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龍蝦、對蝦等甲殼類動物登上我們的餐盤之前,它們自己必須先胖起來。事實上,它們喜歡吃淡水蝸牛,而蝸牛會傳播引起血吸蟲病的寄生蟲。
血吸蟲病也被稱為「蝸牛熱」,每年感染2.5億人、造成20萬人死亡,是全世界僅次於瘧疾的第二大破壞性寄生蟲病。
由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科學家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為如何利用淡水蝦對蝸牛的貪婪胃口而減少血吸蟲的傳播提供了路線圖,為全球抗擊血吸蟲病的努力提供了一個新工具。這篇發表在《自然—可持續發展》上的論文表明,在血吸蟲病普遍存在的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社區中,其能給水產養殖者帶來雙贏。
領導這項研究的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Christopher Hoover說:「淡水對蝦是世界各地常見的水產養殖產品,我們知道它們是傳播血吸蟲病的蝸牛的捕食者。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我們能否將養殖蝦的經濟效益與對蝦的疾病控制活動結合起來。」
從美國到泰國再到塞內加爾,淡水對蝦已經遍布世界各地的水產養殖系統。通常情況是,幼年對蝦首先在孵化設施中飼養,然後生存於可能傳播血吸蟲病的水道中,達到可銷售規模後即可收穫。隨著對蝦的生長,它們以攜帶血吸蟲的蝸牛為食。
血吸蟲本身不感染對蝦,血吸蟲病也不能通過食入傳播,因此飼養、收穫和食用對蝦不會傳播疾病。這種疾病主要在人們接觸受汙染的水時傳播。雖然有藥物可治療,但只能解決寄生蟲傳播周期中的「人」的部分,所以人們很容易再次感染,即使是在治療後不久。
「貧困和血吸蟲病是有內在聯繫的。眾所周知,寄生蟲的傳播會阻礙兒童的生長和認知發育,並損害成人身體,加劇貧困。」該研究的合作者Justin Remais說。
研究人員利用經濟和流行病學模型確定淡水對蝦的最佳生存和收穫時機,其目標是減少血吸蟲病傳播,並通過出售對蝦而盈利。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淡水對蝦養殖系統進行非常有益的配置和設計,在經濟收成與疾病控制間做出科學權衡,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利潤,同時減少疾病帶來的重大影響,這有可能幫助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擺脫貧困。」Hoover表示。
通過作用於傳播周期的環境成分—中間宿主蝸牛種群—以對蝦為基礎的幹預措施,可補充藥物治療,產生更大的種群效益。此外,也可能具有環境效益,比如,用對蝦控制蝸牛種群的方案替代化學殺蟲劑,可恢復當地的生物多樣性。
該模型還表明,為了減少血吸蟲對水產養殖的壓力,將本地對蝦引入受感染的水道,與大規模使用抗血吸蟲病藥物的標準方法相當,並且可以在10年後將寄生蟲害負擔降低到幾乎為零。
Remais表示,「通過將寄生蟲本身的傳播作為目標,同時支持當地來源的生產系統,使社區獲得經濟效益,這種方法有很大潛力作為通常只依靠藥物治療的疾病控制的有益補充。」(王方編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893-019-0301-7
《中國科學報》 (2019-08-06 第5版 農業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