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下的新型營養相互作用促進了高山植物的共存

2021-01-18 科學網

氣候變化下的新型營養相互作用促進了高山植物的共存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34:07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Patrice Descombes等研究人員發現,氣候變化下的新型營養相互作用促進了高山植物的共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2月18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據研究人員介紹,食草和植物防禦表現出沿海拔梯度的偶聯下降。但是,當前的生態平衡在氣候變化下可能會被破壞,動物比植物更快的向上遷移。

通過將低海拔食草動物昆蟲轉移到高山草原上,研究人員通過實驗模擬了這種向上的食草動物範圍變化。研究人員發現,新型食草動物和更多食草動物的引入破壞了植物冠層的垂直功能組織。

 

通過優先進食具有與低海拔寄主植物相匹配功能性狀的高山植物,食草動物減少了主要高山植物物種的生物量,並有利於侵蝕抗食草動物的小型植物,從而增加了物種的豐富度。除了溫度的直接影響外,新的生物相互作用是一種在氣候變化下被忽略但卻重要的生態系統改變驅動力。

 

附:英文原文

Title: Novel trophic interactions under climate change promote alpine plant coexistence

Author: Patrice Descombes, Camille Pitteloud, Gatan Glauser, Emmanuel Defossez, Alan Kergunteuil, Pierre-Marie Allard, Sergio Rasmann, Loc Pellissier

Issue&Volume: 2020/12/18

Abstract: Herbivory and plant defenses exhibit a coupled decline along elevation gradients. However, the current ecological equilibrium could be disrupted under climate change, with a faster upward range shift of animals than plants. Here, we experimentally simulated this upward herbivore range shift by translocating low-elevation herbivore insects to alpine grasslands. We repor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novel herbivores and increased herbivory disrupted the vertical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plant canopy. By feeding preferentially on alpine plants with functional traits matching their low-elevation host plants, herbivores reduced the biomass of dominant alpine plant species and favored encroachment of herbivore-resistant small-stature plant species, inflating species richness. Supplementing a direct effect of temperature, novel biotic interactions represent a neglected but major driver of ecosystem modifications under climate change.

DOI: 10.1126/science.abd701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23/1469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農業與氣候變化:複雜的相互作用及不可分割的聯繫
    農業為世界極端貧困人口中的約三分之二 (約7.5億人) 提供生計,因此,氣候變化對農業的衝擊直接波及本就脆弱的農村人口,對其糧食安全造成深遠影響。農業部門也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部門,因此在促進世界氣候穩定方面具有獨特潛能,可通過改善作物、土地和家畜管理來減少排放,提高植物生物質與土壤的固碳水平。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頂級期刊綜述——土壤的物理結構:營養相互作用的決定因素和結果
    追溯地,營養相互作用通過重新定位和混合礦物和有機化合物而有助於土壤物理結構的形成。限制消費者與土壤中的食物資源/獵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助於在少量土壤中並存高度多樣性的土壤生物。下圖:在微生物水平上,流動性低的生物體專門用於消耗某些食物資源,並具有在不利條件下形成休眠階段的能力,從而允許各種各樣的以不同食物為食的生物共存。在中型動物區系,大多數生物無法進入休眠階段,並且可以食用現有和可獲取的食物。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
  • 氣候變化條件下三江源地區生態植被變化特徵與預測
    演講摘登:近年來,三江源地區氣候出現了明顯變化,植被整體上呈現穩定增長趨勢,植被覆蓋指數隨著降雨量的增加、氣溫的升高而增加。三江源歷史上共存在過10種生物群系類型,三大植物功能型集合:非樹型,樹型和冰極地荒漠型。非樹型包括苔原、半荒漠、寒溫帶草原/灌木。
  •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安全
    氣候變化會改變大尺度的大氣環流形勢,並通過海洋—大氣相互作用、陸地—大氣相互作用等不同圈層間的物理化學作用來影響全球氣候規律,進而對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在未來氣候持續變暖背景下,未來我國水資源風險將會增加。  氣候變化與水資源量。
  • 國際貿易可幫助3800萬人免於罹患氣候變化導致的營養不良
    Change)發表題為《全球飢餓及通過國際貿易適應氣候變化》(Global Hunger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Through International Trade)的研究顯示,國際貿易是一種適應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在全球貿易一體化背景下,降低貿易壁壘將使氣候變化導致的營養不良人口在2050年減少3800萬。
  •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學科交叉融合沙龍第二期預告 一、沙龍主題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 二、時間 201930 三、地點 鼎新樓圖書館八樓學苑沙龍 四、主席 李紅東 教授物理學院 徐海峰 教授原子與分子物理研究所 五、內容及報告人 1.光物理方法在某些腫瘤治療中的應用,李紅東 2.Π自旋體系相互作用的理論解析
  • 如何科學認識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巨大威脅?
    氣候變化不僅能夠影響大氣汙染物的濃度,還能促進光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汙染物,加劇空氣汙染。氣候變暖會導致無霜期天數增加,改變開花時間和延長致敏物種的花粉傳播時間,增加哮喘風險和加劇過敏反應。另外,氣候變化還能通過減少農作物產量和降低食物營養成分來影響人群健康。
  • 尼安德特人滅絕可能與氣候變化無關
    氣候變化導致尼安德特人滅絕的假設,已經得到大多數科學家的認可。根據這一理論,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氣候急劇變化導致天氣越來越寒冷和乾燥,成為尼安德特人滅絕的決定性因素。但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科學家通過分析義大利普利亞一些洞穴中的石筍樣本,對上一個冰期進行了詳細的古氣候重建,得出結論認為:尼安德特人可能並不是因為氣候變化而滅絕。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進化》雜誌上。在大約4.5萬年前到4.2萬年前的普利亞穆爾奇喀斯特高原上,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至少共存了3000年。
  • 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發展的意義
    適應氣候變化要求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和諧。為此,需創新城鎮化的模式,把低碳作為考核指標,防止在城鎮化過程中大幅拉高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排放。適應氣候變化,從本質上說,就是增強人類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的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顯然,對氣候變化認知上的不確定性並不影響「適應戰略」的確定性。 節能減排也好,改善和建設防災減災的基礎設施也好,本來都是國家科學發展的內在需求。
  • 高考地理小專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材料一 2007年、2009年、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分別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丹麥哥本哈根、墨西哥坎昆召開,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世界氣候大會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召開。當地時間12月12日,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四次氣候大會地點的位置如圖I所示。
  • 【匯總】例析常見反應下的離子共存問題
    、絡合反應和水解反應這三種常見反應下的離子共存問題。具有強氧化性和強還原性的離子不能大量共存,如S2-、HS-、SO32-等強還原性的離子與強氧化性的Fe3+不能大量共存。有些離子只有在特定的酸鹼條件下才能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例1  室溫下,下列各組離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 「亞磷酸鉀」—正磷和亞磷共存,葉面增效,營養防護,提高免疫!
    ,增產提質: NAI研究人員在對亞磷酸鹽的研究試驗表明:葉面噴施亞磷酸鹽有助於促進小麥的根系生長和發育(下圖)。還有多項類似研究表明,黑麥草、油菜和甜菜葉面施用亞磷酸鹽後,也會促進根部生成和發育。
  • 新冠病毒、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一場危機,讓人類意識到生活常態的脆弱,更應該敦促人類用行動避免下一場危機的到來。而除了公共衛生、食品安全等諸多方面之外,新冠疫情還能引發全人類的哪些思考?全球流行病危機的爆發,能夠讓人聯想到哪些其他危機?如何用具體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避免氣候危機的全面爆發,應當是首當其衝的議題。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不斷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改善全球氣候做出新的貢獻。  一、中國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與趨勢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近百年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 科學家揭秘氣候變化原因
    在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介紹什麼是氣候系統,以及氣候系統的各部分之間是怎樣相互作用並影響氣候變化的。  氣候系統的構成及其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全球氣候系統指的是一個由大氣圈、水圈、冰雪圈、巖石圈(陸面)和生物圈組成的高度複雜的系統,這些部分之間發生著明顯的相互作用。
  • 讀懂中國 讀懂世界:氣候變化下的中美合作
    主辦方供圖與會代表和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應該成為中美兩國合作的重要領域。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和行動方面都有重要新變化,面臨新形勢、新發展。我們應探討新形勢下多種合作機制,包括省州市級雙邊合作內容和合作機制,進一步推動雙邊合作。加州和廣東省是友好省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低碳發展、貿易、文化、教育等多個領域。
  • 氣候變化蘊藏諸多商業機會
    原標題:氣候變化蘊藏諸多商業機會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面對不斷加劇的氣候問題,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措施?在2019夏季達沃斯論壇年會「氣候變化:下一場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