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刑,爭權」這是管仲關於稱霸的語錄。從這句話看出第一要素就是一個國家想要強大,要有高明的戰略謀劃,要爭奪人才。
「血而優則仕」,這裡的血指『血統』。 商周時代,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學校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於是便形成了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當官這樣一一種定規。所謂「血而優則仕」,也就是一種世襲制。
公元前770年,新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陽,天子的地位漸微。一些王官遍流入到民間,為了生存,只能私自教學,這樣貴族上學的特殊權利慢慢被打破。有學問的人自然也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士人」,管仲就是其中之一。
管仲出生商人家庭,在貴族政治風氣濃烈的春秋早期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管仲自感出身卑微,從小就努力學習,同時書懂禮儀,提高個人能力,學武藝,努力來博取功名富貴。
二、管仲射小白
一批有志之士紛紛成為王侯公卿招攬對象。包括管仲亦是如此。
「管仲射小白」是一個經典的故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姜小白,怕被哥哥殺害分別逃往魯國和莒國避難,齊襄公死後為搶奪王位時發生的事。為了阻止小白趕回齊都臨淄繼位,公子糾的幕僚管仲帶兵堵截,並乘眾人不注意突射冷箭,命中小白胸部。沒想到這一箭正中胸口帶鉤,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倒地,隨從大驚以為主人被射殺,紛紛哭泣,遂騙過管仲,然後日夜趕路,搶先到達臨淄繼位,即齊桓公。
齊桓公當即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最後,迫使魯國逼死了公子糾,又拿住了管仲回齊國。
三、管鮑之交
齊桓公新權建立,小白的師傅鮑叔牙不僅教育、擁立小白有功,而且能力出眾,對由他出任首輔大臣們基本上沒有意見。齊桓公徵詢鮑叔牙的意見,誰料到鮑叔牙固辭不受,反而極力建議將首輔重任託付給好友管仲。當年他們曾一起做生意、走南闖北,鮑叔牙對他為人特別了解,也十分欣賞。
齊桓公一聽,立馬就否決了,管仲還在路上,回來還等著收拾,差點射死我的人怎麼可能重用。
鮑叔牙耐心地勸說,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正說明對君忠心不二,您要是用了他,他會為您去射天下。如果您只是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任命我或者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讓齊國成為春秋霸國,目前只有管仲才能擔此大任。
齊桓公對管仲的排斥,除了一箭之仇外,還出於維護齊國政治傳統和宗法制度,任命一個商人家庭出身的士人擔任主政大臣,勢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礙,剛剛建立的政權能否經受住考驗。
鮑叔牙重本質輕小節的一番話, 最終成功地打動了齊桓公。不唯身份論英雄,管仲就這樣鯉魚躍龍門,從齊桓公的敵人,變成宰相。多少政治人物夢想著擁有施展拳腳的權力平臺,管仲奇蹟般地做到了。
從此管仲開始廣納賢士,齊國霸業走向繁榮,社會制度從奴隸制開始走向封建制,士大夫階層閃亮登場,百家爭鳴出現,諸侯和貴族的命運走向落幕。
Ps:鮑叔牙為什麼不稱相
管仲病重,齊桓公探望,看管仲已不能擔任國相,詢問可有接替人選,鮑叔牙替你為相如何?管仲說:「鮑叔牙性情過於耿直,善惡界限太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惡對惡太過苛刻。他是位君子, 但不可以委以國政。」
這些話告訴了傳到了奸臣易牙耳中,易牙以為這正是離間管仲與鮑叔牙的好機會,遂到鮑叔牙面前挑撥離間。沒想到鮑叔牙聽了根本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指著易牙鼻子罵道:「若讓我為相,我豈能容忍你們這些小人,搬弄是非。這正是我推薦仲父為相的原因。仲父忠於國家,沒有私心。」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就出自鮑叔牙的知人和知己。
隨著齊國的日漸強大,齊桓公時常顯露驕橫之相,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功勳可比堯舜。為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績,還曾計劃鑄造一口大鐘。鮑叔牙知道後,找到齊桓公並將過去齊桓公的過錯一一列舉,不能光記錄豐功偉績,也應將這些過錯一併記錄。弄得齊桓公灰頭土臉,無地自容,鑄造大鐘的事情也就無從談起了。他範顏直諫,對齊國的許多政策和人事提出了中肯、尖銳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