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地逛逛當地的博物館,已經成為很多人旅遊的一個必選項。反正我無論第一次去哪個城市都會安排半天去當地的博物館轉一轉。在博物館裡能看到一個地區的歷史,發現很多各地獨有的特色。大多數博物館裡都會有青銅器,而且名稱各異,生僻字也特別多,鼎尊爵斚……不一而足。我們就挨個講解一下。
青銅器在文物分類中是一個大類,而且青銅器文物級別都比較高,隨便拿出一個青銅器如果是真的,買賣它都可能是犯罪。博物館裡的青銅器各式各樣,怎麼再細分類別呢?這篇文章就拿宋代金石著作《宣和博古圖》的分類方式來介紹青銅器。
宋代《宣和博古圖》按銅器的器型分類,記錄了當時皇室在宣和殿所藏的自商至唐的銅器839件,全書共30卷。將銅器細分為鼎、尊、、彝、舟、匜、瓶、壺、爵、、觶、敦、簠、簋、、鍑及盤、鍾、罄、、雜器、鏡鑑等二十類。
鼎:dǐng,炊器,演變成身份象徵
青銅炊器,就是做飯的器具。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最初用來燒飯,三足或四足下邊燒柴,鼎的肚子裡煮食物。
後來鼎逐漸演變成一種身份的象徵,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誌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尊:zūn,酒器,演變成尊重
甲骨文「尊」字像是雙手捧酒杯,表示。尊的本義為一種用以盛酒的禮器,後來逐漸用「樽」表示。尊在演變過程中逐漸神聖化,用於祭祀,所以我們現在用「尊敬」「令尊」這樣的詞都是跟這個有關係的。
罍:léi,大型盛酒容器,演變成禮器
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罍作為一個功能性很強的器具,形狀也逐漸朝實用性轉變,商朝的罍比較瘦高,周朝的罍變成矮粗。這樣更容易穩定,能盛裝更多的酒。同時罍的圖案花飾也逐漸減少變得素雅。
現代人對青銅器再喜歡也僅限於去博物館過過眼癮,古代人也對文物感興趣,加上可沒有現在這麼嚴格的文物法,於是他們仗著有權有勢就可以對文物下手。
鼎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覬覦的,所以個頭大的罍就成了熱門貨。西漢發生了一件關於罍的大事「梁王爭」,梁平王把家傳古罍拿出來送給了自己的王后,漢武帝知道以後非常憤怒,把梁國的城池削減了,把索取罍的王后砍了頭。
彝:yí,專指盛酒的尊,也作宗廟常用禮器的總稱
彝字在甲骨文裡的形象是雙手進獻雙手反綁著的被砍掉頭的俘虜。不得不說甲骨文真厲害,把一件這麼複雜的事能用一個字來表示。所以,彝一開始就跟祭祀有了直接關係,龔自珍《說宗彝》裡說:「彝者,百器之總名也。」《爾雅》裡則解釋所有盛酒的杯子統稱為彝。
舟:放酒杯的託盤
現在我們看到的舟意思很單一,實際上有一種青銅器名字也叫舟。《周禮·春官·司尊彝》:「祼,用雞彝,鳥,皆有舟。」刻著雞和鳥圖案的酒杯,用舟盛著。
匜:yí,先秦禮器,日常是洗漱用具
匜相當於一個大個的水瓢,奴僕端著倒水,下邊的人接著水洗手洗臉。匜有三足有四足有的還有蓋子。通常都雕有精美花紋。
瓶:腹大頸長的容器
瓶子在瓷器時代非常常見,功能也不僅限於盛水盛酒,還可以插花。銅器的瓶子不算太常見,不過的確存在。銅器的瓶主要是用來盛酒用。
壺:盛酒器和水器
銅器的壺跟陶器和瓷器的壺功能上相似,基本屬性相當,都有嘴有把有蓋。銅器的壺紋飾都比較誇張一些,蓋子拿下來可以當杯子。銅器的壺一般還會帶壺耳,提梁,方便攜帶。
壺一般不用在祭祀活動上,所以沒聽說它作為禮器存在。看它設計得這麼符合日常使用,看來是一件實用性是很強的器具。
爵:jué,盛酒熱酒的容器
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銅器中是一個常見物件,爵位這個詞跟酒杯爵有沒有關係呢?也許有吧,不過暫時還沒有發現它們之間有什麼直接關係。它的功能主要當酒杯,也可以用來燙酒。
爵一邊長而尖一邊短而鈍,喝酒時用哪一邊對著嘴喝呢?還有杯子中間兩根柱子是什麼鬼?
反正沒有人見過古人是怎麼用它喝酒的,所以也只能合理估計。喝酒用鈍的一側叫流,長的一側是用來倒酒的叫尾。至於那兩根柱子,據猜測是放其他東西來過濾酒裡的雜質的。古代的酒現在的不一樣,釀出來的酒裡殘渣很多。有一句詩,綠蟻新酒,綠蟻就是指酒裡的雜質,像小螞蟻一樣。
斝,jiǎ,溫酒的酒器,也用作禮器
斝長得跟爵有些像,兩者容易搞混。與爵 不同的是沒有兩側的流和尾,它比爵多一個耳朵。斝作為禮器,常與、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觶,zhi,還是酒器
從字形上看,觶作為酒器大概源於獸角製作的酒杯。《禮記·禮器》「尊者。」鄭玄注稱:凡飲酒時,」三升曰觶」。青銅器中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此兩類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後者且沿用至東周。
敦,食器
敦主要用途是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主食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在春秋時期,開始沒有蓋,後來逐漸演變出蓋。常為三足,有時蓋也能反過來當碗用。器型比較簡單,沒有嘴沒有提梁,但是會有雙耳,大概可以吊起來燒飯燒水或者方便端起來。
簠,fǔ,食器
用途和敦相似,在祭祀和宴會時放盛主食黍、稷、稻、梁等作物。但是它是方形的,現在的審美看,還是很漂亮很有特點的。
簋,guǐ,食器
盛裝食物的食器,常和鼎配合使用,器型特點是敞口、束頸、鼓腹、雙耳。《廣韻》關於簋的區別:祭器,受鬥二升,內圓外方曰簋。
鬲,lì(地名中讀gé),煮飯用的炊器
長得像鼎,它們的區別是足的形狀,鬲的三個足肥大像牛乳,主要功能是做粥。之所以用這種器型主要是考慮比較重, 從裡邊往外邊倒東西要把它朝一個方向推使鬲傾斜,便於把鬲肚子裡的粥盛出來。
鍑,fù,煮茶用具,大口鍋
鍑是煮茶用具,形似大口鍋,不同處在於方形耳,底部稍微有點尖,類似肚臍眼。大多數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到了秦代以後就不再鑄造和使用了。鍑用途比較廣泛,流傳的時間也比較長,到宋代還在用。
盤,接水的淺容器
前邊說了一個「匜」,倒水的時候,接水洗手洗臉的人都是大人物,如果水經過手倒到地上肯定會濺溼衣角,盤就是接著倒下來的水的。另外盤淺,可以盛放其他酒器水器餐具等。
鍾和罄
鍾和罄都是敲擊樂器。鐘被稱為百樂之首。古代的雅樂地位非常高,古代貴族必備的六種基本技能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二就是樂。而且對於不同社會階層可以用鐘的數量甚至尺寸都有規定,比如鍾陪葬,按照春秋時期的規定「四套天子,三套諸侯」。
說到陪葬,現在能看到的青銅器主要都是出土文物,即使有傳世的,也不過是古代出土的而已。青銅器作為禮器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陪葬,不同等級的貴族陪葬的標準不一樣,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錞於,chún yú
這個東西是一個不常見東西,也不是生活用品。它經常出現在戰場上,《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於常與鼓配合,用於戰爭中指揮進退。
古代打仗擊鼓表示進攻信號,鳴金表示撤軍信號。鳴金的金是什麼呢?有可能是這個於。不過也有考證說鳴金的金是,鳴金收兵即鳴鉦收兵。
於像是現在常見的撞鐘,但是並沒有撞鐘大,因為要便攜,所以現在能看到的錞於最大的高不超過一米。
鏡鑑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銅鏡。
以後去博物館看青銅器就可以對號入座地看了,知道他們的名字和用途,還可以在同行的朋友面前賣弄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