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評:飛掠冥王星 見證地外生命不遠矣?

2021-01-08 網易科技

文/網易科技 秉翰

本周是名副其實的天文周,「新地平線」號9年飛行後到達冥王星發回了冥王星的「近距離」照片。冥王星雖然不再是第九大行星,但是這個謎一般的冰冷星球還是引起了全球的關注。這次的觀測不僅確認了冥王星的直徑和地表環境,還在某些區域發現了冰山的存在。最新的消息是NASA的專家在觀測到一個類似火山口的地方後,進一步分析認為冥王星即使如此寒冷也有可能存在生命。這個火山口意味著冥王星曾經「活躍」過,至少內核是「溫暖的」。而炙熱的內核意味著,水的存在具有更高的可能性。而水是生命起源的觸發媒介。

今年的《科學》雜誌上,NASA就放過話20年內絕對找到地外生命。NASA要在2017年推出系外行星勘測人造衛星,2018年推出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未來十年,還有可能推出寬視場紅外巡天望遠鏡等天體物理望遠鏡。科學家們已經信誓旦旦的表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人類已經非常接近找到另一個「地球」和地外生命跡象。未來10年的宇宙空間活動會越來密集,難道我們這代人就能見證外星生命的存在了嗎?小編作為一個半吊子天文愛好者和科幻迷,想來還有些小激動。所以本周就來談一談外星人這件事。有什麼不準確的地方還望易友指正。

地外生命到底需不需要水?

每次有這種宇宙探索活動時,許多易友都會留言表示,這些科學家們找外星人時是不是腦抽了,為什麼覺得外星人一定跟H20有關,難道人家不能由別的物質組成嗎?這話說的也對也不對。所以小編首先就來釐清這一問題。

把液態水作為外星生物的生化指標看起來確實是有點地球思維了。考慮到浩瀚宇宙中氫氧並不是最豐富的化學元素,外星生物的化學組成確有其他可能。但是,基於我們地球人現有的生物化學知識,液態水的存在會讓生命的出現多上好幾倍的機率。生命的出現其實就是一個複雜的化學反應過程(當然還是基於人類目前的知識,如果非要不服來辯這事就沒法聊了)。無論何種蛋白質都需要經過化學反應才能形成。而化學反應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溶劑的參與。根據人類目前的知識,生命的形成需要溶劑和形成生命功能單位的多種元素(比如碳)的共同參與。之所以溶劑很重要的是因為,為了產生生物化學反應,需要溶劑對化合物進行溶解再反應。

這種生物化學溶劑最有可能來自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比如氫、氦、氧、氖、氮、碳、矽、鎂、鐵、硫。氦和氖基本不用考慮,作為惰性氣體和很少可以形成化合物,也沒有明顯的溶劑性質。基於化學鍵的組合,宇宙中最可能出現的溶劑化合物可以看出有水(H2O)、氨(NH3)、氟化氫(HF)和硫化氫(H2S)。氨就不用說了,木星上存在液氨的海洋,的確可以成為生命形成的基本條件。也確實有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木星上存在不同形式生命的可能。2016年老美還會有一艘飛船朱諾號到達木星,到時人類會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顆行星。所以沒準木星上面有生命也說不定。但是液氨跟水比作為生物化學溶劑還有不少劣勢,我們後面會仔細分析。

氟化氫也是一種穩定的生物化學溶劑,也有較強的生物活化能力(電子傳輸的能力)。氟化氫在-80攝氏度和20攝氏度之間為液態。這是少見的在人類可接受溫度範圍內的液體生物溶劑物質。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氟本身在宇宙中並不是一種非常豐富的元素。

硫化氫也具有較強的生物活化能力,並且地球上有一些細菌也確實把這種物質的氣態形式當做生物「燃料」, 但是硫化氫的液態形勢只存在於-90攝氏度到-60攝氏度之間,存在概率相對較低。

所以儘管宇宙中潛在這其他承載生物化學反應的溶劑物質,水仍然是創造複雜生態系統的最佳候選。它的液體狀態溫度範圍有100度比任何其他溶劑都要大。而且生化過程在相對溫暖的環境下更有活力,液氨就有點太冷了。溫度越高意味著生命的進化也就越快。

另外,水還具有其他優點:因為水的氫化學鍵較強可以賦予其更強的表面張力,是液氨的三倍。這將讓化學物質更容易聚集,從而發展處細胞膜類的物質;水還能夠與其它化合物形成弱共價鍵。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支持地球生物的蛋白質三維結構;最後,氫離子可以有效進行電子傳遞反應(地球生物產生自身能量的主要手段)。

綜上,液態水是支持複雜的生態系統最有可能的備選物質。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在找地外生命時,老是要找水的原因。

星際旅行到底靠譜不?

好吧,如果假設有一天我們找到了類地行星,也找到了水。我們有沒有可能飛過去找地外生命。基於目前的知識,基本是不可能。(當然某天相對論被推翻了,沒準會有新的希望。誰讓愛因斯坦說光速最大呢。)因為目前發現的類地行星都在光年計算的距離之外。比如,最近的半人馬座也要在4.2光年之外。用脫離太陽系的第三宇宙速度飛也要8萬年。這可不是睡一覺就能解決的問題。而且半人馬座的行星軌道離其恆星太近,基本已經被烤焦了。

但是,就像因果論已經被物理學推翻一樣。當我們真的嘗試去實現星際旅行時,所得到的結果也許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有這樣一個延遲選擇實驗,可以告訴你,只要你想,沒什麼做不到。高中的時候,學過物理的同學都應該做過雙縫幹涉實驗。我們知道雙縫幹涉實驗中,由於光的波粒二象性,正常情況下會產生多條條紋(光以波的形式通過),但是一旦使用觀測儀器就只出現兩道條紋(光以粒子的形式通過)。(不記得的同學可以溫故知新下,這裡不再贅述。)

所謂延遲實驗就是有人提出如果我們在確定電子已經通過雙縫之後,再迅速的放上攝影機效果會是怎樣。當年,這個疑問曾經一度引起物理學界的狂熱追捧,無數科學家前僕後繼。最後終於有人做出了令人滿意的實驗。結果竟是即使電子已經通過雙縫,放上觀測設備後,也是兩道條紋。也就是說當前的行為竟然影響了電子的過去。傳統的因果世界,天崩地裂。

所以,少年請大膽的想像吧。這裡有點偏題了,我們還是回到現實世界來看看去見證地外生命的可能性。首先說說我們面臨的困難。最明顯的問題是我們現在運行最快的飛行器也比光速要慢很多,所以一光年的時間,真的不是一年時間這麼簡單。再者愛因斯坦相對論把所有物體的速度都限制在光速內。

好吧,即使我們有了飛的超快的飛行器。管你是暗物質推進,還是引力推進,下一個遇到的困難是如何進行導航並成功到達所選行星。這中間還要涉及到通信問題。不管有人飛行器還是無人飛行器,信號還是只能以光速傳播,光年距離所產生的延遲不可想像。最後,就算以亞光速前進航行時間也要幾十萬到幾百萬年,飛船能不能有這個耐久度是很大的問題,除非它有自我修復能力。

當然,困難是巨大的,但是物理學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星際旅行的理論基礎。比如說通信,就有所謂的蟲洞通信理論。蟲洞應該易友不陌生吧,《星際穿越》裡用的就是這種媒介做了穿越。

目前最靠譜的星際穿越方式應該是超高速恆星。目前銀河系中有移動速度比銀河系的逃逸速度更快的恆星。這些恆星的旅行速度可達約3000公裡/秒。而且去年,有科學家已經論證過這些恆星接近光速的可能。人類則可以等待這些行星進入地球周圍(當然這個周圍也不近)軌道,然後舉家移民到這顆恆星,繁衍生息直到有一天到達目標行星。而且以上方案最棒的地方是根據時間膨脹理論接近光速後,旅行者的時間會變慢(雖然從地球人的角度看沒有變化)。

最後就是超越光速飛行的理論。當然這些理論基本是純科幻理論。有人期望能夠製造出比光速還快的飛行器。當然,飛船本身不可能比光速快,但周圍的空間可以。目前,還沒有已知的方法來創建這種空間扭曲。不過理論上有這種可以自然形成的空間扭曲也就是前面說的蟲洞。不過無論是蟲洞還是黑洞都只存在於數學公式中,目前從沒觀測到。所以,星際旅行到底靠不靠譜,很不幸這不是我們這代人能夠實踐的事情,也許我們的孫子或者重孫可以親身體驗一下。我們只能好好教育下一代的宇宙探險意識,再附上一句「家祭無忘告乃翁」。

找外星人然並卵?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各國都在積極尋找地外生命。去年歐洲天文臺斥資13億美元修建了E-ELT天文望遠鏡,這個天文望遠鏡的最大作用就是尋找外星生命。今年美國眾議院也打算給NASA撥款2.26億美元用來探索太陽系內外的外星生命。其中1.4億美元用來探測木星衛星是否有水資源。木衛二上擁有大量巖石和冰塊,星球表面之下可能還有液態海洋的存在。在如此撥款的支持下,NASA的外星探測器不會局限於冥王星的探測模式,可能會建造太空飛行器嘗試著陸,甚至深入星球內部。

如果,地外生命真的被發現,無疑會讓人類再次產生太空探索的巨大熱情。從精神層面來說,這意味著我們不在是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人類對於自我的認識將會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從現實層面來講也並不是全然沒有意義,對於太空的探索會極大的促進多種學科的科技進步。

拿美國登月計劃做個例子。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對很多科技領域,尤其對航天動力和通訊科技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火箭技術、物理學和天文學都產生了長足的進步。太空競賽也改變了美國科技教育的方式。由於美國最初在太空競賽處於劣勢,迫使美國人開始關心美國的數學和物理教育。1958年通過的美國國家防衛教育法案增加了教育方面的財政投入。同時超過1200所美國高中保留了天文觀測設備。太空科技帶來的影響深入美國人的生活,從廚房到戶外,都能看到登月計劃的副產品。脫水蔬菜、即食食品、食物保鮮、無菌處理、快乾衣物甚至防霧滑雪鏡都來自登月計劃的科技創新。

最後,就是希望中國的地外生命探索計劃靠點譜。去年張召忠將軍說中國最好別招惹外星人,小編差點沒吐血。張將軍說,「外星人跟我們打起來,那不是一個數量級的。」(不過想想霧霾防美國偵測的事也就算了。)地外生命探索不是閒扯。老美的空間飛行器正在玩命的飛向各大行星時,我國的地外生命探索計劃是否也應脫離嘴炮階段呢?

(本文主觀性陳述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不代表網易科技觀點)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美國宇航局(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14日歷史性地飛掠冰冷、陰暗的冥王星,在比以往更近的距離為人類觀測太陽系最後一個未知世界。美國宇航局發射的「新視野」號探測器即將傳回的一張冥王星清晰照片上竟有一塊心形的圖案,「新視野」號當時正在最後一次歷史性飛掠冥王星。
  • NASA「新視野」號飛掠迄今最遠天體
    圖/視覺中國  據NASA官網,當地時間1月1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新視野」號探測器將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2014MU69,這將是太空飛行器探索史上的最遠天體。科學家對這個暱稱為「天涯海角」的小行星知之甚少,屆時「新視野」號將近距離飛掠此天體,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為什麼選擇「天涯海角」?
  •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首迎地球來客 「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 2015-07-15 00:48:09「新視野號」(New Horizon)傳回一批迄今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不僅發現一個綽號名為「鯨魚」(The Whale)的陰影區,更揭露冥王星表面出現一個心型。
  • 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 拍下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
    北京時間昨晚,新視野號(New Horizons)探測器飛掠冥王星,也使人類第一次看到了冥王星的清晰照片。  曾經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為什麼依然引起人們的關注?揭開冥王星的神秘面紗意味著什麼?  位於美國馬裡蘭州的新視野號開發人員與飛行控制中心裡,興奮的科學家們舉著美國國旗歡呼雀躍著。
  • 新視野號創造歷史 飛掠「天涯海角」 實現最遠天體探索
    」探測器飛掠柯伊伯帶的小行星「天涯海角」(Ultima Thule),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最遠天體探索。就在全球慶祝2019年新年之際,NASA的新視野號創造了歷史,它飛掠了距離地球41億英裡(約合66億公裡)的柯伊伯帶神秘天體「天涯海角」。柯伊伯帶是太陽系形成時的冰凍遺蹟。這是人類探索太陽系歷史上最遠的一次飛掠,也是新視野號第二次執行柯伊伯帶飛掠任務。2015年7月,新視野號已經飛掠了冥王星。
  • 新視野號2019年的飛掠飛行計劃
    NASA新視野號(New Horizons)任務已經為其2019年新年將要進行的飛掠的柯伊伯帶(Kuiper Belt)天體2014 MU69設定飛掠距離
  • 冥王星上或存在地下深海,難道生命在太陽系邊緣很常見?
    冥王星被很多人所熟悉,1930年小男孩克萊德·湯博發現了冥王星,後來將其視為第九大行星。但是隨著人類的觀測技術提升,也發現了很多類似於冥王星的天體,多方考慮冥王星已經不在適合大行星的定義,在2006年被降級成為矮行星,同時冥王星也是最先被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
  • 為什麼哈勃能看到100億光年外的星系,但卻看不清冥王星?
    於1990年飛上太空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已經繞著地球飛了將近30年。由於遠離地球大氣的幹擾,哈勃捕捉到了一系列令人嘆為觀止的宇宙景象,讓我們窺探到了深邃的宇宙。哈勃觀測到了宇宙「邊緣」的星系,那些遙遠星系發出的光到達地球時已經非常微弱,亮度只有人眼所能看到的100億分之一。
  • NASA新視野號飛掠「終極遠境」,65億公裡外的新年祝福!
    「新視野號」於北京時間1日下午飛掠古柏帶的小行星「終極遠境」(又稱天涯海角),因為距離遠達65億公裡,首批照片預計最快要晚上10點才能傳到地球。
  • 美國「新視野」號探測器首次成功造訪冥王星外小天體
    這次飛掠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斯特恩接受騰訊科技專訪 「新視野」號首席科學家阿蘭·斯特恩在2016年11月接受騰訊科技專訪時表示,直到2014年,人類都還沒有確認「新視野」號在冥王星之後下一個將要飛掠的目標。
  • 見證歷史:這是新視野號的一小步,是人類和冥王星戀情的一大步!
    圖片來源:NASA-JHUAPL-SwRI自2005年發現以來,冥王星的小衛星、冥衛三許德拉(Hydra)一直是一個形狀未知、大小未知、反照率也未知的模糊光點。新視野號歷史性飛掠冥王星-冥衛一卡戎系統時拍攝、並於昨天傍晚傳回地球的這張圖片,明確分辨出了冥王星這顆已知最外側小衛星的上述信息。
  • 69億公裡外飛船發回數據,看到不同的景象,正朝著星際空間飛去
    我們人類發射了很多探測器,有一些探測器在我們地球附近運行,有一些探測器則會飛到太陽系其它大星球附近探索,甚至會登陸到某些外星球表面進行探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探測器正在朝著太陽系外飛去。如大家所熟知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旅行者2號探測器,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探測器正在朝著太陽系外飛去,其中一個是先驅者10號、一個是先驅者11號,由於這2個探測器目前已經完成使命,早就失去聯繫,所以現在很少關於它們的消息。目前,新視野號探測器也正在朝著星際空間飛去。
  • NASA公布最新冥王星圖 「冥王之心」被命名湯博
    14日晚19:45飛掠冥王星,距冥王星最近距離為1.25萬公裡,相當於地月距離的三十分之一。冥王星局部圖片比之前的圖片清晰十倍在新的高清照片上,科學家們發現了冥王星上的冰山,山的高度大概不到4000米,可能是由水冰構成。據NASA介紹,該冰山年齡不超過1億年,與45.6億年「高齡」的太陽系相比,屬於「年輕人」。冥王星上的「心形區域」被命名為「湯博」,以紀念冥王星的發現者,而新視野號探測器已經攜帶湯博的骨灰從冥王星掠過。
  • 新視野來到72億公裡外,現剩11千克燃料,計劃飛掠第三個天體
    如果以美國宇航局對太陽系邊界確定標準,太陽系中小天體最多的地方有兩個,一個是小行星帶,另一個是柯伊伯帶,而如今的新視野號正飛行在柯伊伯帶小天體中,遠到用天文望遠鏡都發現不了蹤影自從新視野號在2019年1月1日以極近距離飛掠
  • NASA冥王星拍到「蝸牛」,科學家爭議不斷,它是外星生命嗎?
    之後經過9年多的飛行,新視野號在2015年7月14日飛掠了冥王星,這次新視野號的成功飛躍冥王星也標誌著人類首次飛掠冥王星的探測任務成功。答案肯定是沒有,正如冥王星的名字那樣,這顆星球基本上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因為它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首先冥王星的軌道偏心率非常高,距離太陽44~73億公裡,非常遙遠,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十分微弱,所以冥王星表面平均溫度僅為-229 ℃,最高也只有-218℃。
  • 兩顆彗星飛掠地球,就在今晚和明天!
    這顆彗星將在今晚近距離飛掠地球,而在一天之後,還會有另一顆彗星以更近的距離飛掠地球。這兩顆彗星軌道相似,很可能源於同一天體。圖片來源:APOD,Justin Tilbrook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South Australia) 兩顆彗星分別將在今天和明天掠過地球,當然距離地球足夠安全,不會構成任何威脅。
  • 計劃有變,新視野號暫時不飛掠73.6億公裡外小天體,等待升級
    有人說人類存在的終極意義是探索宇宙,不知道你對此怎麼看,反正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因為神奇外太空時常讓我們不由得產生無限幻想,腦海時常蹦出這些終極疑問:「我們究竟在什麼位置?」,「外星文明距離我們有多遠?」,「宇宙究竟有多大?」。
  • BepiColombo探測器下個月飛掠金星
    BepiColombo探測器下個月飛掠金星(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BGR報導,一個太空探測器即將飛過金星,它或許可以幫助尋找該星球大氣層中微弱的生命跡象。BepiColombo探測器定於下個月飛掠金星,但它將與金星相距甚遠,可能會將探測到生物特徵的機會降至最低。該探測器的第二次近距離飛掠將發生在2021年,將提供更好的機會來檢測可能的生命跡象。
  • 冥王星有多少未解之謎?
    7月14日,「新視野」號探測器將在12500公裡的高度近距離飛掠這顆矮行星,試圖解答關於它的種種疑問。  地表差異源自不同物質分布?  在關於冥王星的諸多謎題中,首當其衝是這顆處於太陽系邊緣地帶的矮行星上面到底有什麼呢?  冥王星的體積很小,加之距離遙遠,即使在哈勃望遠鏡的鏡頭中,它也只是一個模糊的斑點。
  • 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掠過冥王星 傳回史上最清晰冥王星照片
    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經過9年多的漫長飛行,終於在昨天晚上掠過冥王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隨後通過社交網絡發表了迄今為止人類所拍攝到最清晰的冥王星照片。據悉,他們宣布已經從中發現冥王星的實際尺寸比此前的測算稍大。 美國東部時間14日上午7:49(北京時間19:49),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探測號飛掠冥王星,NASA隨後發表了一張冥王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