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周遊列國至齊,齊宣王問孟子可知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孟子回答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中沒有談論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的人,所以這些事跡沒有流傳下來,故而孟子說自己不知道。
齊桓公和晉文公在春秋時期先後稱霸,是「五霸」之首,特別是齊桓公,在管仲的輔助下,曾九次召集諸侯開會,共同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保護周王室的安全,被諸侯奉為霸主。
孔子很少稱讚人「仁」,但他說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顯然不符合實情。
孟子之所以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基於他自己的思想立場而言的。
在群雄並立的戰國時期,如何統領群雄、成為天下的共主是當時思想家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戰爭狀態下,當然是武力先行。
當時的兵家、縱橫家、法家非常有市場,他們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聚集力量,稱王稱霸。
但是,在孟子看來,通過武力解決問題,必然會帶來災難:
戰爭時,老百姓的稅賦必然會加重,老百姓的生命也時常受到威脅,而且戰爭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容易使人與人之間產生不信任感,大家為了生存必然會像狼對狼那樣對待他人。
這與孟子的思想立場相違背,所以孟子故意迴避齊宣王的問題,將話題轉到他的仁政思想上來。
孟子首先認為人性本善,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仁愛精神,而不是互相算計,如果沒有仁愛精神,那就跟禽獸沒有分別。
其次,孟子認為最好的政治是施行仁政,即統治者應當為老百姓劃定好各自的疆界,使其各盡本分,有恆產恆心;同時君王應通過自身的道德教導老百姓自然向善。
關於如何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孟子認為,若君王通過修明政治使得自己的國家強盛,別的國家的百姓自然會前來歸化,這樣就可以不通過武力而統一天下。
為了爭奪土地而戰,屍橫遍野;為了爭奪城池而戰,殺人盈城,孟子說這種行為就是判處其死刑都不足以贖其罪。
對於那些善戰者、縱橫家以及開疆闢土的人,孟子認為應該給予他們相應的懲罰,而不是獎賞。
雖然孟子的思想在當時的人看來有些迂腐,這也是他得不到諸侯重用的原因,但孟子以人為本的仁愛思想和反對使用武力的立場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