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北大荒(600598.SH)、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中糧集團在內的多家糧油巨頭都在近期不約而同地上馬米糠油加工項目,試圖通過「變廢為寶」,以緩解目前國內糧油生產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王瑞元表示,水稻胚芽、玉米胚芽、小麥胚芽一直以來在國內都是被當成廢棄物或作飼料,如果拿來榨油,將緩解食用油大量依靠進口大豆的狀態。根據理論估算,全國水稻和玉米胚芽如果全部利用,產油量將達到600萬噸,約相當於3000萬噸大豆,益海嘉裡等糧油巨頭正加緊進行穀物胚芽資源的產業化嘗試。
據了解,目前北大荒米糠油設計年產量為1.2萬噸,中儲糧年生產能力0.45萬噸。據王瑞元介紹,國內目前米糠油的生產能力在10萬噸左右。
在玉米胚芽方面,2009年12月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玉米油(01006.HK)的資料顯示,2008年中國玉米產量接近1.6億噸,產生的胚芽理論上可以生產約400萬噸玉米油,而實際上目前的使用率還不到10%。
但國內糧食加工企業高度分散,不成規模,導致成本高企,是制約穀物胚芽資源產業化的主要困難。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生產國和消費國,2009年中國稻穀產量為1.93億噸,約佔世界產量的1/3,每年因直接使用稻穀及其製品而耗用稻米約1.4億噸,稻穀加工出糠率平均為7%,按照理論計算,中國年產米糠超過1000萬噸(1.4億噸×7%),王瑞元表示,米糠的出油率為15%左右,因此理論上每年可生產近200萬噸的稻米油,折合成大豆的話,是1000萬噸左右大豆的產油量。
如果將國內的水稻胚芽和玉米胚芽全部加以利用,生產的食用油總量將達到6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噸大豆的產油量,而2009年中國大豆的產量在1600萬噸左右,進口了4000萬噸以上的外國大豆。
益海嘉裡集團副董事長穆彥魁表示,以全國1000萬噸的米糠為例,如果全部利用可以生產200萬噸的米糠油,這部分食用油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土地,但是可以減少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雖然產業化前景廣闊,但王瑞元坦承,要將理論數字變成現實產能還有很多困難,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生產米糠油,需要上馬米糠膨化裝置,一套這樣的裝置至少要20多萬元,大多數米廠承受不了這個成本。」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米糠油所需的米糠來自米廠,而國內75%以上的米廠是日處理稻穀能力小於100噸的小米廠,20多萬元的米糠膨化裝置對小米廠來說費用過高;而要將分布在各處的小米廠的米糠收集起來,並且保鮮,也是一個大難題。王瑞元建議,對於生產穀物胚芽油的企業應該給予補貼,比如每斤補貼1元,鼓勵企業利用這些以前被視為「邊角料」的食用油資源。
東北一家食用油企業的負責人則認為,發展穀物胚芽油成本較高,目前只適合做一些功能性的營養用油,要保障國內食用油安全,還是需要大力發展國產大豆產業。他同時表示,今年國產大豆種植面積在2009年減產後將進一步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