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研究開發檢測食物微塑料新方法,揭開沙丁魚微塑料之謎

2021-02-07 陳根

文/陳根

我們已經知道,日常的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廢物,並且其中大部分被分解成為微小的塑料碎片。但事實上,我們對它們對動物和人類造成的風險並不了解。而即便我們意識到瓶裝水或海鮮等物質會給我們帶來少量塑料,但目前學界並不清楚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麼影響,以及什麼(如果有的話)水平可能被認為是安全的。

現在,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方法能夠檢測組織中的微量塑料,研究團隊已經在一系列海產品上進行了試驗並嘗試尋找所有被檢測樣品的塑料顆粒。

該方法需要先將可食用的紙巾浸入化學品中,溶解可能存在的任何塑料。然後通過所謂的熱解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剩餘的解決方案,這使得科學家能夠看到存在哪些塑料類型以及數量。

研究人員從市場上收集生牡蠣,蝦,魷魚,螃蟹和沙丁魚。分析顯示,所有樣品中的塑料含量為每克魷魚組織0.04毫克,蝦0.07毫克,牡蠣0.1毫克,螃蟹0.3毫克,沙丁魚2.9毫克。

此外,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物種的塑料含量差異很大,同一物種的個體之間也不同,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平均份量,海鮮食者在攝取平均份量的牡蠣或魷魚時可能會接觸到約0.7毫克的塑料,吃沙丁魚時可能會接觸到高達30毫克的塑料,而30毫克是一粒大米的平均重量,沙丁魚也是塑料含量最高測試海產品。

研究人員發現的塑料類型來自日常來源,如包裝和合成紡織品。這些類型的廢物進入海洋環境,在那裡它們被降解並變成幾乎無法追蹤的微小塑料。而新的測試方法可以幫助確定哪些微塑料水平被認為是有害的,並評估攝入食品中微塑料的可能風險。該論文已發表在「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

相關焦點

  • 陳根:研究開發檢測食物微塑料新方法,揭開沙丁魚微塑料之迷
    文/陳根我們已經知道,日常的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塑料廢物,並且其中大部分被分解成為微小的塑料碎片。但事實上,我們對它們對動物和人類造成的風險並不了解。而即便我們意識到瓶裝水或海鮮等物質會給我們帶來少量塑料,但目前學界並不清楚這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什麼影響,以及什麼(如果有的話)水平可能被認為是安全的。
  • 研究稱,澳洲多種海產品均發現不同濃度微塑料
    沙丁魚微塑料濃度高達2.9 mg/g,但對於食用微塑料造成的健康風險,目前還無法判斷。 據英國埃克塞特大學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發表一份聯合研究論文,科研人員在澳大利亞多種海產品樣本中發現不同濃度的微塑料,每克樣本濃度從0.04毫克至2.9毫克不等。
  • 微塑料無處不在,潛在隱患不容忽視!
    據調查,微塑料分布遍及全球海洋,從近岸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深海洋底,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又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近年來,作為海洋環境研究新領域,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引起了各方關注,成為國際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也是全球海洋治理的熱點、難點。
  • 無處不在的塑料:微塑料已進入南極陸地食物鏈
    從北極積雪、珠穆朗瑪峰最頂峰到海底最深處,幾乎每個生態系統中都存在微塑料碎片。近日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證實微塑料已到達地球上最偏遠地區的陸地食物鏈。該研究稱,以往大多數微塑料相關研究集中在水生生態系統,尤其是海洋生態系統,而陸地上的汙染卻被忽略。
  • 入侵世界之巔!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近日,據新科學家,繼馬裡亞納海溝檢測到微塑料之後,人類社會的微塑料也出現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附近。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 微塑料研究最前沿丨微塑料監測遇難題,我們該何去何從?
    在微塑料監測中,由於微塑料的物理特性(大小、形狀、密度、顏色)以及化學組分等差異,不同類型微塑料在不同環境中流動過程(輸入、輸出和存留)的時間均不相同,使微塑料監測變成一大難題。目前,對微塑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目視分析法、光譜法 (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和拉曼光譜法)、熱分析法以及其他分析方法等 (如質譜法以及掃描電子顯微鏡-能譜儀聯用法)。
  • 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有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所有的常見海鮮體內均發現微塑料成分。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目前,海洋環境微塑料汙染情況很普遍,但其對海洋生物鏈的汙染程度還不清楚。
  • 微而足道|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微塑料是什麼?微塑料對人體有毒嗎?我們該如何看待微塑料?澎湃新聞整理了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相關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專家演講,為公眾進行一一解答。本篇為該系列的第2篇。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意味什麼?被稱隱形殺手的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微塑料有哪些危害?   1.對生物體的危害   遊蕩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貽貝、浮遊動物等低端食物鏈生物吃掉。微塑料無法消化,只能一直存在於胃中,佔據空間,導致動物生病甚至死亡;但如果吃了含有有機汙染物的微塑料,對這些浮遊生物的傷害就更大了,汙染物在生物體內酶的作用下釋放出來,加重了它們的病情。
  • FoxNews:澳大利亞研究發現海鮮體內普遍含塑料,沙丁魚含量最高
    ,所有的常見海鮮體內均發現微塑料成分。昆士蘭大學研究員Francisca Ribeiro介紹,當各類海洋生物吃進這些微塑料後,會不斷在體內積累,最後以海鮮食品的形式進入人體。目前,海洋環境微塑料汙染情況很普遍,但其對海洋生物鏈的汙染程度還不清楚。
  • 陳根:研究開發更易分解塑料——塑料環保,環保塑料
    文/陳根由於塑料對環境造成的巨大負擔,科學家們不斷尋找製造塑料材料的新方法,使其更易於回收利用。近日,《自然》上發表了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塑料材料方向的新研究。通過改變一種普通塑料的結構,研究小組製造出了一種強度相等的塑料,這種塑料在使用後更容易分解,使其得以重建和循環利用,從而呈現出全新的生活。論文中,研究人員主要研究一類被稱為熱固性塑料。與構成塑膠袋和食品包裝的熱塑性塑料不同,熱固性塑料包括環氧樹脂、聚氨酯和橡膠等材料,通常用於汽車零件和電器。
  • 微塑料對人體有害嗎?現有研究尚未證實
    【編者按】 2018年10月於奧地利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議上,有研究人員稱已在人體排洩物中測得多種微塑料。檢測結果顯示,受試志願者的糞便內均有微塑料成分。這一消息引起全世界矚目,「微塑料」一詞進入大眾的視野。然而儘管有這些實證案例,人們對於「微塑料」卻知之甚少。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不管是在海水以及海底、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除了貝類以外,在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還有魚類、浮遊動物體內,都有檢測出微塑料的報導。」2018年11月30日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回應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時介紹。這也是官方首次公開發布微塑料的相關情況,「從目前國內、國際的報導來看,貝類當中普遍檢出微塑料顆粒。
  • 海底1500萬噸塑料,4500米生物檢測出微塑料?誰是嫌疑人
    而除了我們可見的漂浮垃圾外, 有人認為:深海才是這顆星球表面最大的微塑料墳場。2017年,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大洋4500米深的海底帶回了海洋生物, 並檢測出體內有微塑料。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發現了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肉眼往往難以辨別的微塑料。也是人類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海洋生物, 被人類端上餐桌上, 被汙染的海水以自來水, 食鹽的形態進入人類的體內, 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威脅者。
  • 定性定量形貌並進,島津方案讓微塑料無處遁形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人類攝入的微塑料儘管大部分隨糞便排出,但仍會有少量的存留在體內,長期的蓄積,就可能造成危害。島津公司作為全球著名的儀器生產廠商,為了實現「為了人類和地球的健康」之願望,一直致力於開發領先時代、滿足社會需求的科學技術,為社會開發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測試設備。在微塑料的定性定量測試方面,島津可提供定性、定量和形貌分析的全面解決方案。
  • 微塑料現身珠穆朗瑪峰,這標誌著地球徹底被微塑料統治
    剛剛,新聞報微塑料已經攻陷珠穆朗瑪峰峰頂。這是繼馬裡亞納海溝之後,珠峰頂部首次發現微塑料。至此,包括空氣、地表、海洋的地球立體空間全部被微塑料汙染。,微塑料的危害漸漸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遊蕩的微塑料很容易被貽貝、浮遊動物等低端食物鏈生物吃掉,微塑料不能被消化掉,只能在胃裡一直存在著,佔據空間,導致動物生病甚至死亡;而如果是帶著有機汙染物的微塑料被吃掉,那對於這些浮遊生物的傷害更是雪上加霜,汙染物在生物體內酶的作用下釋放出來,加劇它的病情。
  • 英媒:微塑料損害人類細胞嗎?
    但也有人擔心,微塑料可能將病毒和細菌等有害微生物帶入我們的細胞。全文摘編如下:儘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在吃進、喝進並吸入微塑料,但尚不清楚這些微粒是否會被人體器官、組織和細胞吸收並影響人體健康。2021年,我們將最終發現微塑料是否能進入我們的血液——通往我們器官和組織的通道,還有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否能滲入我們的細胞。「我們已經非常非常接近了。」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湖水和土壤中的微塑料的總量,堪比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塑料的總量——它們可能超過15萬億噸。嬰兒每天都在攝入微塑料這個時候科學家還發現了一個恐怖的事實,微塑料正在佔領人體。,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
  • (微)塑料汙染對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
    研究表明,2010 年沿海國家和地區共產生約2.8億t塑料垃圾,其中480 萬~1270 萬t塑料流入海洋,中國的排放量遠高於全球其他地區,約為美國的30倍。儘管我們對Jambeck等研究的模型和方法持懷疑態度,但研究的結論已成為發達國家對我國進行指責與攻擊的依據,給我國造成巨大壓力。
  • 汙水處理廠汙水和汙泥中微塑料的研究展望
    與此同時與新鮮微塑料相比,汙泥微塑料對Cd等重金屬汙染物具有顯著增強的吸附潛力,因此汙水處理廠汙水、汙泥中微塑料的賦存特徵、潛在風險及控制方法成為研究熱點之一。本文從微塑料組成、含量、處理工藝的影響及去向等方面對現階段汙水處理廠汙水、汙泥微塑料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較全面地綜述,並就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分析,以期為後續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