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書法大賽決出獎項,評委贊作品水平高過上屆
新晉小冠軍筆墨露鋒芒
「這次選出的40名一等獎比上屆水平還高!」為了能讓更多小選手展露鋒芒,第二屆廣東省青少年書法大賽增設了一條規則:首屆書法大賽的第一名獲獎者不能參賽。
結果令評委們喜出望外的是,這次選出的40個獲一等獎的小選手,作品水平卻超過了首屆。
昨天,由全省21個地級市層層選拔上來的1001幅青少年書法作品匯集廣東省政協。歷經3個小時的反覆篩選,省書法家協會20名評委在數輪投票之後,評選出了第二屆全省青少年書法大賽的40個一等獎。評審們一致認為:「這屆的水平普遍超過上屆,競爭更為激烈。」
評審感受:從山泉奔湧,到河入平原
由於上屆青少年書法大賽總決賽進行了現場揮毫,千名選手同臺競技,比賽氣氛熱烈,對比之下,本屆大賽在總決賽階段沒有採納現場揮毫的形式,而直接靠各地選拔上來的作品說話,1001幅書法作品平整地鋪滿了4個大型會議室的地面。
一位總決賽評委用一對比喻描述了對兩屆大賽的不同感受:「上屆比賽氣氛熱烈,好似山泉奔湧,跌宕起伏;而這屆大賽儘管沒有現場揮毫,但各地送上來的都是小選手們平日苦練的精品,比賽好像河流匯入平原,表面上波瀾不驚,但蘊含了更多書體,出現了更多高手。」
這位評委指出了此次大賽3處超越上屆的精彩之處:
一是內容。首屆大賽要求小選手撰寫規定內容(「八榮八恥」或《中華道德名言精粹》中名言名句),以考驗他們的臨場應變能力;而本屆大賽僅僅規定了「和諧」二字為主題,有的小選手臨帖《蘭亭序》、有的書寫《琵琶行》、《陋室銘》等歷代經典古文,還有的小選手書寫佛道教經文,更有的乾脆自創內容,例如「道政洽治 潤澤民生」等,千幅作品幾乎沒有內容雷同。
二是書體。首屆大賽由於有時間限制,很多選手選擇了拿手的字體,而本屆大賽中,不少小選手拿出了苦練多年的「生僻」字體,這其中就有宋徽宗的瘦金體、清代廣東大書法家伊秉綬的隸書,而一位小選手用於佑任體的草書寫下的「雲從高處望 琴向靜中彈」揮灑飄逸,被評委一致選為一等獎。
三是形式。首屆大賽決賽作品都是統一用紙,形式單一,而這屆大賽的決賽作品包羅萬象,光是紙張就有黃紅橙白藍各種顏色,不少小選手用紙頗為講究,有撒金宣及印瓦當和龍紋的宣紙,不過這些略顯「花哨」的作品並未博得評審加分。
省書協常務副主席紀光明認為,由於沒有了現場比賽的時間限制,不少選手交上的作品是百字的蠅頭小楷,這些作品大多寫得頗為精到,其中體現的氣韻也更為流暢完整,這是對比上屆的一大進步。
評判標準:書體要純正,落款須規範
從昨天上午9點開始,評委被分為4組,分別對甲乙丙丁組進行投票評獎。他們先從1001張作品中,每組評選出100幅作品;然後又經歷了四五輪投票,按照票數多少分出一、二、三等及優秀獎。然而,在持續3個多小時的評選過程中,評委們不時在作品中發現瑕疵,尋找「遺珠」,調換名次。
評委們最先被一位揭陽的11歲小選手書寫的「意氣凌雲,江山入畫」8個行草大字所吸引,爾後,評委們發現作品沒有落款,其中某些字氣韻力度非凡,懷疑有人代筆,因此該作品從原本的一等獎被直接淘汰出局。
而另一幅臨《張黑女墓誌》的作品由於評委間的爭議在一二三等獎之間徘徊數次,有的評委認為總體架構不錯,有的評委則覺得字體力度稍欠,兩輪投票後被列入優秀獎。
由於進入總決賽的作品整體水平較高,不少評委拿捏不定,乾脆選擇「挑瑕疵」的辦法淘汰作品。評委們對本屆大賽的評審標準達成了共識:一、選擇書體純正的作品,因為把握經典和傳統精髓是青少年學書的關鍵,學經典不到位、太過隨意的作品首先被淘汰;二、強調作品的體例、章法、規範,落款不規範、印章位置過高或過低都成為被淘汰的原因。
紀光明指出,不少選手作品存在錯字、別字、繁簡字混雜的情況,他舉例說,有一幅作品實力不俗,但卻因其中一個「初」字的偏旁少了一個點而遭淘汰。他特別呼籲,青少年學書要特別尊重書法的章法、法度,養成良好書風,切勿隨心所欲。
為了鼓勵上屆冠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本屆書法大賽特設「進步獎」,上屆40多個一等獎選手有37人主動遞交了他們的新作。評委們專門找來他們去年的作品與今年的作品一一對照,發現水平也普遍有了明顯提升,並從中甄選出了12名「進步獎」獲得者。
書法教育:配合書法課,繼續推熱潮
「作為一個在青少年中開展書法教育活動的"鼓呼者",當我聽說廣東率先在全國將書法課列入中小學必修課時,真是備受鼓舞。我希望全省青少年書法大賽能與中小學書法課相得益彰,這樣,一年一度的全省青少年書法大賽就能常出新意。」廣東省政協主席、書法家協會主席陳紹基昨天在評審現場興奮地告訴記者。
之所以如此執著地將書法引入青少年之中,陳紹基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名大學校長因為不識"小篆"而丟人一事,足以給目前的教育制度提醒。目前教育制度的缺失就是培養了許多知識廣博但文化內涵不足的人。」陳紹基說,一個人的素質是多方面構成的,中國的學生如果缺少漢字的審美、書法的審美,將是一大遺憾。「"字為人之衣冠",如果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後不會寫字,只會敲電腦,那還是完整的大學生嗎?」
昨天,針對如何更好地在中小學開設書法課,作為最初的倡議者,陳紹基提出要著力解決目前普遍缺乏的書法師資隊伍問題。他建議,教育部門要與省書法家協會聯動,展開書法課師資培訓班,並經常邀請一些書協成員和著名書法家到中小學中講課。此外,相關師範高校和藝術專業也應側重在書法方面培訓專業書法教師。
陳紹基說:「連續兩屆的全省青少年書法大賽已經在廣東青少年中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群體性書法熱潮,接下來即將在全省中小學內開設的書法課無疑將會繼續推進這個熱潮。以後一年一度的青少年書法大賽會根據情況變更形式,與正在推進的中小學書法課配合,兩者相互促進,廣東書法的前途就未可限量了!」
專題採寫:本報記者 李 培
實習生 黃裔彪 張藍溪
專題攝影:本報記者 劉力勤
冠軍故事
字寫得好考試有優勢
廣州13歲的李嘉琦所寫的《千字文》,不僅獲得乙組一等獎,還是廣東省目前唯一得到《中國書法》主編周志高親筆點評的作品。周志高對李嘉琦的這幅作品不吝讚美之辭:「通篇用筆和結構勻稱統一,格調一致,再細看,起伏點塊用筆有力挺拔……整篇氣息相聯,頗為可貴。」然而,記者走近這位多次獲獎的小書法家,卻發現她並非書法的「狂熱分子」。
李嘉琦6歲那年,幼兒園裡請來了專門教書法的黃錫輝老師。黃老師一眼看出小嘉琦悟性高,主動要收她為徒。此後,她跟從過3位不同的書法老師學書法,本來只是好奇,卻一學就是8年。面對所獲得的獎項,她說自己沒放在心上。「我並不想做書法家。」
李嘉琦是一個外向的女生,也頗為「實際」。談到書法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李嘉琦談得最多的就是書法給她的「好處」。她說,自己的第二位老師本來是教隸書和行書的,但是學楷書能讓自己的鋼筆字寫得好看些,這樣在考試中也會有點小優勢,所以她現在一直練楷書。而且,練字所產生的「靜心」作用,也被她運用得淋漓盡致:看完電視劇,心情還很激動,等喝一口水,躺一下,開始練字,就可以恢復平靜。而剛剛練完字再寫作文的話,思路會特別清晰。或許因為書法的影響,李嘉琦沒有崇拜什麼流行歌星,也不愛網路遊戲,最大的愛好就是讀「能讓自己感動的文章」。
書法對李嘉琦意味著什麼?她沒有回答,她只是說這個暑假要學行書,因為自己想寫「連筆字」,可以讓寫字速度更快。
李嘉琦的老師告訴記者,她的故事其實很典型,「開始時也許要有點強迫,但入門後,孩子就不會輕易放棄書法,並將由此與書法一生結緣」。
記者手記
播種書法的神奇力量
廣東省中小學藝術科教育專家周鳳甫跟記者講了兩個故事:一個孩子膽子奇大,戲雞鬥狗,他建議家長送這個孩子學書法,專練小篆,一年之後,父母跑來說,孩子性格變得寧靜了許多,一握毛筆就不會再坐立不安;另一個孩子文弱內向,說話聲音像蚊子,他建議這個孩子專練「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泰山《金剛經》,不出一年,孩子自信了很多,待人接物不再縮手縮腳。
書法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周鳳甫分析,因為墨水、宣紙是非常敏感的介質,稍有遲鈍或急躁都會在宣紙上產生直接反應。拿起毛筆,學生要學會掌控一整套速度、力道、氣韻,其實這體味的是移情養性的過程。
古人一直深諳書法的神奇力量。佛教經典《心經》被佛家弟子奉為萬經之首,《心經》通則一切經通,而歐陽詢、趙孟頫\、鄧石如、劉墉、吳昌碩、于右任等歷代文人騷客都曾通過用書法抄寫《心經》的方式體味佛經要旨。據說,在寫書法過程中獲得的神閒氣定的狀態,最容易抵達定、靜、安、慮、得的佛性真諦,獲得靜心修身的大智慧。
在實用主義盛行的年代,有人認為電腦的出現將使書法在年輕一代中遁形,但更有人堅定地提出書法在這個浮躁時代的必要性。陳紹基在不同場合都曾憂心地提出,漢字身上流傳著一個民族延續數千年的最獨特的文化血緣,書法作為漢字最緊密的載體,又與古文經典、詩詞歌賦等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體現著中華文化最獨特的審美情趣。因此,學習書法對於青少年一生的身心性情修養,無疑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據說,不下九成的書法愛好者都是在少年時被播種下書法情結。少年時學過書法的人,無論中間因為工作、生活停滯多少年練習,中年或晚年大多會重新拿起毛筆,重拾起筆、運筆、收筆之間那種難以言傳的樂趣。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心底對傳統文化歸屬感的渴求會越來越強。因此,引導青少年學習書法,在他們生命中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必將在日後生根發芽,必將使他們免受缺乏傳統文化歸屬感時的心靈空虛。
獲獎名單
甲組(16歲—18歲)
一等獎(10人)
楊嘉詠(廣州)雷艾菲(廣州)陳梓悅(廣州)劉子健(東莞)葉佩菁(東莞)舒航(茂名)林琳(茂名)楊志忠(清遠)劉永超(潮州)李鍾傑(揭陽)
二等獎(15人)
陳子健(廣州)周建恆(廣州)程遠健(廣州)陳佩瑜(廣州)姚寧(廣州)陳步雲(汕頭)徐伊寧(汕頭)許新典(汕頭)侯泳琳(佛山)傅鑫東(河源)黃承徹(汕尾)廖春安(湛江)李路明(茂名)蔡丹丹(茂名)林勵(茂名)
三等獎(25人)
陳小靜(廣州)肖瀟(廣州)孔嘉雯(廣州)陳泛(廣州)陳玉琳(汕頭)張翔(汕頭)李丹(汕頭)範素文(佛山)陳識(河源)李文卿(河源)黃顯宗(梅州)溫創發(梅州)王偉樂(東莞)方浩榮(東莞)黎政斌(東莞)陳少孟(中山)吳振富(江門)肖欽輝(湛江)葉春萌(茂名)陳麗宇(肇慶)石燕婷(清遠)劉展帆(清遠)林韜傑(潮州)黃真武(揭陽)黃駿龍(揭陽)
優秀獎、入圍獎(略)
乙組(13歲—15歲)
一等獎(10人)
徐聖傑(廣州)李嘉琦(廣州)莊荻(深圳)韋東傑(深圳)蔡樂融(汕頭)黎栩淇(東莞)葉錸洇(東莞)周宣餘(茂名)陳文波(肇慶)許夢囡(潮州)
二等獎(15人)
張可茵(廣州)鄭寶欣(廣州)吳俊彪(深圳)甘施宇(佛山)黃沛鈺(佛山)範華炬(梅州)肖思璐(梅州)盧俊安(東莞)劉睿迪(東莞)劉偉聰(江門)康榮華(湛江)歐浩麒(湛江)謝嘉彬(揭陽)陳仲川(揭陽)王仲發(雲浮)
三等獎(25人)
潘逸傑(廣州)張子恆(廣州)溫舜儒(廣州)劉道敬(廣州)林瑋欣(廣州)羅頔詩(廣州)張曌(廣州)羅龍(深圳)曾冠銘(汕頭)黃藹婧(佛山)麥詠豪(佛山)吳雨蘭(梅州)郭子滔(梅州)劉志南(梅州)洪劍(梅州)梁培森(東莞)伍銀仙(江門)王梓璐(湛江)鄧奕亮(湛江)王子豪(茂名)沈柏仲(肇慶)汪思言(清遠)何坤峰(揭陽)黃贊嘉(揭陽)林寧光(揭陽)
優秀獎、入圍獎(略)
丙組(10歲—12歲)
一等獎(10人)
許煒欣(廣州)周罡毅(廣州)張文樺(汕頭)張亮儀(梅州)方靖瑜(東莞)梁栩彥(東莞)揭雅迪(江門)趙景浩(湛江)林潼(湛江)蘇麒歡(湛江)
二等獎(15人)
許銘傑(廣州)邱梓寧(廣州)卓輝豪(深圳)馬印竹(深圳)林鈺彤(汕頭)池貝莎(汕頭)林墨翰(汕頭)鄭怡琳(東莞)陳靖煬(東莞)袁燮揚(東莞)柯幸兒(江門)曾繁榮(茂名)胡之涵(清遠)許楓燁(潮州)曾泳川(潮州)
三等獎(25人)
陳俊霖(廣州)戴梓(廣州)袁智樂(廣州)毛小迪(廣州)李姵瀅(深圳)何濱華(深圳)梁倬豪(深圳)陳遠君(深圳)王瑩(汕頭)馬龍龍(汕頭)範嘉玉(佛山)曹志敏(佛山)梁楚瑜(佛山)譚沛恆(佛山)李星輝(佛山)李宙儒(河源)程梓維(東莞)李婉鴻(中山)關芷明(中山)羅嘉琪(湛江)張旅(肇慶)肖澤平(揭陽)李楠(揭陽)沈昊(揭陽)蔡尚源(揭陽)
優秀獎、入圍獎(略)
丁組(6歲—9歲)
一等獎(10人)
梁力偉(廣州)許斯傑(廣州)羅鑫(深圳)王碩暄(深圳)黃志蘭(深圳)陳逸靜(深圳)葉敏瑤(東莞)陳柳儒(湛江)李俊霖(湛江)劉其皓(湛江)
二等獎(15人)
朱嘉欣(廣州)張則靈(廣州)譚思峻(廣州)丘瑞鎮(深圳)林瀚(汕頭)邵琪雯(珠海)孫裕炫(惠州)鄧振華(東莞)梁子毅(湛江)吳宇殷(湛江)周煒琪(湛江)梁仲揚(茂名)李海豪(茂名)麥海陽(清遠)陳澤林(雲浮)
三等獎(25人)
朱閣(廣州)徐綺珩(廣州)蔡浩潼(廣州)黃嘉浚(廣州)梁雅莉(廣州)彭楚天(廣州)賈東尼(深圳)秦智傑(深圳)歐陽澤彥(汕頭)劉書含(汕頭)高浚鈺(韶關)潘彤(韶關)肖鎔(梅州)尹俊棋(東莞)劉志鋒(東莞)李雪瑩(江門)柯任丞(湛江)陳健(湛江)趙璟昕(湛江)葉康旭(湛江)邱嘉弟(茂名)陳彥良(茂名)曾翱(肇慶)譚思宇(清遠)黃黛淇(潮州)
優秀獎、入圍獎(略)
首屆一等獎獲得者參展進步獎
萬瑞(汕頭)張淑雯(陽江)李傑(佛山)陳智豐(東莞)羅藹容(廣州)陳中鈺(雲浮)陳嘉豪(東莞)李佩芬(東莞)梁傑民(東莞)黃劍藍(茂名)卓輝豪(深圳)李斯宇(廣州)
告讀者:今日連載停刊一期。
圖:
廣州地區參賽小選手日前在天河體育館內揮毫。
甲組一等獎李鍾傑的作品
甲組一等獎舒航的作品
乙組一等獎韋東傑的作品
乙組一等獎葉錸洇的作品
丙組一等獎張亮儀的作品
丁組一等獎陳柳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