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周長4萬公裡,2萬公裡才可覆蓋全球,為何沒有洲際飛彈達到?
從某種意義來說嗎,洲際飛彈存在就是追求「全球打擊」的戰略目標,而地球作為一個不規則的球形,其周長大約為4萬公裡,理論上來說只要洲際飛彈的射程能夠達到地球的半周長(也就是2萬公裡),就可以從任意一個固定的點打擊到地球上任何地方,也就是真正的全球覆蓋!
-
錢學森先生逝世11周年,紀念「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今天是錢學森先生逝世的11年的日子,仿佛錢老一直都在,從未離去。世界著名科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高榮譽。這些都是錢學森先生的頭銜,這當中哪一個都是極具分量的。
-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今後要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祖國的建設事業...
1957年2月18日,周恩來總理籤署國務院命令,任命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他的肩上擔負著為中國造出第一枚飛彈的重任。正是這部經典著作,啟蒙了第一代從事飛彈和火箭研製的中國人。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面對日益加劇的「冷戰」形勢,蘇聯決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首先就要取得中國的支持,當時的蘇聯在飛彈這一尖端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後為中國提供了「P-1」型和「P-2」型近程飛彈,為了加快中國飛彈的研製,錢學森率領的科研隊伍決定對蘇聯提供的近程飛彈進行仿製研究。
-
中國飛彈研製歷程,從錢學森歸國談起
早已結束留學生涯回國,在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任職的黃緯祿也參與旁聽,在英國觀看V-2飛彈解說的回憶在腦海中湧現,如果能參與飛彈的研製,這該多麼令人驕傲。 錢學森的報告也引起了在場開國元勳們的興趣,不少人是第一次知道還有飛彈這個東西,而且還有這麼多的種類。
-
沒有他,中國的飛彈和飛船都上不了天——錢學森
很多人都知道錢學森先生是「三錢」之一,錢三強、錢偉長、錢學森。他們三人都是中國著名的飛彈物理學家,對我國的航空航天發展做出了長足的貢獻,但是他對中國具體做了哪些貢獻卻一知半解,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偉大的愛國者。
-
洲際飛彈發射後,橫跨近半個地球,為何沒有國家敢擊落?
美國和蘇聯都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研製洲際飛彈的。這是因為洲際飛彈對一個國家而言,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也可以威懾各國。隨著科研技術的進步,現代洲際飛彈的打擊精度已經大大提高,不在需要攜帶破壞力巨大的彈頭就可以摧毀所要摧毀的目標。此外,現代洲際飛彈的尺寸比早期的飛彈減小很多,就連彈頭也比原來的輕很多。
-
錢學森彈道助力嫦五奔月,無法拒收的東風快遞,中國速度世界矚目
,返回器可以達到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鐘11.2公裡的速度。於是美國政府找到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的錢學森教授,請他與馮卡門和馬利納兩大物理學家共同研發新型彈道飛彈。經過了無數個晝夜之後,他們成功研製出了處於當時世界頂尖水平的「下士」飛彈。
-
「撒旦-2」橫空出世!射程1萬7千公裡,美幾百億美元打水漂
眾所周知,俄羅斯主要是繼承了前蘇聯的飛彈技術,所以才有這麼強大的洲際飛彈家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二戰之後蘇聯是從德國獲得了一些飛彈技術,在此基礎上才一直領先全球。最近俄羅斯試驗了其最新也是最強大的洲際飛彈——RS-28彈道飛彈。RS-28彈道飛彈,又被稱為撒旦-2型或者魔王-2型飛彈,中文名為薩爾瑪特洲際飛彈。
-
美國衛星發現地球上神秘橋梁,橫跨40公裡,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說起地球上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真不少,許多事情科學家也沒辦法通過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它的原因,在民間留下了很多神奇的傳說,很多東西也沒有辦法證實,而且大多數都是人類加工過的,真實的情況已不可考。比如我們國家傳說中的那些皇帝,就應該是我們文明的源頭。
-
錢學森月薪335.8元,但他享受國家一特殊待遇,連十大元帥都羨慕
美國海軍車次長丹金布爾說道:無論在哪裡,錢學森都值五個師。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已經成為航天領域科學群星當中較為少數的巨星之一,錢學森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馮·卡門是20世界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師,開創了數學和基礎科學在航天和其他領域的應用,我國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是師從於他,錢學森的領域也是研究動力學,固體力學、火箭和飛彈,他跟導師還共同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在28歲時,他就成為了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
-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飛彈概論》手稿首次面世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雷敏)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飛彈概論》手稿影印版17日在北京舉行首發式,這部創作於50年前、一度被定為秘密文件的手稿終於首次公開「亮相」。 據悉,由中國宇航出版社出版的《飛彈概論》一書包括三部分:一是當年手稿的影印部分;二是由著名空氣動力學家莊逢甘對原文進行校訂後的校訂稿部分;三是由當年聆聽過錢學森講課的老一代航天人撰寫的《我們見證了那一段難忘的歷史》的附錄部分。 首發式上,錢學森家屬向國家博物館贈送了錢老親筆籤名的《飛彈概論》一書。
-
雖然錢學森沒有軍銜,但是這一特殊待遇,連10大元帥都沒有
說到錢學森,大家也都知道他對於中國的影響作用到底有多大,事實上如果當初不是像錢學森這樣的優秀專家回到中國來
-
全球頭號飛彈終於要服役?射程高達1.8萬公裡,可覆蓋大半個地球
,它的射程超過了1.2萬公裡,攻擊目標的偏差達到了百米級,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攜帶10枚分導式彈頭,即便是目前世界上先進的防空系統也很難對其進行攔截。不過要說世界上的頭號飛彈是誰?這就要說到俄羅斯在這方面的成就。
-
土星南極的巨型風暴「黑眼」,橫跨8000公裡,與地球相當
這個風暴「黑眼」橫跨4970英裡(8000公裡),大概有地球直徑的三分之二。目前,歐洲空間局發表了一張圖片展示了南極風暴的細節,它比之前任何一張關於南極風暴的圖片都要清晰十餘倍。通過這張圖片,科學家頭一次可以看到對流雲團在風暴的黑暗中心打轉。這張圖像是由卡西尼號探測船於2008年7月拍攝,距離土星大約24萬英裡。
-
我國女科學家祝學軍,克服世界性難題,使東風飛彈實現「打水漂」
提起飛彈事業,會讓人想起錢學森等前輩,然而卻有一位女子,她攻克了錢學森留下的大難題,並且生產出新型飛彈,這位女科學家名叫祝學軍,她克服了世界性的難題,並且使東方飛彈實現「打水漂」。在這麼多年的努力下,祝學軍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成為我國飛彈領域的專家。祝學軍還通過自己的努力,設計出飛彈武器系統,並且攻破錢學森先生留下來的飛彈難題,研製出最新型的飛彈,為我國飛彈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飛彈之父衛星之父他們都是誰?共和國永不會忘
氫彈之父:于敏 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中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2年零8個月。而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不到4年,法國是8年零6個月。 這與氫彈之父于敏等人做出的巨大貢獻是息息相關的。 于敏是天津市寧河縣人。于敏是當時核物理研究的中國科學家中,極少數幾個沒有出國留學的人。
-
走近錢學森的傳奇人生
當天晚上,陳賡大將在大和旅館最好的包房裡舉行一個小型的晚宴,宴請錢學森。除了錢學森和朱兆祥一身便衣之外,其餘的出席者一色軍服。陳賡請任新民作主陪,出席宴會的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與航空、火箭相關的教授。錢學森的學生羅時鈞、莊逢甘也都在座。不過,考慮到談話的內容涉及高度機密,陳賡連中共黑龍江省委統戰部的部長都沒有請。那個夜晚,他們邊吃邊談,談話的主題就是飛彈。
-
錢學森上熱搜,我們為什麼懷念他?
其實,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錢學森遠比5個師的力量大得多。就連毛主席也對此說到,「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來說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於抵達北京。——「中國人能不能搞飛彈?」
-
我國又出一個「錢學森」?美國阻攔其回國,連印度也對他感興趣
說到錢學森,家喻戶曉的愛國科學家。為祖國的科學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名人,因為有他在,我國的飛彈以及原子彈才能研製成功,科技事業也發展得更加迅速。於是乎,大家紛紛回國,不管前方有什麼艱難險阻,愛國人士們都要回家,錢學森也是一樣的,或許這就是中國人血液裡流淌的家國情懷的力量吧。
-
除了兩彈一星,錢學森還帶回了一項高科技,如今僅有5國會造
提起錢學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頭上有許許多多頭銜,比如中國「飛彈之父」、「航天之父」、「火箭之王」等。他的功勞究竟有多大?因為有了他,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至少向前推了20年!錢學森年輕時到美國留學,是大科學家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年僅35歲時,他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年薪15萬美元。他在美國時就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連美國軍方都請他參加絕密的軍事項目,美國航天局的創始人之一就是錢學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