量降解蛋白質的過程。
  • 衰老、疾病與細胞「飢餓」緊密相關!
    研究人員說「細胞在飢餓等脅迫條件下會主動降解自身細胞質組分,這一過程被稱為『自噬』。此前有研究認為,自噬在重編程早期發揮關鍵作用。而我們研究發現,自噬對重編程非但不是必須,反而起阻礙作用。」因此,要保障重編程的正常順利進行,必須減少細胞自噬,也就是不能讓細胞「忍受飢餓」。美國科學家也指出,人體在衰老過程中都會存在人體亞健康狀態,這種狀態下,人體實際上是處於「細胞隱性飢餓」的狀態。從各項研究來看,人體的衰老、疾病與細胞「飢餓」密切相關。科學研究證明,給予細胞充足的營養,讓細胞吃飽是「返老還童」的密碼。
  • 飢餓狀態中細胞如何重新配置蛋白質的平衡?
    其中核糖體是該反應的主要靶標,核糖體負責翻譯並在飢餓應激期間會被溶酶體降解【1】。核糖體蛋白(ribosomal (r)-proteins)的細胞豐度很高,約佔蛋白質組的6%,其中精氨酸和賴氨酸含量較高。這樣的特性會自然而然得出假設,在飢餓應激期間通過自噬途徑,將r-蛋白作為鹼性胺基酸的營養來源。
  • 南大專家:細胞自噬是把"雙刃劍" 要合理駕馭
    揚子晚報記者聯繫上了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相關專家,對細胞自噬進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讀。 揚子晚報記者 楊甜子   A 細胞為什麼「自己吃了自己」?   為了不被「餓死」,細胞學會了「自噬」   沒學過生命科學的讀者,也能從字面上理解「自噬」一詞的表面含義。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
    >    據諾貝爾獎官網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3日中午11時30分,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以表彰他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大隅良典是日本京都工業大學教授,世界著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  大隅良典發現並闡明了細胞自噬作用的機理,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 Nature | 幹細胞圖片資料庫共享,深度學習預測細胞外觀
    改變一個基因對細胞整體而言,如同一場正在進行的球賽換了球員,細胞的命運或將被改變。而細胞內部這場球賽的後續過程,也將在人們眼前栩栩如生地呈現。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人,都是從受精卵這一個幹細胞發育而來。
  • Nature:重磅!首次解析出細胞核骨架的三維分子結構
    2017年3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美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利用三維電子顯微技術首次成功地在分子解析度上闡明細胞核的核纖層(lamina)結構。這個核骨架(即核纖層)讓高等真核生物中的細胞核保持穩定,並且參與遺傳物質組裝、激活和複製。
  • Nature:重磅!揭示貪婪的胰腺癌細胞逃避飢餓機制
    2016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胰腺癌細胞和小鼠開展實驗,發現胰腺癌細胞在緻密的腫瘤中通過命令附近的支持細胞(support cell,即後面提到的胰腺星狀細胞)給它們提供替代性營養來源,從而避免飢餓。
  • 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必要的細胞組分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如何從細胞核中移除不想要的組分。將細胞組裝成為特殊的區室/隔間對於細胞的功能而言至關重要,比如,通過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離,核被膜就能防止對不成熟的RNAs進行過早地翻譯。
  • Cell解讀!揭秘神經組織如何保證胰腺癌細胞免於飢餓影響?
    研究者指出,飢餓的胰腺癌細胞能分泌一種名為神經生長因子的特殊蛋白,進而向神經細胞的延伸部分發送信號,從而指導其在腫瘤深處生長,這種名為軸突的延伸部分能夠分泌絲氨酸,從而將胰腺癌細胞從飢餓中解救出來並恢復其生長。
  • 知否|細菌世界看不懂:相鄰細胞能決定哪個細胞先死
    >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圖1:研究人員正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菌樣本細菌並不只是在飢餓階段才偶然死亡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TUM)的研究小組發現,決定細胞生死有兩個最重要的因素:1)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2)存活細胞從死亡細胞中回收生物質的效率。細胞的存活和生長是生物系統的核心因素。因此,慕尼黑工業大學複雜生物系統物理學教授烏爾裡希·格蘭德(Ulrich Gerland)等科學家,正試圖理解分子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以維持一組細胞在應激狀態下的生存能力。
  • 小分子肽可以營養人體細胞,顯著提升免疫細胞的「戰鬥力」
    細胞不間斷的複製作用回想生物學課程中,細胞複製分為兩個階段:  ? 第一階段:分裂期間,細胞不斷吸收養分並開始在細胞核內複製DNA。  ? 第二階段:是細胞分化成二,這是細胞有分裂的階段,這就是你如何長成一個小孩的過程。當我們充分發育後,細胞仍會持續分裂,但是當我們變成成人時,我們的細胞便會開始出現損傷。
  • Nature:揭示lncRNA在調節細胞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
    2016年12月2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揭示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能在以一種組織特異性的方式控制細胞組分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項新研究指出一種lncRNA在協助與肌肉再生和癌症相關的控制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
  • 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深度解讀
    ,科學家們又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在溶酶體內部有時候能夠發現細胞組分甚至是整個細胞器,而細胞似乎有一種策略能夠將大型的「貨物」運輸到溶酶體中;深入的生化和顯微鏡分析揭示了一種能將細胞「貨物」轉運到溶酶體中用於降解的新型囊泡(如圖1);在發現了溶酶體後研究者Christian de Duve就創造了「autophagy」這個詞,寓意「自己吃自己」,為了描述這個過程,研究者將這種新型的囊泡結構命名為「自噬體
  • 細胞自噬……咋回事兒?
    1自噬的概念自噬是細胞消耗其自身組分的一個簡單的過程,也是細胞清除異常的蛋白質斑塊和去除受損細胞器的一個途徑。細胞自噬是由Ashford和Porter在1962年發現細胞內有「自己吃自己」的現象後提出的,是繼細胞凋亡後,近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又一熱門研究方向。
  • 獲得諾貝爾獎的細胞自噬是什麼?如此重要
    細胞自噬這是細胞組分降解與再利用的基本過程。「自噬」(autophagy)一詞源於希臘語前綴「auto-」,意為「自我」,以及另一個希臘語單詞「phagein」,意為「吞食」。因此,自噬作用的意思非常明確,那就是「自我吞噬」。
  • Cell: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
    由管坤良教授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找到了調控細胞自噬的一個關鍵分子機制,細胞自噬是指細胞在惡劣條件下確保其生存的一種基本應激反應。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AMPK的酶,不僅參與了細胞的傳感和能量調控,而且在細胞自噬酶作用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1月17日的Cell雜誌在線版上。
  • Nature:炎症與細胞凋亡
    專題:Nature報導美國託馬斯傑弗遜大學大學Kimmel癌症研究所細胞凋亡研究中心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的研究小組在細胞凋亡方面的研究取得新的進展,相關成果公布在1月22日Nature雜誌上。
  • Nature又放毒了,記憶T細胞居然起源於效應T細胞(2篇Nature重磅推出)
    雖然RNA分析可以提供當前正在由細胞轉錄的基因的快照,但是作者採用的分析表觀遺傳變化的方法提供了對給定轉錄狀態達到的路徑的洞察。Youngblood及其同事利用全基因組DNA甲基化分析發現,由於幼稚的T細胞分化為效應細胞,其DNA甲基化譜發生改變。 甲基被添加到許多與天然狀態相關的基因,而在編碼效應物應答關鍵組分的基因中觀察到DNA甲基化的喪失。
  • 諾貝爾生理學獎解讀:揭開細胞「物流」之謎
    細胞也一樣,基因的表達產物需要定位到不同的地點行使功能:膜蛋白需要奔向自己的靶位點、胰島素需要分泌出細胞外、神經遞質需要擴散到下一個神經細胞……要在正確的時間把正確的細胞貨物運送到正確的目的地,細胞的物質轉運機制之精妙,比無數物流師嘔心瀝血的傑作都更勝一籌。囊泡運輸(vesicle trafficking),正是這一機制的重要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