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甘露,地出醴泉
——漢·司馬遷《史記》
《史記》中把醴描述為美好的事物,有「穆生置醴」以示尊重著名典故(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有「五帝獨有俎豆醴進」泰山封禪以醴食眾神的浩瀚之德(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更是有把「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作為上天對帝王工作業績認可的標準(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那麼,為什麼說醴是酒中類人猿呢,酒起源於醴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以下3點:
1.「醴」是什麼?
看歷代文獻如何記載:
《周禮》: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醍齊,五曰沉齊。
《注》:醴,猶體也。成而滓汁相將,如今恬酒。(恬:通甜)
《注》師古:醴,甘酒也。少麴多米,一宿而熟。
《尚書中候》醴,甘也,取名醴酒。
《說文》:醴,酒一宿熟也。
《玉篇》:甜酒也。
《釋名》:醴,禮也。釀之一宿而成,醴有酒味而已也。
《詩詁》:酒之甘濁而不泲者。(泲:[jǐ],過濾,通擠壓,指酒壓榨過濾)
《儀禮》:鄭玄注曰:醴,稻米酒也。
《酒正》:醴猶體也。成而汗滓相將,如今甜酒矣,盎猶甕也。成而色蓊蓊然,如今酇白酒矣。(酇:[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省老河口一帶。)
《太平御覽》:醴,體也。汁滓末相同一體也,今之甜酒也。
《傳》:饗醴,天子之飮酒也。
由上可以看出,醴,是以稻米為原料,以麴糵為糖化發酵劑,經過一天一夜發酵而成的,未經過濾,酒體渾濁,含有少量酒精,酒體為乳白的甜酒。有點像今天的湖北地區流行的甜酒。
專業一點來講,就是只經過澱粉糖化,還未進行酒精發酵或酒精發酵微弱的酒,因為此時澱粉在澱粉酶作用下已經轉化為葡萄糖,所以酒體較甜,稱為甜酒。
2.酒釀造過程的首要步驟?
回答此問題,我們先看以下,糧食是如何變成酒的。糧食要想釀成酒,主要經歷以下兩個關鍵步驟:
(1) 澱粉轉化為葡萄糖
這是做酒的關鍵第一步,因為酒是經過酵母發酵而成,就像蜂蜜是花粉通過蜜蜂醞釀一樣。不幸的是,不像蜜蜂可以直接將花粉釀成蜂蜜,酵母是不能直接以澱粉為食的,而只能以葡萄糖、麥芽糖等單糖、二糖這些簡單一點的糖為食,這就需要將澱粉轉化為葡萄糖,這個步驟就是糖化。
(2) 葡萄糖轉為酒
葡萄糖在酵母無氧呼吸的作用下轉化為酒和二氧化碳。
因此,稻米想要轉化為酒,就必須首先將澱粉糖化為葡萄糖。而這一步正是醴的生產過程。所以,從酒的釀造過程來講,醴是做酒的第一個關鍵步驟。
3.酒的起源
《酒經》:「空桑穢飯,醞以稷麥,以成醇醪,酒之始也。」
《世本》: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
《戰國策》:「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禮明堂位》:夏后氏尚明水,殷尚醴,周尚酒。
《辨物志》明堂位:殷尚醴,周尚酒,酒醴一也,而殷周異尚,何?醴,甘酒也,少麴多米,一宿而熟。蓋儀狄始造酒,殷去夏,近九醞之方未備,故用醴者,薦時尚也。周禮,漿人、酒正、酒法大備,故周用酒者,崇時物也。
《論衡》:蒸谷為飯,釀飯為酒,酒之成也。
《夜航船》:黃帝始作醴,夷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周公作酎,三重酒。漢作宗廟九醞酒。
由以上記載,可以推出酒的起源主要由以下事件:
(1) 黃帝發明了醴,這應該是一代醴,純糖化液。
(2) 夏朝大禹時期,儀狄以醴為基礎做酒醪,應該還是微發酵的甜酒,有了一定的酒度。
(3) 但酒醪並未在夏朝流行,因為被大禹禁止了。
(4) 儘管酒被禁止,但釀酒技術並未停止,到少康時期,發明了秫酒,酒度進一步提高,這應該一種粗糙的酒了,但並未飲用,畢竟先祖大禹的禁令猶在。
(5) 商朝取代了夏朝以後,大禹的禁令就自然廢止了,所以殷朝釀酒業極具發達,酒池肉林之後,大禹一語成箴,商朝被滅了。
(6) 周朝取代商朝,釀酒技術已經醇熟,有五齊三酒,不僅有晚上釀酒技術,更是,出現了重釀和貯存老熟的技術。
(7) 至漢朝,更是出現了九重釀技術,要知道,當今茅臺也才是8次發酵,而漢代九醞酒,則需要發酵9次。
所如同類人猿可以直立行走,把手解放出來一樣;醴通過澱粉糖化把穀物中單糖的釋放出來。他們都為自己的起源邁出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從這個角度講,說醴是最早的酒也不為過。各位看官,您怎麼講呢?
梧桐酒語:禮樂不失,則天降甘露,地出醴泉,是通於神明之德也!
作者:梧桐(2020年 第11期)
(往期回顧,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茅臺酒|你所不知道的歷史?
《史記》|鬯酒——規格遠超茅臺的正牌國酒
《史記》|枸醬:醬酒茅臺之源,一個欺騙了中國5億酒民的美麗謊言
《史記》|「枸醬」 Ⅱ:茅臺之起源,並非酒,而是最早的酵素
《史記》|醇醪:喝酒真的百害無一利嗎?中華醫祖扁鵲怎麼講?
聲明:本篇為梧桐君個人觀點,如有不當之處,敬請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