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核心
2003年,一部名為《大染坊》的電視連續劇曾經風靡全國,主人公陳壽亭胸懷大志,從一個討飯少年成長為青島印染界數一數二的大人物。時值日本侵略島城,日本人軟硬兼施,希望與陳壽亭的印染廠合作,以達到壟斷青島印染行業,實施經濟掠奪的目的。然而陳壽亭堅決不肯與日本人合作,寧肯放火燒掉自己一手創建的工廠。紡織、印染是青島工業文明史的一個符號,《大染坊》正是根據中國民族企業家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其中名噪一時的中國染料廠老闆陳介夫身上就曾發生過許多與陳壽亭經歷極為相似的故事。
建染料廠抵制日商盤剝
「我的爺爺陳家軒是清末秀才,在家鄉黃縣教過私塾,辦過義學,家教嚴格,遵循忠孝。父親陳介夫生於1897年,從小在家讀私塾,13歲時跟教書的爺爺到了大連,隨之入學堂……」在位於青島文化街的一處畫室裡,陳宏太回憶著父親對他講過的那些創業經歷,其中開辦印染廠,與日本人競爭的那段故事成為了家族的一個驕傲,也夾雜著些許無奈。
17歲時,陳介夫經老鄉介紹來到青島,進了商號,學做生意。由於他聰明睿智,加之勤奮好學,很快就吃上了份子,成了「小掌柜」,兼做營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的化學染料工廠大部分轉產軍火,染料產量日漸減少。又因戰爭影響,海運受阻,致使中國市場上的染料短缺,價格漲至驚人地步。」經過多年研究,陳宏太對當時的歷史背景也了解了很多。那時,日本的染料公司乘機而入,取代德國,獨霸中國染料市場,開始肆意盤剝。例如,煮青染料由日本運到青島,每箱(50公斤)成本20元,售價則為40多元,各代理店銷往農村賣價高達120多元,日商見利眼紅,便大量傾銷,高價出售,牟取暴利。
1919年,陳介夫與他人合作,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民族染料工廠——維新化學工藝社,並於1921年任生產營銷經理。染料工廠在老青島的臺西鎮租了數間民房,「廠內大約安了10口大鍋,由人工負責攪拌,日產煮青4箱,每箱50公斤。」陳宏太說,他曾聽父親講,因為資金有限,當時廠子裡的設備極為簡陋。
直到1922年,陳介夫自立門戶,籌集資金3萬元,引進了當時較為先進的生產設備,高薪聘請日本技師前原,選址青島四方湖島,成立了以中國為名的工廠,即中國染料廠。
原料自給自足產品暢銷
建廠初期,用於建設廠房、安裝鍋爐、購置設備等方面的資金就達到了2.8萬元,陳介夫不得不向銀行貸款作為流動資金。他既擅管理,又懂技術,吃住在廠,銳意經營,和全廠職工一起努力鑽研業務,改進技術,使產品質量逐步提高,成本卻一再下降,增強了競爭力,很快就打開了銷路,產品不僅在膠濟鐵路沿線暢銷不衰,還遠銷到河南、江蘇、河北,繼而又順隴海線運至西安、陝西等地。
陳介夫為了創立品牌,減少原料進口,開動腦筋,經多方考察,發現青島附近的城陽鹽場出產的土芒硝可以用來製造硫化鹼,於是在膠縣、城陽,遠至濱州一帶收購土芒硝,自製硫化鹼,不再從日本進口,產品成本顯著下降。此外,製造硫化鹼的廢液中含有可再利用的硝酸,以往都任其隨廢水流掉,汙染嚴重而且浪費資源,陳介夫親自與技術人員反覆實驗,開創了從廢液中回收硝酸的技術。
在不懈的努力下,陳介夫帶領廠子裡的職工當年就掙回了基本投資,股東每年所分紅利在當時的青島算是比較高的。
學藝成功打破日本壟斷
為打破日本人的壟斷,與其比肩競爭,陳介夫認為中國染料廠在解決了資金、設備、原料等問題的基礎上,在技術方面應有更為重大的突破。由於要壟斷市場,日本人在技術方面極為保密。「當時我父親給自己定的薪酬不過每個月25元,日本技師可拿到400元的薪酬。」陳宏太說,為了多向日本技師學習技術,叔叔時常出面請對方喝酒,才獲取了隻字片語的信息,父親則與技術員不分晝夜研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在丟棄的試驗液中偶然發現了所需的樣品結晶。
日本人的技術壟斷就這樣被一個一個地打破了。當然,對手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與陳介夫打起了商標官司。日本人打誑語說「中國染料廠的商標設計與其相同」。陳介夫直言駁斥:「相同的都叫染料,不同的是牌子,中國染料廠的品牌有口皆碑,銷路這麼好,為什麼要在商標設計上曲意效仿?真是無稽之談!」陳宏太記得父親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在日本沒打進青島前,染料廠與日本人的官司糾紛就一直沒斷,而且雙方之間的博弈始終沒有中斷。在營銷方面,日本人曾一度不顧血本,低價銷售,為的是賠錢賺吆喝,但事實證明,中國人用誠信建立起來的市場,靠「吆喝」是奪不走的。
印染廠成為日本人的眼中釘
1928年,日軍製造了「濟南慘案」。陳介夫出於民族大義,憤然辭去日本人辦的《大青島報》特約記者職務,聯合愛國職工在上海《新聞報》上聲討日軍罪行,同時辭掉日本技師,成立了興華印刷局,出版愛國刊物,與日本人抗衡。
1931年,中國染料廠又增加了品紫、孔雀藍兩個新品種,極為暢銷,風靡一時。那段時間工廠生意紅火,蒸蒸日上。與此同時,維新化學工藝社因墨守成規,銷路萎縮,營業不振,後由日本人兒島熊吉與日本帝國染料公司合夥接管,繼續營業,日產煮青140箱,但仍無起色,已無法與中國染料廠相抗衡。此時陳介夫和他經營的中國染料廠已引起了日本人的高度注意,並漸漸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七七事變」前夕,陳介夫主張把廠址遷到內地,遭大股東們反對,因而遷廠未果。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圖謀首先攻陷青島,將其變為生產儲備侵華戰略物資的重鎮。陳介夫清楚地認識到國家危難,廠也保不住了,他常常整夜整夜難以入睡。陳宏太說,當年秋天,父親返回老家黃縣,與爺爺、大伯、叔叔們商量後做出決定:一、堅決不能為日本人做事。二、決不能讓日本人毀掉這個家,一定要把根留下。於是,家族成員鄭重囑託時任大學教授的陳梓北(陳介夫的四弟),帶家中每一支的一個長子共四人,於1937年深秋從家鄉黃縣和青島分兩路出發,隨逃難人群到濟南,經洛陽南下至四川。陳梓北帶著這幫孩子流離他鄉,靠教書生存。
堅決不與日本人合作開廠
1938年,日軍佔領青島,興華印刷局已停業。日本人找到了精通日語,又擁有工廠的陳介夫,提出要和他合作。「說客中就有中國染料廠過去的技師前原和競爭對手兒島熊吉。」陳宏太說,當時父親果斷地答覆:「要合作可以,但要我說了算,說了不算我是不能幹的。」看到陳介夫態度強硬,日本人又說,只要陳介夫合作,可以給他安排個諸如局長、縣長這樣的職務。陳介夫仍然不肯答應,找出了各種推脫的理由。
多次交涉無果後,日本人露出了真面目。 「有一天,十四五名憲兵突然闖進廠子,先是查封了生產原料,說是戰略物資,後來又不讓在市場上銷售中國染料廠出產的產品,並放言若要銷售必須換由三洋商行代銷。」中國染料廠最終還是被日本人一步步強行奪走。陳介夫意識到,此時已無法在青島繼續經營,於是帶領廠裡的幾名技術骨幹南下到上海,開了一家前店後廠的「鳴康藥廠」,出產清涼油、磺胺藥等維持生計。
「父親晚年回想起當年的情形時說,『難啊,難啊!要是留下來合作就是漢奸,要不合作只有出走,我老陳家決不能出個漢奸。』」陳宏太說,青島淪陷後,日寇曾多次找到陳介夫的家人搗亂滋事。為了把陳介夫引回青島,日本人還找到了陳介夫的父親,陳老先生甚至還差點被不明身份的人綁架。但陳介夫始終堅持沒有回青島。
日本投降老廠終於回歸
淪陷後的上海物資短缺,百姓飽受壓迫和殘害。陳介夫曾回憶說,有一次漢奸的攤上發售敵偽刊物,藥房的一個小夥計不知說了什麼話,漢奸立馬叫來一小隊日本憲兵,上來就打了夥計一個耳光,並揚言要把人帶走。「如果到了憲兵隊輕則挨揍,重則沒命。眼看事情鬧大,父親馬上出面用日語解釋,總算把事壓下,他自己也早出了一身冷汗。」陳宏太聽父親講,當時日本人會隨時隨地無端打罵中國人。他懂日語,聽到後無比氣憤,但常常敢怒不敢言。
陳宏太記得,父親陳介夫回憶起當年的遭遇時常常重複這樣的幾句話:「國破了,家也破了,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大到民族小到家族,如果沒有大的,小的也就沒了。」陳介夫曾經暗自下定決心,大不了不活了,決不能和日本人為伍。他一直深信日本鬼子的日子長不了。
果然,1945年日本人投降了。在日本人撤離前夕,前原等人把大量的原料倒入膠州灣,海水汙染成一片黑色,持續數月也沒有散去,陳介夫心疼了好長一段時間。同年,當局將中國染料廠返還給了陳介夫,他親手創辦的廠子又回來了。
連結
日寇強買霸佔青島民族企業
為了侵華和掠奪的需要,日本壟斷資產階級採取卑鄙狠毒的手段,排斥、打擊和摧殘青島的中國民族工商業。他們或蠻橫霸佔、「軍管」據為己有,或以「合作」為名蠶食侵吞,或低價收買中國民族工商企業。
1938年青島淪陷後,日本侵略者首先以196萬元的低價收買了唯一的一家民族紡織廠——華新紗廠,接著又以14萬元將利生鐵工廠買去;將中國海軍工廠、港灣局工場、中國瓦斯工廠、四方機廠、華資冀魯針廠等佔領軍管;在麵粉業方面,將中興麵粉廠買去;在榨油業,將義利油廠強買;在菸草業,將山東草煙公司買去。1939年3月,日本將華資中國染料廠、陽本印染工廠強買;將益豐火柴廠軍管;將茂昌蛋粉公司軍管,後又改為「中日合辦」。此外,橡膠等行業工廠也先後被日本強買。當時,未被日本侵略者「軍管」、強買或「合辦」的民族資本工廠僅有雙蚨麵粉公司、華北酒精廠、振業火柴廠等寥寥幾家。
日本侵略者還採取增設或擴建新公司和同類工廠的辦法,大力興建了許多新的公司和工廠,在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鹽業以及工商貿易中,日資企業在青島經濟中都居於壟斷地位,從而完全操縱了青島的經濟命脈。1943年以後,隨著抗日戰爭節節勝利,日本受到越來越沉重的打擊,軍事上、經濟上面臨重重困難,危機四伏,於是加緊了對青島人民的統治和對民族工商業的管制,迫使民族企業紛紛減產倒閉。在當時,青島約1100個工廠企業中,完全停產的有200多個,產量大減的近500個。
收集抗戰資料
小火花見證日本人掠奪
講述人:趙汝永
74歲的趙汝永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全國火花收藏家協會顧問,在南京舉辦的一次全國花火交換節上,他偶然發現了一枚「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制」的火花,因為上面標有「青島」的字樣,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枚火花上有許多日文,我研究青島火花歷史時,缺乏很多日偽統治時期的火花樣本,為此曾做過一些研究,這枚火花尤為珍貴。」趙汝永說,和一些火花愛好者研究後,他認為,這枚火花應該是日寇佔領青島期間盜用「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名義生產的。「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原為1936年2月成立的,以「火柴大王」劉鴻生為理事長,以打擊走私、加強稅收、便於管理為目的的全國性火柴行業民間組織,該組織在日寇發動侵華戰爭不久後的1937年10月,受戰爭影響自行解體,因此不可能在日佔青島後繼續生產。
結合對這枚火花的研究,趙汝永發現了很多日本侵華期間,進行經濟掠奪的證據。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和在各條戰線上的連連失利,日寇軍需品日漸供不應求,為了戰爭需求,他們對火柴生產必需的原材料氯酸鉀、硫化磷等進行了嚴格管控。火柴引梗用的石臘,平時都由日本進口,因日寇忙於軍備運輸,也斷絕了供應,只得用棉子油代替,很快連此類植物油也難以保證,無奈只得以硫磺代替,被稱之為「硫磺火柴」。這種火柴發火後很長時間才能引燃火柴杆,在燃燒過程中會發出一種極為難聞的怪味,故百姓稱其為「陰火」。
「目前我收藏的這枚火花為單黑色印製,正標、背標分別以中、日兩種文字標註使用說明和產地『青島』。」趙汝永說,在中國火柴商標中同時出現中日兩種文字是從未有過的現象,日本人強行盜用己解體的「中華全國火柴產銷聯營社」名義自欺欺人,濃厚的殖民色彩暴露無遺,這也是日本人侵華和殖民掠奪的有力佐證。
【特別提示】
請市民參與抗戰史料徵集
為迎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青島早報與青島市政協文史委、青島市檔案局、青島新聞網聯合推出「青島記憶——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報導」,同時向市民徵集有關抗日戰爭故事,尤其是與青島當地的抗戰有關的史料,包括青島地區走出來的知名抗日英雄的事跡、照片、遺物、手稿等;反映日軍在青島地區進行殖民統治、經濟掠奪、暴行罪行的有關文字、實物、圖片等;反映抗戰勝利後日軍投降、慶祝活動等相關歷史。如果你有相關故事,可聯繫青島早報政教部或青島新聞網,也可以直接投稿(聯繫電話:82933215;電子郵箱:qdzbzjb@126.com;官方微博:新浪微博@青島早報;青島新聞網徵集郵箱:qdxww@qingdaonews.com)。(記者 於順 實習生 隋傑雨 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青島市檔案館提供,記者王建亮翻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