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酒同源的別樣滋味

2021-01-10 天眼新聞

《齊民要術》裡記載的一些釀醋法。

巴斯德在實驗室。

「酸甜苦辣」一詞源自先秦典籍《鶡冠子》裡的「酸鹹甘苦」,原本用來描述食物的各種味道,後又常被比做人生百味。

不同於代表糖分的「甜」味或者代表礦物質的「鹹」味,「酸」並不是討人喜歡的味道:一是只能從季節性的水果中獲取;二是某些酸味可能代表食物尚未成熟或已腐壞變質——酒的變質或說發酵就帶來了醋酸。醋酸能同時為食物帶來兩種風味元素:一種是滲進舌尖的酸味,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另一種是因為酒精發酵而來的特殊香氣。

酒醋同源的制醋方式,東西方概莫能外;而醋這種調味品一經誕生,東西方都不約而同倍加珍視。克服本能的味覺喜好,發掘出醋的別樣滋味,吃醋的古老歷史證明了古人的飲食文化比我們想像中更高級。

傳說杜康的兒子

發明了釀醋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傳說中黃帝時期的杜康發明了釀酒術,而他有一個名叫黑塔的兒子則發明了醋的釀造法。黑塔在幫父親釀酒時貪杯,往酒裡倒了幾桶水後在酒窖昏睡了二十一天,醒來後發現酒缸裡的液體變了顏色,嘗起來酸醇又有複雜的香氣。於是人們將這種新發現的瓊液取酒的半邊「酉」與二十一日合成的「昔」,命名為「醋」。

當然傳說不足以作為史料,據清代周頒所著的《物原類考》考證:「醬成於鹽,同時已有醋,一名苦酒,周時稱醯,漢時稱醋」——用「醋」指代酸性液體調味料是在西漢以後。但傳說中也有現實的影子,正如酒的祖師爺杜康是黑塔的父親,醋這種調味品也是從酒中誕生的,可以看作是酒的「子嗣」。二十一天醞釀成醋,反映了醋的形成機制。酒如果長期放置,會給嗜酒的醋酸菌潛入機會,醋酸菌與酒裡的乙醇結合產生酸敗(醋酸發酵)反應。

漢代韓嬰所著的《韓詩外傳》,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範以及實際忠告等雜編而成。其中一則「狗猛酒酸」的故事,講的就是販酒人家養了惡犬,街坊鄰居懼之不願光顧,長期下來酒都放置變酸的故事。從酒的腐敗中得到了醋,醋混合了苦味與酸味,所以又別稱「苦酒」。

先秦酸食的來源主要有醋、菹(zū,醃菜)和鮓(zhǎ醃魚),其中菹和鮓是烹飪酸味食物的原料,醋則是調酸的調味品。從《周禮》記載「醯人掌五齊、七菹」來看,醋(即醯)是貴族飲食的調味珍品。所謂「醯人」,就是為周王掌管五齊、七菹的食品官。「七菹」為韭、菁、茆、葵、芹、菭、筍這七種醃菜;「五齊」則指中國古代釀酒過程五個階段的發酵現象:「一日泛齊,二日醴齊,三日盎齊,四日醍齊,五日沉齊。」只有熟悉釀酒過程的醯人才能釀造出好醋,又一次說明酒醋同源。從《禮記》「宋襄公葬其夫人,醯醢百甕」來看,醋不僅是貴族生前的珍饈,也作為死後的喪葬禮用。

春秋戰國時,吃酸的風雅從北方流行至南方。按照《黃帝內經·素問》的記載:「(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肘。」《楚辭·招魂》裡也出現了「醋羹」和「醋烹天鵝」等菜餚。此時的醋仍然是貴族舌尖上的奢侈品,醋要真正走向民間還有待制醋工藝的提升和普及。

東方以稻米和穀粒

釀醋為主流

北魏農學著作《齊民要術·作酢法》裡將歷代經驗予以總結,專門一篇「作酢法」記述了十餘種制醋方子,同時引用《食經》裡的八種「苦酒」釀法。「酢」和「苦酒」都是醋的別稱,至今日本仍沿用這樣的命名;而從我國漢代起,「醋」正式有了液體酸味調料的含義。和楚辭一樣,漢賦裡也出現了許多以醋烹飪的酸味美食,如「酸豚」「酸菹鵝鴨羹」,以及「饗飯」這種酸漿泡飯。

也是從漢代起,酸的口味找到了它的好夥伴,酸甜、酸辣的複合口味開始風行,如《淮南子》裡所記:「煎熬焚炙,調齊和之適,以窮荊吳甘酸之變。」唐代以後,醋日益融入居民日常飲食,《清異錄》裡將醋稱作「食總管」,有些愛吃酸食的地區「非醋不可舉箸」;到了宋代,醋已經是家庭開門七件事之一,正如《夢粱錄》所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

曲是攜帶醋酸菌,投入酒中人工促使酒精發酵成醋的溫床。按照曲種不同,我國傳統的食醋釀造工藝分為大曲醋和小曲醋,前者多以小麥、大麥或豌豆為原料製成,後者則是以生米粉或米糠為主。雖然制醋工藝的不斷發展讓醋的種類日益增多,明代《本草綱目》裡記載的醋就有「米醋、麥醋、曲醋、糠醋、糟醋、餳醋、桃醋、葡萄醋、大棗醋、糯米醋、粟米醋」等數十種,但相比西方的醋,亞洲還是以稻米和穀粒釀醋為主流。醋汁在發酵過程中與穀粒的糖分不斷發生氧化反應,同時釋放出胺基酸以及各種風味化合物,由此釀出滋味濃鬱、鮮美的東方穀物醋。

西方從水果酒裡發現了醋的雛形

酒精在適當發酵以後,又苦又酸的酒即為醋,所以醋在東方別稱「苦酒」,而在西方則被叫做「酸酒」——醋的英語vinegar來源於法文vinaigre,vin的意思是酒,aigre的意思是發酸,合起來就是酸酒。所有含糖類豐富的物質都可以用作發酵醋的原料,不過與中國用米、小麥和其他穀物釀醋的技法不同,喝葡萄酒的西方從水果酒裡發現了醋的雛形。

傳說埃及豔后克裡奧佩特拉為了炫富,在安東尼面前摘下王冠上一顆價值連城的珍珠,溶解在醋裡豪飲下去。雖然醋其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溶解珍珠,但這個傳說證明古埃及人也從酒中發現了醋的秘密。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一帶廣泛種植椰棗樹,這是一種外觀像椰樹、果實像棗子的植物,也是人類最早馴化栽培的四大果樹之一。椰棗果實有三分之二為糖分,成熟的果實被製成濃稠的糖漿。用椰棗樹的樹液、果汁以及葡萄釀酒,再在酒裡加入葡萄酒的發酵液作為菌種,就可以釀成果醋。有時候椰棗醋裡還被額外添加香草或其他香料增加風味,作為烹飪調料或加在飲用水裡起到滅菌的功能。同樣把醋當作飲品的還有古羅馬人。在老普林尼的記載裡,羅馬人習慣用蜂蜜調醋,製成一種叫做波斯卡(posca)的日常飲料。

歐洲的醋大都源自果酒。著名的義大利黑醋(「巴薩米克紅酒醋」)來自中世紀的義大利北方艾米利亞-羅馬涅地區,以當地採摘製作的葡萄酒釀醋,色澤黑亮,風味香濃如糖漿。來自西班牙南部地區安達盧西亞的西班牙雪利酒醋和義大利黑醋一樣,也是葡萄酒發酵後再轉入醋酸的產品。奧地利的蘋果醋藉以蘋果的果酸發酵,加入蘋果汁和蜂蜜調味,發酵期一般為五年。無論使用哪種原料,釀醋都不可避免經過酵母將糖類酵解為乙醇(酒)和乙醇又被醋酸桿菌氧化為醋酸(醋)這兩個彼此連續的過程。

微生物理論提升制醋工藝

奧爾良釀醋法是中世紀流行於整個歐洲的葡萄酒釀醋方式。和黑塔意外發明醋的故事異曲同工,法國的奧爾良商人發現,裝在木桶裡、運往巴黎的波爾多和勃艮第葡萄酒往往會在途中變質酸化,不過其中的一些卻變成了美味的醋。於是他們嘗試著在木桶中裝入半滿的稀釋葡萄酒,取釀醋成功的醋母來接種、靜置發酵。這種簡單且古老的釀醋法周期約在兩個月左右,期間漫長等待換來的結果卻難以預料,有時候風味會變得香醇,有時候又會過猶不及釀醋失敗。如何縮短釀醋周期?如何保持穩定的產出?這是困擾西方制醋行業上百年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相對簡單,讓酒精液面儘可能地接觸空氣就能提升釀醋效率。17世紀的法國人首先在葡萄藤上做實驗。鋪開輕微腐敗的葡萄藤,然後定時淋上葡萄酒,過程中保持空氣流動,這就是淋注法釀醋的雛形。18世紀的荷蘭科學家赫爾曼·波哈夫在此基礎上加以改進,以木屑或合成材料製成的母體代替葡萄藤。木屑母體表面帶有細孔,既可以自由進出氧氣,也是醋酸菌的理想溫床。反覆把葡萄酒淋到母體的過程中,葡萄酒接觸氧氣和醋酸菌的表面積大大提升,由此發酵的過程縮短到幾天即成。

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則要等到科學曙光照進微生物領域的19世紀。1864年,法國化學家、微生物之父路易斯·巴斯德發表了一篇長達45頁的論文,通過闡述醋的釀造,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讓酒變成醋的微生物——醋酸桿菌。巴斯德還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證明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生物的發展——傳統的奧爾良釀醋工藝也不例外。既然微生物和氧化作用都是促使酒精發酵成醋的必備要素,那麼通過人工控制,就可以在提升效率的同時保證釀造的穩定性。

二戰後,基於巴斯德的微生物理論,新建的醋廠開始用「浸沉培養」法制醋:先以酵母培育將醋酸桿菌引入液體,再在槽中注入氣泡,為能帶來神奇變化的微生物注入氧氣,把液體所含酒精轉化成乙酸,加速發酵進程——採用這種技術,通常一兩天就能出品。發酵完成的醋在被包裝運往市場之前還要經過巴氏殺菌消毒處理。醋酸桿菌會在發酵後期代謝乙酸,將之轉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即會降低醋酸的濃度。而加熱至65℃至70℃的高溫可以消滅包括醋酸桿菌在內的一切細菌,保證醋的釀造停留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時點。至此,西方食用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風土人情

中國哪個地方的人最愛吃酸

山西的老陳醋、東北的酸菜、江浙的糖醋排骨、貴州的酸湯魚……如果以口味差異來區分中國的飲食文化區,從漢朝時候起就有了明顯的食酸帶分布。簡單來說,相比其他地區,我國華北、東北、東南沿海的人們更偏愛酸味菜餚。菜餚裡的酸味有時來自番茄醬、酸菜、酸筍等配料,但更多時候人們會利用食醋來調酸。清代流傳至今的「四大名醋」,山西老陳醋、保寧醋、鎮江香醋、福建紅曲米醋的產地也印證了這些地區的人們更愛吃酸。

吃酸需要理由嗎?或許還真有。在雲南大學飲食文化研究者藍勇和唐敏看來,我國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土壤自古就存在鹼性高的問題,人們的飲食攝取會不自覺地傾向酸食,來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多鹽池地帶的山西。山西特產陳醋,凡烹飪總少不得添醋,明清時代的山西商人被稱為「老西(醯)兒。」按照《清稗類鈔》的彙編記載,醋和醬是北京地區飲食調味的必需品,京師尤以「黑醋、白醬油為貴」,黑醋即為山西的燻醋。

東南沿海一帶的嗜醋習俗則與水產豐富有關。從兩宋時期起,江浙地區已經成為酸味飲食的中心地帶。因為日常飲食中多有魚蟹,醋被廣泛用於提味去腥,許多菜名裡都有「醋」或「酸」字,如醋赤蟹、棖醋(果醋)洗手蟹、酸紅藕等等。宋代李之儀編纂的詩文集《姑溪居士後集》裡描述杭人「食醋多於飲酒」;《吳氏中饋錄》裡記載了流行在江南民間的醋漬菜。唐宋時期進入文人視野的嶺南地區飲食,其中少不了醋也基於同理。《嶺表錄異》裡記載的水產多用醋去腥調味,烏賊魚炸熟以後「以姜醋食之」;「蝦生」則以「濃醬醋先潑活蝦」。

還有一些地區吃酸的原因與過去物資匱乏有關。深居內陸的貴州飲食也以酸味為特色,如酸菜、酸湯,原因在於歷史上內陸山區並不產鹽,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長此以往形成了「以酸代鹽」「以酸糟和味」的飲食習慣。

俗語尋源

「吃醋」用法

始於何時

吃醋這個漢語詞彙亦作「吃醋」。酸溜溜的醋味和嫉妒情緒上湧時的滋味很像,因此俗語用「吃醋」來表示嫉妒情緒。這種用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最廣泛的流傳是房玄齡的夫人對納妾表示嫉妒,而這個妾恰恰是李世民給房玄齡的「獎賞」。為了給房玄齡夫人一個威懾,李世民賜給她一壺毒酒(其實裡面裝的是醋),於是就有了「吃醋」的由來。但其實這個故事只是民間雜談,所謂的出處《朝野僉載》記述的是兵部尚書任瓌的軼事,並沒有「吃醋」這一說。

吃醋用法的來源一說為「獅吼說」。主要依據是《在閣知新錄》關於「世以妬(同妒)婦比獅子。《續文獻通考》載:『獅子日食醋、酪各一瓶』,吃醋之說本此。」

還有種說法為「酸味說」,在不少明清的文學作品裡都有體現:明初曲本《曲江池》中有句:「大姐,你和別人說話,我不捻酸,你倒酸了心,皺了眉。」稍晚的《連環記》中更有一句「使我父子在家吃醋拈酸」。《紅樓夢》第三十一回:「晴雯聽他(指襲人)說『我們』兩字,自然是他和寶玉了,不覺得又添了醋意……」

明辨真偽

別再用醋燻房間

還記得流感時期走進濃濃「醋意」包圍的房間,被刺激得要打噴嚏流眼淚的情景嗎?有一種說法是用燻醋的方法可以殺滅屋子裡的病菌,預防感冒——但對於只想安安靜靜做個調味品的醋來說,這樣的任務實在是難以勝任。

醋的作用多多:日常飲食吃醋可以防止老化,改善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居家保潔加一點醋可以有效清除汙漬;醋的酸味還能讓心情更加清爽。因為含有少量的醋酸,醋還可以用來保存食物,但對於飄浮在空氣中的病毒細菌來說,空氣中多一點醋酸的含量對它們的存活毫無威脅。相比專業的消毒設備,醋燻消毒法的功力微乎其微,即使加大濃度也是如此,甚至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對人體造成損害。

燻醋可能會刺激呼吸黏膜,引發過敏、肺氣腫、哮喘等基礎病的發作。曾有家庭以加溼器燻醋為房間消毒,在此過程中入睡,結果睡眠中出現呼吸困難、頭暈噁心等症狀,停止加溼器醋燻,開窗通風以後才得以緩解。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明確指出,醋燻法對屋內殺菌沒有任何作用,特殊時期想要預防病菌,公共場所需要採用專業的消毒殺菌措施,居家防護除了保持衛生清潔,開窗通風也是不錯的方法。

來源 北京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杜仲葉「藥食同源」意義何在?
    一大批從事杜仲食品開發的企業重拾信心,為迎接杜仲葉「藥食同源」獲批准後儘快推進產品上市在做積極的準備工作。更有許多對杜仲產業觀望多年的企業和資本加快了杜仲產業布局和杜仲資源綜合開發研究與發展步伐。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陸續開發上市了一系列杜仲保健食品,如陝西漢中市製藥廠生產的「秦巴杜仲酒」、貴州捲菸二廠生產的「杜仲煙」、貴州省中醫研究所與貴州省遵義杜仲林場聯合生產杜仲晶、重慶冠生園食品廠生產的杜仲飲料等曾一度暢銷市場。貴州遵義地區桐梓茶廠生產的杜仲茶甚至遠銷日本。陝西略陽開發上市了杜仲醬油、杜仲醋等產品。
  • 雲膳谷丨通過藥食同源的食物配伍調理?
    到目前藥食同源的物品共計110種。什麼是藥食同源?引用·百度百科·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 審核 。「藥食同源」指,許多食物即藥物,它們之間並無絕對的分界線,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藥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見神農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 它食藥同源,它貴在天然,珍在野味,不愧享洞庭蟲草美譽
    蘆筍製成的佳餚滋味鮮美,脆爽可口。蘆筍食藥同源,自古以來備受推崇,《神農本草》將蘆筍列為上品之上。稱久服不僅能輕身,還有益氣延年的功效。《本草綱木》記載,蘆筍癭結熱氣,利小便,具有潤肺、鎮咳、祛痰、殺蟲之功效,稱其能解諸內毒。
  • 石斛黑酒了解一下!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在戰國時期便已出現。只是那時期的藥酒大多是將藥物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而不是像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將中藥直接放入酒中浸泡。民間多採用浸漬法泡製石斛泡酒,並加入其它常見中藥,石斛酒的功效也隨著配方的不同而不盡相同。而正因為藥酒有一定的養生功效,所以藥酒並非人人可飲用,石斛泡酒也並非適合所有愛酒人士。
  • 自釀「楊梅酒」用玻璃瓶還是塑料瓶?哪個釀造的口感更純正?
    楊梅酒楊梅果期很短,《隨息居飲食譜》裡說楊梅能「鹽藏、蜜漬、酒浸、糖收,為脯為幹」,要想隨時都能品嘗到它那酸酸甜甜如初戀般美好的滋味酒味發散,會令楊梅本身的滋味暈染開來。楊梅酒很多小夥伴會有疑慮,泡楊梅酒究竟是選用玻璃瓶還是塑料瓶好呢?
  • 粽子下茅臺是什麼滋味?「醉人文」的解釋來了
    成敗不論,只要你拼搏過、努力過,就值得用最好的酒來犒勞自己。沒有冠冕堂皇,沒有老氣橫秋——過節了,放開點!以茅臺,小任性。滿庭芳·端午酒香蒼龍升祥,端午如期,莫負茅臺瓊漿。引箸鮮粽,品鹹甜滋味。
  • 一杯72度的原漿酒108塊錢,五糧液與宜賓,誰成就了誰
    考古證明,中國的酒歷史有7000年左右,有文字記載的5000年左右。其中,宜賓的釀酒史就有3000多年歷史,被稱為是「酒都」。來到酒都,一定要喝酒。既然要喝酒 ,一定是有代表性的酒。那麼,五糧液「當仁不讓」。宜賓人對酒的熱愛,就像是廣東人對茶的熱衷。 同是水,卻是不同滋味。
  • |雲酒熱點
    來源:雲酒頭條文 | 雲酒團隊(ID:YJTT2016)10月24-26日,2019全國秋季糖酒交易會將在天津拉開帷幕,酒業首瓶有「肽」度的小酒,即將揭開神秘面紗。據悉,糖酒會期間,椰島海王酒業將重磅推出一款健康酒新品。產品酒體創新,可以排毒素、抗衰老、提高免疫力;同時創新營銷模式,強勢發聲「我們不招代理商」,重新定義健康白酒。
  • 酒毒最怕「它」,沒事常吃點,酒毒排光光,肝也變健康
    俗話說「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適度飲酒有益身心健康,但是人體肝臟所能耐受的酒精量每天在220-270g之間,過量飲酒會給肝臟器官帶來負擔,影響肝臟的代謝排毒。在我國喜歡飲酒的人不在少數,有的人甚至有30,40年以上的酒齡,戒酒對他們來說很困難,但是嚮往健康不分人群,酒毒最怕「它」,喝酒的人吃點它,酒毒排光光,肝也變健康。
  • 中國農大提出同源基因推斷新策略,並構建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通過引入基因共線性的信息,開發了同源基因推斷的新算法——GeneTribe,並以此為基礎構建了小麥族同源基因資料庫—— TGT(Triticeae-GeneTribe)。考慮到同源基因分析中「直系同源」、「旁系同源」等經典概念的定義具有不可傳遞性,且應用於遺傳距離較近的基因組間的研究時容易出現「歧義」,該工作提出了包含四類同源基因表格的基礎數據結構方案(圖1)。
  • 十句與酒有關的唯美詩詞,詩裡情淺,酒裡愁深!喝墨水
    在中國歷史上,愛酒如命的詩人騷客數不勝數。酒是知音,千言萬語,盡在其中;酒是祝福,與君共飲,幸福安康。它既是解憂的寄託,也是快樂的源泉。千般飲酒,萬種心緒,這些藏在詩裡的酒,以及酒裡的詩,都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見證。
  • 原來古代還有這些著名的酒,每一種都很珍貴,你聽說過嗎?
    放眼古今,不論是古代的英雄好漢、皇庭貴族,還是現在的富商,「酒」一物一直是不少人的心頭好。他們不僅喜好品嘗各種酒,對酒的文化也是非常有研究。除去那些名頭響噹噹的酒之外,其實在古代還有許多非常著名的酒,我們不但沒有品嘗過,甚至對酒名都是從未聽說過。
  • 同源重組基因敲除技術
    首先拆詞講一下這兩個關鍵詞的意思:1、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是指發生在非姐妹染色單體(sisterchromatid) 之間或同一染色體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間或分子之內的重新組合。
  • 金字塔同源與類比
    他們試圖確定特徵是同源的(來自共同祖先)還是相似的(獨立起源但結構相似)。他們可以根據直接證據或推論以多種方式做到這一點。直接證據將是找到具有該特徵的共同祖先的化石。如何推斷同源性與類比是一個更有趣的問題,並且更適用於金字塔。根本的概念是–功能所需的結構相似性是偶然的還是偶然的?動物都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
  • 蘇軾是「造酒試驗家」陸遊痴迷蜀中名酒
    回看蘇軾的很多名篇,其實很多是與酒聯繫在一起的,近人林語堂就曾評價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造酒試驗家……酒仙……」。雖說蘇軾在飲酒上的「知名度」,在人們心中遠遜於李白,但是蘇東坡不光愛品酒,更是會釀酒,還好為酒取名。  宋朝詞人葉夢得編的《避暑錄話》中記載,「蘇子瞻在黃州作蜜酒,飲者輒暴下。其後在惠州作桂酒,嘗問其二子邁、過,亦一試而止。」
  • 創建同源四倍體魚品系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少軍及其團隊宣布,成功培育出兩性可育的同源四倍體魚。
  • 猴子酒和蒜辣椒·老豆腐,你知道其中的含義嗎?
    猴子酒·有此說據宋人在筆記中記載,桂林附近灕江上遊的山中,還有一種「猿酒」,是用猿猴採取來的百花釀造而成:獵人們知道猿猴的住處之後,帶些鞭炮去燃放,把猴子嚇跑之後,就能在其洞中找到幾壇百花酒,其香醇遠超過人類的任何酒,只可惜這種酒連寫筆記的作者也沒有嘗過,但卻為桂林留下了一段飲酒的佳話。
  • 如何尋找同源基因---OrthoFinder
    構建物種的系統發育樹,計算kaks值或者比較基因組學和進化的其他分析都少不了需要尋找同源基因。
  • 酒旅融合:中青旅聯盟發布首款文創定製醬香酒
    近日, 作為行業領先的優質產業平臺——中青旅聯盟聯合貴州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貴州賴世玲正衡酒業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首款文化創意定製新品——53度「家和」酒
  • 三分鐘為你讀懂澀滋味!
    青梅充滿青澀的滋味,卻不會令人心生煩惱。「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青梅的滋味,宛若初戀,懵懂動人。不怕這股子澀,自然是有原因的——梅子的澀,需要糖和蜜來相對。脆嫩的青梅,可以做成青梅酒,脆梅,話梅,梅醬……梅子中的澀,搖身一變,成了一股令人著迷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