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張高文先生
文/霍德禮
談話地點:文化館會議室
採訪者:華陰市文化館辦公室霍主任
受訪者:華陰迷胡精英傳承人——張高文
時間:2019年11月16日
霍主任:張老先生,能否先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雖然你我相識也很多年,還是請您再介紹一下,以便大家有更深刻的認識。
張高文:(呵呵一笑,裂出大嘴露出不多的幾枚吃煙燻黃的大板牙),好,叫我組織一下啊。我叫張高文,是華陰市嶽廟辦油巷村四組村民,也是一名將近二十年黨齡的共產黨員了。是衛峪老腔迷胡藝術團黨支部委員;華陰迷胡民間老藝人,東路迷胡精英傳承人之一。
1961年秋末冬初,拜本村華陰瓦子王張自發,民間老藝人張兵火、劉自振為師,學唱華陰迷胡(又稱華陰小曲),1964年出師。
1964年至1976年期間,開始從事戲曲創作,劇目有《十學大寨》、《上夜校》、《四個老漢批「四害」》等。1977年至1993年從事本村傳承迷胡戲曲活動點工作。先後培養出趙憲臣、張小雲、張虎旺、衛緒民、孟高平等學員。
1994年夏和華陰迷胡活動中心吳棟梁老師、楊甫勳老師、王振中老師、李雲鵬老師、雷自義老師結識,參加了華陰迷胡演唱活動和主持組織工作。
1992年2月至6月,1993年7月至10月分別參加陝西電臺、陝西電視臺舉辦的「首屆群眾戲曲大賽」、「華陰地方戲曲廣播大獎賽」活動,參賽作品是華陰迷胡《玉堂春》唱段、秦腔《三滴血》唱段,榮獲大賽優秀獎。
1994年至2012年從事華陰迷胡改編、創編工作,劇目分別是《懷念周總理》、《喜迎十六大 深情贊華陰》、《請到華陰來》、《華陰是個好家園》等。
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協助王忠亮老師、楊甫勳老師參與《華陰迷胡》一書有關民間戲曲資料的提供工作。
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參加陝西省電視臺《秦之聲》欄目舉辦的「山陝迷胡大賽」,從16名「榮譽傳承人」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六名華陰迷胡精英傳承人之一。
2019年9月,特邀參加陝西戲曲研究院舉辦的「地方稀有劇種展演」活動,演唱了《五更鳥》,由趙亞榮配演。
霍主任:說的真全面,老先生年過七旬,還有如此的記性,滔滔不絕如數家珍,好些事情我還真不知道。一生有這樣經歷的老人可還真不多見,下邊談談您在群眾中的事務,據我知道您也是個古道熱腸的熱心人。
張:作為曾經擔任過村團支部書記的有為青年,為村裡事務也是極力出力。
記工分,聽從村裡幹部安排通水利、接電、整修巷道等的尋人手監督工程質量以及出板報、寫總結材料等。遇到村上的紅白事也盡心盡力跑前跑後,尤其是在年紀大了之後,從一九八四年擔任村上的紅白事理事會工作至今35年了,重槓出殯一路相送,再遠也要跟隨,回不來的孝子免不了自己多擔待些。這樣也得到了鄉民和後生們的認可,上食堂正吃飯,就有後生把帳結了。
霍:您作為接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黨員,相比普通群眾還做了很多的公益的事,也請您談談。
張:我多年擔任華山報社的村通訊員,經常到西嶽社區、文化館、鎮上搜集「黨的理論」最新文章便於了解惠民政策和文藝發展的新動態,儘自己的可能將群眾的呼聲傳遞給相關部門和有關領導,起到群眾和幹部之間的橋梁銜接作用,做群眾的知心朋友。比如很多戲迷和戲曲愛好者想要一些戲詞和調式,我儘可能收集到就給他(她)們謄抄提供,就便搭上一些錢免費複印都行。尤其在得知文化館保存了一批由高山老師編寫的《鄉韻》之後,就賣上老臉從文化館大包小拾的拿到群眾愛好者手裡,據不完全統計也送了四五十本。能夠將難得的東路迷胡集冊交到更多人的手中,並在書的扉頁鄭重地寫上:傳承、創新、繁榮、振興華陰東路迷胡,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也算實踐了東路迷胡傳承人的稱號。
我要當好華陰迷胡精英傳承人這一光榮稱號,不管是在北站還是迷胡中心,我都甘當墊石。這些年來不管颳風下雨,善始善終,風雨無阻。尤其在去年七八月間,原沈團長因病不能來參加組織活動,安頓好大家的活動的事務就落在了我的身上。雖然也年歲不算小,開關門整理好樂箱從不敢怠慢。上了幾次大舞臺,感觸也很多,能得到了省上的領導和評委如王榮花老師、穆曉鵬、孟小虎老師的欣喜點評和激勵:老而彌堅。更增加了我傳承老迷胡的責任心和信心。或許過上幾年就人老得糊塗了,就或許誰也不認我的「卯」了。
霍:真的是越聊越激動,好了,不聊了。最後給我們亂彈一下,唱一句當年您編寫的《四個老漢批四害》吧。
張:時間太長了,叫我想一下。(沉吟)嗯,還真想起來開頭兩個小節。
開會的鈴兒噹噹響,沃四個老漢走的忙。
今天參加批判會,上臺揭批四人幫。
王張江姚四人幫,驢糞蛋蛋外邊光。
打著紅旗反紅旗,篡黨奪權夢一場。
就到這裡吧!(採訪結束)
作者簡歷:霍德禮,男,49歲。現職,華陰市文化館辦公室主任。愛好創作,多有作品在期刊發表。高級會員,著作頗豐。長篇第二部正連載,擅長散文雜文詩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