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用血緊張地貧患者父親向媒體求助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最近,海南白沙的一位父親為女兒發出的真摯求助,引發當地媒體關注,因為患有地中海貧血病,他的孩子每個月必須進行輸血治療,但今年以來,海南省的醫療用血持續緊缺,讓這位爸爸心急如焚。
海南白沙的蘭先生向媒體發出求助,15歲的女兒患地中海重型貧血已有12年,每個月都要輸600毫升血治病,但最近用血緊張,醫院要求親人互助獻血,女兒才能輸同等量的血。
春節前,靠一位好心人獻血,女兒才輸上了200毫升的血。但下次輸血該怎麼辦?看著女兒的身體越來越差,蘭先生非常擔心。
海口:多家醫院等血治病要想用血先靠「互助」
記者來到收治地貧患兒較多的海口市人民醫院,醫生說,地中海貧血須靠定期輸血治療,長期輸不上血會有生命危險。但最近半年多時間,海南全省醫療用血供應持續緊張,醫院要優先保障急救用血,對孩子來說,更多的是靠互助獻血的辦法。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記者詢問了一個血液病房裡的4位患者,他們都需要等親友互助獻血後才能輸血。科室負責人說,目前病房等待用血的病患超過50%,普通病人用血申請需要等至少兩三天,血庫存量低的時候只能看運氣。
患者臨時輸血有「標準」
據患者透露,目前海口市一些醫院對不能互助獻血的患者有個不成文的標準,就是每百毫升裡的血紅蛋白低於6克,差不多為正常人的一半時,才會臨時供血。
患者:像以我來說,我一掉到7克多,我的胸就很悶了,(標準是)6克以下,我7克多,他就不給我(輸血)。
海南:醫療用血持續「告急」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目前海南全省醫療用血持續緊缺,多個血型庫存告急,而數據顯示,海南依靠互助獻血解決患者用血需求的比例已達30%,遠遠高於國家提倡的5%的標準。
記者先後走訪海口市多家醫院,發現醫療用血緊缺狀況普遍存在,有不少患者因此不得不推遲手術。
在海南省人民醫院的血庫裡,記者看到,各血型的血液庫存寥寥無幾,其中當天存量最少的AB型血液只有2袋,這也讓醫生每天提心弔膽。
海南省人民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檢驗師蔡興權:有時候晚上急診,綠色通道的病人大出血,一下子就用完了,第二天手術,都沒血給病人。
蔡醫生所說的綠色通道指的是,為一些不輸血就會危及生命的急救病人優先使用血液的原則。今年以來,由於醫療用血短缺嚴重,即使患者找到親友進行互助獻血,也可能會被打「欠條」,原因是配額優先供給了急救病人。
海口:急救優先用血「欠條」頻現
在這份海南省血液中心1月份的統計中,幾乎每天都標註著拖欠海南省人民醫院醫療用血,還有一張上寫著「實在沒血了,先欠著吧」,無奈之情躍然紙上。據血液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由於經常會有急救患者「借用」互助獻血配額,再加上互助獻的血需檢測兩天,導致醫療用血的「欠條」頻現。
記者多次來到海南省血液中心查看實時庫存數據,2月10日,B型和AB庫存低於警戒線;2月28號,B型、O型、AB型低於警戒線。如果沒有同血型的人來獻血,就意味著現有的庫存只夠海南全省用兩天。
海口:急救缺血醫護人員常挺身
看著許多患者天天期盼血液,醫生們也是既著急又無奈。而一旦遇到緊急情況,許多醫護人員都會挺身而出。
海南省人民醫院血液內科主任姚紅霞:我們的醫生也去獻血,剛才那個醫生,那天血小板缺了,她就去獻,我們也是儘量去(幫患者)。
海口:用血需求增加遭遇獻血「淡季」
剛剛我們看到,今年以來,海南部分地區醫療用血持續緊缺,庫存告急,無論醫生還是患者心裡都很焦急,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又如何才能得到緩解呢?
海口市人民公園周邊地區是當地最繁華的商業區域,每天在這裡經過的人川流不息,平時到這個獻血點獻血的人數也是最多的,但工作人員說,今年一、二月份,獻血者比平常少近一半,主要因為臨近春節假期,許多人都放假回家了。
據海南省血液中心介紹,每年一、二月份通常都是獻血淡季,而今年同期用血需求明顯上升,一減一增,導致供血緊缺。另外,獻血人群單一、農村人口獻血率低也是重要原因。目前,海南的獻血人群主要是公職人員、軍人和學生,加起來不到50萬人,只佔全省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而500多萬農村人口因為缺乏固定獻血點、宣傳跟不上,獻血率非常低。
提升獻血率還靠多措並舉
在採訪中,記者也發現,許多人還不了解目前海南省醫療用血嚴重緊缺的狀況,獻血意識不足。還有市民對獻血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顧慮。
海南海口市民翁先生:有的獻血了就感染什麼愛滋病那些有的獻血用的那個針不乾淨也是有點不放心。
對此,海南省血液中心負責人也表示,提高獻血率靠多措並舉,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大家的獻血意識,同時還要捨得投入,增加城鄉獻血點,提升相關服務及便利性。
評論:為何海南年年「血荒」,卻年年無解?
近日有媒體報導,常年患地中海貧血症的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15歲女孩蘭丹,因為醫院血液供應緊張,沒有辦法輸血,只能一天比一天虛弱下去。血荒蔓延全省,在海南各個醫院,因為血液無法及時供應,手術擇期、家屬四處找人互助獻血的案例不斷上演。
事實上,海南出現季節性血荒不是第一次,又為何年年血荒,卻年年沒有辦法解決?我們的獻血機制是否有系統性的設計缺陷?
目前,我國推行的是「無償獻血、有償用血」制度。對於無償的事,大家的積極性並不高,由此,鼓勵機制就應該跟上。2012年,為了鼓勵獻血,海南省修改獻血條例,規定公民獻血後可休假兩天。這麼沒有現實可操作性的條例,肯定於事無補。目前,我國無償獻血獎勵辦法,除了頒發獎證獎章外,最實質的就是無償獻血者臨床用血時可以免交用血費用,其配偶和直系親屬用血時也能有一定的優惠。而很多身體狀況好的人,並未長遠考慮自己及親屬需要用血的狀況。
真要到自己及直系親屬需要用血時,又發現獻血簡單,「用血」卻沒有這麼簡單。首先,無償獻血,用血卻有償。其次,用血時的優惠標準不一。最後,用完血,要先付錢,然後又通過各種手續才能得到優惠補償。有些人會選擇不浪費這個時間和精力,放棄這個獻血獎勵。而這無疑會打擊下一次的獻血的積極性。
還有一種普遍的情緒,是對獻血全過程缺乏信任。具體來說,對於社會上充斥的獻血不安全的言論,沒有大量的宣傳給我們答疑解惑,詳細地告訴我們獻血的安全性;在獻血的過程中,出示血站從業人員的從業資質等。獻血是一個複雜的鏈條,如果說有償用血的原因是醫院在運輸和保存血液的過程中支付了一定的成本等原因,那為什麼不能更明確地公開用血的收費標準,費用產生過程等明細。
當獻血沒有回報,又有爭議和風險時,獻血車憑什麼覺得光憑愛心、道義等字眼,就可以吸引我們進去挨一針?全省血液供應的長期不足,與此同時,全省臨床用血量又年年上升。一邊是病人等著血治病救命,一邊是血庫實在沒血。這又催生了「互助獻血」制度,即需要用血的患者親友在血站獻血,憑獻血證為患者換取等量指定血型用血。這樣獻血更加直接,卻無法穩定地解決用血緊缺問題,還轉移了用血矛盾,有可能引發醫患矛盾。
血荒年年如此嚴重,急需用血的人心急如焚又求助無門。面對這樣的狀況,獻血制度的不合理,決不能繼續被忽視,也不能靠「強烈呼籲」或一兩次獻血送小禮物來彌補。結構性改革,決不能再等。除了出臺實質性的鼓勵措施,還應簡化用血優惠手續,同時做好無償獻血的宣傳工作,消除大家的疑慮。讓大家強烈意識到,自己本身就是獻血的受益者。用有保障的制度來調動獻血者的熱情,血荒才有望得到解決。
這次農民工、學生群體一放假,就讓海南血荒雪上加霜的事實,讓公眾更痛切地認識到獻血機制的不完善:這是病,得治。
責任編輯:冉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