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周本紀》記載:十五年,莊王崩,子釐王胡齊立。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譯為:十五年,莊王死,其子釐王胡齊即位。釐王三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姬胡齊,姬姓,名胡齊,是周莊王姬佗的長子。周莊王十五年(魯莊公十二年,公元前682年),周莊王去世,姬胡齊即位,是為周釐王(亦作周僖王)。雖然周莊王姬佗晚年曾經想廢掉太子姬胡齊,另立姬頹為太子,但是姬胡齊還是成功地繼位,是為周釐王。周釐王的運氣確實不錯,他老爸周莊王姬佗談妥了跟齊國的聯姻之後死去,並沒有享受到什麼成果。就在釐王繼位的這一年,已經強大起來的妹夫齊桓公小白憑藉著「尊王攘夷」的金字招牌完成了霸業。
周釐王元年(魯莊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之下,將齊國治理得國富兵強。為了藉助周王的名義爭霸天下,齊桓公接受管仲的建議,提出「尊王攘夷」 的口號,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禦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攻掠,並馬上派使臣向周釐王朝賀。所謂尊王,當然就是指尊重周天子;攘夷,包括的對象則很多。夷在這裡主要指各個非華夏族的族群,即傳說中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南蠻就是指南方的楚國,實際上是對南方各民族的統稱;北狄則包括很多國家,如赤狄、白狄,其實是對北方諸多民族的統稱。而戎和夷也分成好多種,建立了好多國家。這四種族群統稱為「四夷」,與四夷對應的是華夏,華夏與四夷,基本上包括了當時中國社會的整個民族構成。 自東遷以來的幾代周天子,都挺受諸侯的氣,釐王一下子獲得尊重,心裡很高興,於是決定回報齊桓公。釐王以天子的名義,立即將召集諸侯一事委託給齊桓公處理。齊桓公在齊國的北杏(今山東省東阿縣北)大會諸侯,成為諸侯盟主。 這樣一來,齊桓公徵伐諸侯就有了正當的名義和權柄,配上齊國實打實的國力,齊桓公和管仲在世的時候,天下也還太平了一段時間,大周天子的地位也比較穩定。
周釐王二年(魯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春天,齊國、陳國、曹國聯軍進攻宋國。齊桓公請求周釐王出兵。同年夏天,周釐王派單伯帶兵和諸侯相會,與宋國講和後回國。
周釐王四年(魯莊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冬天,晉國曲沃封君曲沃武公攻殺晉國國君晉侯緡,兼併晉國土地。曲沃武公用所有的珍寶器物賄賂周釐王。於是,周釐王承認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派虢公命令曲沃武公建立一軍,正式冊封他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武公。 周釐王五年(魯莊公十七年,公元前677年)春天,周釐王去世,諡號釐王(亦作僖王)。周釐王死後,其子姬閬繼位,是為周惠王。 周釐王在位時期,變革周文王和周武王時期所制定的政治制度,製作顏色華麗的服飾,建造高大奢侈的宮室,因此孔子作詩諷刺他。
齊桓公(?~前643年),姜姓,齊氏,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搶先回國,奪取君位。任內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盛。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滅掉譚、遂、鄣等小國,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晚年昏庸,在管仲去世後,任用易牙、豎刁、開方、常之巫等人。公元前643年病死。
以上圖文均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一起讀故事,學歷史,品人生,明道理.謝謝大家閱讀評論收藏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