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02665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較,農業生態系統在環境方面的特點是()
A.經人工改造B.使用畜力
C.使用灌溉D.使用機械
2.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一定是指()
A.自養生物B.異養生物
C.好氧生物D.異氧生物
3.由植物到草食動物,再到肉食動物的食物鏈屬於()
A.捕食食物鏈B.腐食食物鏈
C.混合食物鏈D.寄生食物鏈
4.在我國的全國綜合農業區劃中,滇南農業亞區屬於的大區是()
A.長江中下遊區B.西南區
C.華南區D.青藏區
5.在農區發展畜牧業,畜牧業的規模決定於()
A.勞動力B.土壤
C.氣候D.種植業規模
6.在下列作物間套種植時,明顯起到作物之間對營養元素利用上互補的是()
A.玉米和高梁B.玉米和大豆
C.玉米和甘薯D.玉米和馬玲薯
7.溫度、水分、土壤等條件都處於最適狀態下的初級生產力為()
A.光合生產力B.光溫生產力
C.氣候生產力D.土地生產力
8.下列有關生態系統信息流的敘述正確的是()
A.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網中不斷被轉換和傳遞中形成的
B.信息流主要存在於自然生態系統中
C.信息流是農業生態系統中較次要的基本功能
D.信息傳遞主要在生物之間進行
9.氮的主要儲存庫是()
A.大氣庫B.土壤庫
C.水體庫D.植物庫
10.群落中物種的個體數量不一定最多,但決定著該群落的內部結構和特殊環境,是主要層次的優勢種,這個物種稱為()
A.優勢種B.常見種
C.優勢層片D.建群種
11.下列關於生物群落的說法正確的是()
A.生物群落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
B.生物群落既是一個結構單位,又是一個功能單位
C.生物群落對環境不產生大的影響
D.生物群落只是一個結構單位
12.表述種群增長的邏輯斯諦模型中,參數K()
A.指種群的增長率,用總和生育率表示
B.指種群的增長率,用生物體的個數表示
C.指種群增長的極限,用該種生物的個體數表示
D.指種群增長的極限,用「面積×光能」表示
13.風播型種子在侵入條件比較一致的新環境時,最容易出現的種群分布格局是()
A.均勻型B.隨機型
C.成群型D.復群型
14.「植物的生長取決於數量最不足的營養物質」,說的是()
A.耐性定律B.最小因子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D.邊際平衡原理
15.在農業生產上最理想,能協調土壤中水、肥、氣、熱矛盾的土壤結構是()
A.核狀結構B.團粒結構
C.片狀結構D.柱狀結構
16.形成酸霧、酸雨的主要汙染物是()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
C.氟化物D.二氧化氮
17.提高土壤自淨能力,減少土壤汙染的有效措施是()
A.提高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B.控制氮肥的施用,增施磷、鉀肥
C.增施有機肥D.撩荒休閒
18.在現代石油農業的發展中,單位農產品的能量消耗()
A.越來越低B.基本不變
C.越來越高D.在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小
19.利用輪作倒茬、秸杆糞便維持地力的農業為()
A.有機農業B.原始農業
C.立體農業D.雨養農業
20.20世紀中葉,發展中國家農業產量和產值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採用了()
A.良種、化肥和灌溉B.機械化
C.農藥、化肥D.節水灌溉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以下各條食物鏈中,含有腐食食物鏈的是()
A.禾苗→田鼠→黃鼠狼
B.稻草→牛→牛糞→蠅蛆→雞
C.木材→木屑→蘑菇
D.糧食→豬→豬蛔蟲
E.馬→馬蛔蟲→原生動物
22.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用於害蟲防治上的主要方式是()
A.用於預測預報
B.利用性外引誘劑「迷向法」幹擾害蟲交尾
C.性引誘劑與化學絕育劑結合使用
D.性引誘劑與病毒結合使用
E.性引誘劑與粘蟲膠結合使用
23.小群落的形成原因有()
A.生態因子分布的不均勻性B.群落內部環境的不一致性
C.植物種類本身的生態生物學特點D.植物種類的多少
E.植物生活力的高低
24.以下資源中屬於不可更新的資源的是()
A.鐵礦B.漁業資源
C.石油D.煤
E.天然氣
25.我國水資源在地域分布上極不均勻,在下列區域中水資源最豐富的二個區域是()
A.黃河流域B.淮河流域
C.海河流域D.長江流域
E.珠江流域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農業生態學
27.農業生態系統
28.食物鏈加環
29.地質大循環
30.生態型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7分,共35分)
31.以某一農牧生態系統為例,簡述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功能類群及各類群在物質循環中起的作用。
32.簡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結構內各業之間存在的基本關係。
33.簡述捕食作用的意義。
34.如何計算分散度並用它來判斷種群的分布格局?
35.簡述保持農田養分循環平衡的途徑。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36.試述發展次級生產的重要作用和提高次級生產能力的途徑。
37.根據植物對光照強度的適應性,可將植物劃分成哪三種不同的生態類型?各舉一例,並說明它們的特點和在生活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