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差點射死齊桓公的管仲,緣何奇蹟般的魚躍龍門,變成他的宰相

2021-01-09 戀慕小劇場

「夫爭強之國,必先爭謀,爭刑,爭權」這是管仲關於稱霸的語錄。從這句話看出第一要素就是一個國家想要強大,要有高明的戰略謀劃,要爭奪人才。

「血而優則仕」,這裡的血指『血統』。 商周時代,並非任何人都可以進學校學習,學校都在官府的控制之下,各種各樣的學問,都要向官府有關主管的官吏學習。只有王公貴族的子弟才有資格,於是便形成了貴族子弟才有資格入學、當官這樣一一種定規。所謂「血而優則仕」,也就是一種世襲制。

公元前770年,新繼位的周平王遷都洛陽,天子的地位漸微。一些王官遍流入到民間,為了生存,只能私自教學,這樣貴族上學的特殊權利慢慢被打破。有學問的人自然也多了起來,這些人就是「士人」,管仲就是其中之一。

管仲出生商人家庭,在貴族政治風氣濃烈的春秋早期是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管仲自感出身卑微,從小就努力學習,同時書懂禮儀,提高個人能力,學武藝,努力來博取功名富貴。

二、管仲射小白

一批有志之士紛紛成為王侯公卿招攬對象。包括管仲亦是如此。

「管仲射小白」是一個經典的故事,公元前685年,齊襄公的兩個弟弟公子糾與姜小白,怕被哥哥殺害分別逃往魯國和莒國避難,齊襄公死後為搶奪王位時發生的事。為了阻止小白趕回齊都臨淄繼位,公子糾的幕僚管仲帶兵堵截,並乘眾人不注意突射冷箭,命中小白胸部。沒想到這一箭正中胸口帶鉤,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血倒地,隨從大驚以為主人被射殺,紛紛哭泣,遂騙過管仲,然後日夜趕路,搶先到達臨淄繼位,即齊桓公。

齊桓公當即發動了對魯國的戰爭,最後,迫使魯國逼死了公子糾,又拿住了管仲回齊國。

三、管鮑之交

齊桓公新權建立,小白的師傅鮑叔牙不僅教育、擁立小白有功,而且能力出眾,對由他出任首輔大臣們基本上沒有意見。齊桓公徵詢鮑叔牙的意見,誰料到鮑叔牙固辭不受,反而極力建議將首輔重任託付給好友管仲。當年他們曾一起做生意、走南闖北,鮑叔牙對他為人特別了解,也十分欣賞。

齊桓公一聽,立馬就否決了,管仲還在路上,回來還等著收拾,差點射死我的人怎麼可能重用。

鮑叔牙耐心地勸說,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對公子糾的忠心,正說明對君忠心不二,您要是用了他,他會為您去射天下。如果您只是想讓齊國成為強國,那麼任命我或者高傒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讓齊國成為春秋霸國,目前只有管仲才能擔此大任。

齊桓公對管仲的排斥,除了一箭之仇外,還出於維護齊國政治傳統和宗法制度,任命一個商人家庭出身的士人擔任主政大臣,勢必遭到巨大的人力和制度障礙,剛剛建立的政權能否經受住考驗。

鮑叔牙重本質輕小節的一番話, 最終成功地打動了齊桓公。不唯身份論英雄,管仲就這樣鯉魚躍龍門,從齊桓公的敵人,變成宰相。多少政治人物夢想著擁有施展拳腳的權力平臺,管仲奇蹟般地做到了。

從此管仲開始廣納賢士,齊國霸業走向繁榮,社會制度從奴隸制開始走向封建制,士大夫階層閃亮登場,百家爭鳴出現,諸侯和貴族的命運走向落幕。

Ps:鮑叔牙為什麼不稱相

管仲病重,齊桓公探望,看管仲已不能擔任國相,詢問可有接替人選,鮑叔牙替你為相如何?管仲說:「鮑叔牙性情過於耿直,善惡界限太過分明,以善待善尚可,以惡對惡太過苛刻。他是位君子, 但不可以委以國政。」

這些話告訴了傳到了奸臣易牙耳中,易牙以為這正是離間管仲與鮑叔牙的好機會,遂到鮑叔牙面前挑撥離間。沒想到鮑叔牙聽了根本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指著易牙鼻子罵道:「若讓我為相,我豈能容忍你們這些小人,搬弄是非。這正是我推薦仲父為相的原因。仲父忠於國家,沒有私心。」管鮑之交這一成語就出自鮑叔牙的知人和知己。

隨著齊國的日漸強大,齊桓公時常顯露驕橫之相,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功勳可比堯舜。為了記錄自己的豐功偉績,還曾計劃鑄造一口大鐘。鮑叔牙知道後,找到齊桓公並將過去齊桓公的過錯一一列舉,不能光記錄豐功偉績,也應將這些過錯一併記錄。弄得齊桓公灰頭土臉,無地自容,鑄造大鐘的事情也就無從談起了。他範顏直諫,對齊國的許多政策和人事提出了中肯、尖銳的批評。

相關焦點

  • 齊桓公用三奸臣餓死病榻 屍體生蛆無人敢收
    可惜齊桓公晚年有點驕傲自滿,不聽管仲的勸告任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奸臣管理國政,導致國家出現混亂,齊桓公在人生的最後關頭栽了跟鬥。  齊君荒淫無道被殺  兩公子急回國爭位  齊國的創始人是姜子牙。齊國第十四代君王齊襄公荒淫無道,欺侮大臣,濫殺無辜。他與嫁給魯桓公的妹妹私通,魯桓公知道後,齊襄公請魯桓公喝酒,趁他喝醉時派人把他殺害。
  • 晏嬰的無奈——雖和管仲同被稱為齊國賢相,卻不能霸齊!
    春秋齊國有兩個為後世稱讚的賢相,一個是管仲,一個是晏嬰。可能因為如此,《史記》將二人共同編寫為一列傳。管仲讓齊桓公首霸,晏嬰讓齊景公中興。兩人都很有智慧。然而,他的事業卻比不上管仲。這是齊國的悲哀,他的無奈。齊國到了齊景公這一代,國際形勢大不相同,國內情況也讓人擔憂。上一代國君齊莊公因為「色」,被崔杼弒殺了,國家大權掌握在崔杼和慶封手中。
  • 春秋霸主齊桓公想要封禪泰山,管仲究竟用什麼辦法勸阻了他?
    為什麼春秋霸主齊桓公想要封禪泰山,管仲卻要編瞎話來勸阻他呢?什麼是封禪如果說有這麼一件事情,讓中國古代予取予求的帝王們朝思暮想卻難以圓夢的話,那它只能是封禪。根據《史記·封禪書》的記載,最早將封禪同泰山聯繫在一起的人是齊國的賢相管仲: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邱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賞析: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國(今河北東部),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齊軍趕到燕國時,山戎的軍隊已經掠奪了許多財物,逃到它東面的孤竹國去了。齊桓公本想就此收兵回國,但管仲建議跟蹤追擊,攻滅孤竹國以保證北方的安全。齊桓公接受了他的建議,下令向東緊追。
  • 《史記》——齊桓公登場
    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譯為:十五年,莊王死,其子釐王胡齊即位。釐王三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姬胡齊,姬姓,名胡齊,是周莊王姬佗的長子。周莊王十五年(魯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去世,姬胡齊即位,是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雖然周莊王姬佗晚年曾經想廢掉太子姬胡齊,另立姬頹為太子,但是姬胡齊還是成功地繼位,是為周釐王。
  • 一代雄主齊桓公,死後屍體竟爬滿了屍蟲……
    首先,看他的名字。齊桓公的名字叫姜小白,或者叫呂小白。這個名字放在今天很有喜感。其次,他的兄長,甚至是整個的家族,都是奇葩。呂小白的兄長是齊襄公。齊襄公在歷史上的名字,主要靠他的淫亂的得來的。他曾與自己的親妹妹——嫁去了魯國當了魯桓公的夫人——私通。
  • 齊桓公自作聰明用佞臣,不得善終死後無人收屍
    齊桓公自作聰明用佞臣,不得善終死後無人收屍如果把齊桓公的霸業比作一座大廈,那麼管仲之謀則是這座大廈的支柱。支柱一旦倒塌,大廈也就岌岌可危了。齊桓公一生中有個最英明的決斷,那就是他起用了管仲。雖然他本人不擅深謀遠慮,甚至在許多大事上,常常是短見頻出,但是有管仲在,有管仲的提醒和幫助,他能克服自身的這些缺陷,使得他的霸業得以迅速地發展。可以說,他的每一步成功,都浸透了管仲的心血與智慧。也許正因為這,使得他太依賴管仲了,而一旦離開了管仲,他便顯得無所適從,這就不可取了。公元前645年,管仲倒在了病榻上,齊桓公便惶恐不安起來,誰來接替管仲的相位呢?
  • 一代霸主齊桓公,為何死後屍體上長滿蟲子還不得下葬?
    齊桓公,春秋時期中原第一霸主,春秋五霸之首有,也就是公子小白,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就清楚齊桓公是誰了。齊桓公在位42年,勵精圖治,任用賢才,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可是齊桓公晚年卻遭遇悲慘,被活活餓死不說,甚是身上長滿了蟲子都不得下葬。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齊桓公晚年如此的遭遇呢?
  • 霸主悲歌:齊桓公屍蟲滿屋,五子爭位相殺,居然全都做了國君!
    齊桓公雄心壯志,任用賢相管仲,徵討不服,會盟諸侯,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位真正的霸主。後來,齊桓公日益昏庸,不聽管仲遺言而親信奸佞。等到齊桓公病死,奸人作亂,五子爭位,霸業斷絕。可嘆齊桓公一代霸主,屍蟲盈室,辭世十個月後才得以安葬。當初,齊桓公有3個夫人,都沒有生下兒子,於是他納了很多妾,最寵愛其中6個妾。
  • 齊桓公被蛇怪嚇生病,孫叔敖殺兩頭蛇怕詛咒,他們如何成就霸業?
    齊桓公出宮遊獵,管仲在前邊坐著趕馬車,路上風景很好,齊桓公正看得心情愉悅,突然路邊閃過一個怪物,齊桓公嚇了一跳。齊桓公:「仲父、仲父、你看見了嗎?」管仲詫異,「怎麼了,我什麼都沒有看見。」齊桓公心想,「為什麼只有我看見了,難道我有血光之災了?」
  • 一代霸主齊桓公,晚年卻悽慘無比,餓死之後無人收屍,屍蟲遍地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之際,易牙、豎刁、衛開方等奸逆,直接發動政變,將齊桓公禁錮了起來,並在四州築起高牆,不許其他人進入。
  • 大名鼎鼎的齊桓公、晉文公,為什麼孟子竟說沒聽說過?
    孟子周遊列國至齊,齊宣王問孟子可知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的人,所以這些事跡沒有流傳下來,故而孟子說自己不知道。齊桓公和晉文公在春秋時期先後稱霸,是「五霸」之首,特別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曾九次召集諸侯開會,共同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周王室的安全,被諸侯奉為霸主。孔子很少稱讚人「仁」,但他說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顯然不符合實情。孟子之所以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基於他自己的思想立場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