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學苑論衡:科學思想的偉力歷久不衰

2020-12-01 人民網

習近平同志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的今天,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馬克思熱」風靡國外學術界。馬克思主義為什麼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根本原因在於其實踐基礎上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集中體現在其徹底批判精神上。馬克思指出:「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事實上,不僅辯證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整個馬克思主義也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革命性表現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上。馬克思主義反對把舊事物、舊社會制度看成永恆不變的形上學觀點,反對一切為腐朽的社會制度做辯護的理論。它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考察資本主義制度,既肯定其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在一定時期內的進步性,又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揭露其不合理性,抨擊其罪惡和弊端,說明其歷史演變和發展趨勢,揭示其被更高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必須以革命精神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我們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加快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制度更具優越性。

革命性表現在對各種錯誤理論的批判上。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各種錯誤理論中形成與發展的。通過批判費爾巴哈等人的歷史唯心主義觀點,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初步形成系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通過批判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和社會主義觀點,馬克思寫作《哲學的貧困》,形成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通過批判各種空想和反動的社會主義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共產黨宣言》,形成科學社會主義的系統理論。馬克思主義問世以後,他們又通過批判各種機會主義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這啟示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堅持正確觀點,在大是大非面前敢於亮劍,積極批判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

革命性還表現在具有堅定政治立場上。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它以科學的理論形式反映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願望和要求。馬克思主義從不隱瞞和迴避自己的階級本質,從不以超階級的幌子標榜自己是全人類利益的代表,而是公開申明自己是為工人階級服務的。它堅決批判一切剝削階級的理論觀點,自覺捍衛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以徹底批判一切剝削制度、消滅社會不平等現象、爭取工人階級解放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己任。這啟示我們,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政績,決不能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與重託。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它的主題主線一以貫之,具有嚴密的邏輯、明晰的推理和精彩的論證。

科學性源於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馬克思主義是適應時代要求、為實現時代提出的歷史任務而產生的。不僅歷史唯物主義是時代產物,馬克思主義的其他組成部分也都是時代產物。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內在矛盾的尖銳化,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統治的鬥爭,則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準備了階級基礎。可見,時代需要本身孕育著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可能性,將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社會因素也都具備。

科學性源於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歷史時代及其提出的各項任務,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但這些客觀條件不會自動產生任何新的理論和學說。任何新的理論和學說都必須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達到的終點作為自己研究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涉獵很多學科領域,在崎嶇的科學小道上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掌握了當時人類創造的豐富文明成果。馬克思研究過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研究了亞里斯多德、德謨克利特等哲學家的著作;研究過從公元前6世紀到19世紀30年代的世界歷史,特別是研究了法國革命史。恩格斯除了在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學說等領域的卓越成就,還對自然科學做過長期研究,並對文學、藝術、軍事學也頗有興趣。這些學術素養和知識基礎,對他們創立馬克思主義產生了積極影響。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產生最直接、最重大影響的,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英法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它們代表到19世紀上半葉為止人類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

科學性源於馬克思主義具有整體性。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者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構成統一嚴密的學說體系。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原則,政治經濟學是通向實際生活的中介,科學社會主義則是運用哲學分析經濟事實引出的結論和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社會主義理論一旦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就會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同樣,政治經濟學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離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就必然跌入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泥潭。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無視科學社會主義指明的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方向和道路,無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現象特別是對新出現的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就會淪為繁瑣的、脫離實際生活的經院哲學。如果把馬克思主義中的任何一個組成部分同整體割裂開來,都會使其喪失原有特性,進而導致對馬克思主義體系的背離或曲解。

科學性源於其創始人具有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恩格斯具有很強的自我批判精神,不斷修正自己理論中某些不合時宜的觀點和內容,可謂與時俱進的典範。例如,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時期和1871年巴黎公社時期,都認為只要通過一次突然的革命襲擊就可以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新社會。後來,他們在著作中糾正了這種看法,承認其試圖通過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就能取得革命勝利的思想不符合實際。任何理論都有歷史局限性和時代局限性,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也不例外,問題在於能不能通過自我反省、自我批判克服這種局限性。今天,時代變化和我國發展的廣度與深度都遠遠超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像。面對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馬克思主義面臨著進一步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問題。我們要用發展的理論指導發展的實踐,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實踐基礎上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堅定的革命性和嚴格的科學性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是關於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這一界定鮮明體現了其革命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把革命性與科學性統一於一身,是因為工人階級的根本利益與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階級的利益和願望。工人階級是現代化大生產的產物,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它和廣大人民群眾的人心所向體現著社會前進的方向。工人階級的這一本性決定其必須科學認識世界,因為只有科學認識世界,特別是認識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找到自身解放的正確道路。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與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學性根源於革命性的要求,通過革命性表現出來;革命性必須以科學性為前提和基礎,靠科學性來保障,二者內在統一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並通過一系列基本原理表現出來。無論是片面強調革命性而忽視科學性,還是片面強調科學性而忽視革命性,都是不正確的,都應該防止和反對。

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與科學性以及二者的統一,都以實踐性為基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其出發點和歸宿。馬克思主義來源於實踐,是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又反過來指導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為實踐服務,並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離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馬克思主義就會喪失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從而也就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其革命性和科學性都會失去根基而無從談起。

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這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系統完備、邏輯嚴密、內在統一的科學體系,是我們黨在深入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取得的重大成果,開闢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新局於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於偉大的自我革命,不斷激發蘊藏於人民中的偉力,我們就一定能夠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譜寫新的壯麗篇章。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09日 16 版)

(責編:王吉全、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完整準確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製圖:蔡華偉   馬克思曾針對一些歪曲其思想的所謂「馬克思主義者」作出嚴正聲明:「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國有的學者不能根據經典作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和他們當時面臨的實際問題去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而是簡單運用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思想和觀點來分析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和實際問題。這就難免犯「刻舟求劍」的錯誤,誤讀或曲解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原意。
  • 學苑論衡: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路徑
    恩格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入手,以進化論為依據,揭示出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科學地說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具有共生關係,命運休戚與共。唯物史觀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物構成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自然不僅給人類提供了生活資料來源,如肥沃的土地、魚產豐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給人類提供了生產資料來源。
  • 人民日報思想縱橫:當今社會仍需「尚和合」
    和合思想為保證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們今天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提供了重要啟示。   我國的和合思想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經出現「和」「合」二字。「和」的本義是聲音、音樂的和諧,後來引申出和睦、和善、中和等意思;「合」的本義是上下唇合攏,後來引申出匯合、結合、聯合、融合、合作等意思。
  • 王充的《論衡》是無神論的裡程碑,為何遭到歷代帝王的封殺?
    但是在封建思想統治中國的時代,王充的無神論思想,無論在生前還是死後,一直被統治階級視為「異端」,受到種種禁錮,他的舉世之作《論衡》也被禁,不得在中原地區傳播。後來,東漢末年學者蔡邕到了吳地得到一本他的書,滿心喜悅地帶回長安,才避免了王充的思想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那麼王充的思想到底有多偏激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說起王充的思想,有學者認為他是古文學派最大成就的思想家。
  • 王充是中國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的著作《論衡》,博大精深
    百家原創作者:東梅講歷史如果以現在的名氣而論,後漢朝的文人除了班固,恐怕就是王充了;在思想領域,王充的名氣還要超過班固。然而在《後漢書》中,王充的傳記只有短短二百餘字: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裡稱孝。
  • 諾貝爾獎獲得者傾情出任未來實驗室學苑名譽院長
    眾所周知,實驗室是科學研究賴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是發明創造產生的搖籃與溫床。發明創造與科學研究從根本上影響著人類發展進程,為人類社會帶來了顛覆性變化與無窮便利。在這一過程中,湧現出了無數傑出的科學家。
  • 東望學苑認籌在即,全城約起
    東望學苑認籌在即,全城約起 2020-12-25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4賽默飛X射線光電子能譜學苑--冬季班
    為提高廣大XPS用戶在XPS的原理、儀器操作水平、軟體的使用及應用開發等方面的水平,特開設賽默飛X射線光電子能譜學苑學苑開設一年兩期,分夏季班和冬季班,每期5天。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新發展
    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性。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動這一思想不斷發展,並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科學思想武器。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一正確的命題,是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中國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提出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而為當時一切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人們所贊成的。」
  • 學苑社區:給保潔人員贈送愛心用品
    11月26日,鹽湖區東城辦學苑社區為轄區保潔人員、保安送來了愛心用品,號召他們為全面打贏藍天保衛戰發揮監督作用。當天上午,學苑社區聯合運城農商行廣場分理處、新象城,為薈萃花園、御溪苑、御景園等小區的保潔人員和保安共50人,送來手套、卡包及愛心餐券(如圖),號召他們樹立責任意識,禁止焚燒樹葉、垃圾,並積極監督是否有居民燃放煙花爆竹等行為。
  • 泛藝學苑:智能學習帶領教育行業進入新階段
    「目前泛藝學苑正在基於過去的技術、數據開發新的算法,去推斷未來,用智能學習系統去替代人工勞動,來實現智能教學管理。」泛藝學苑一位教學負責人表示,從底層邏輯來講,不管發展什麼樣的技術,智能在線教育終究要解決的是教學資源與教學效果之間的關係。
  • 聲納| 真抓實幹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20-10-18 07:30 |人民日報 |
  • 點讚不凡之年的凡人偉力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點讚不凡之年的凡人偉力   新華社記者範思翔   40餘載紮根邊疆教育一線,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大山裡女孩人生夢想的張桂梅;主動扛起脫貧攻堅一線扶貧幹部擔當和使命,帶著母親兒女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毛鑫;足跡遍布武漢三鎮大街小巷,既當司機、測溫員,又做播音員、搬運工的「90後」全能志願者華雨辰
  • 瀟湘平:以改革偉力驅動「三高四新」
    瀟湘平:以改革偉力驅動「三高四新」 2021-01-08 09: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眾多的思想家中,最特別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出「無神論」
    迷信一詞,說的就是老人對於鬼神一說的深信不疑,很多明明有科學依據可以解釋的現象,迷信的人都會把它當做鬼神的現象來看待。迷信是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就有的,不說古代,就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在,仍然有對此深信不疑的人,神婆這一職業到現在還被很多人相信。可以想像古代時候的人對於迷信的有多厲害了。
  • 王充遍學諸子百家,留下一部《論衡》,堪稱唯物主義無神論著作
    王充在自然觀方面,王充提出「元氣」為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日食王充在形神問題方面基本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王充的這種說法雖然不夠科學,但是他在當時自然科學所能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認識到如同世界上沒有無物自燃的火一樣,世界上也不存在脫離形體而能獨立自在的精神,從而肯定人的精神作用必然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是很可貴的。
  • 人民日報:五大發展理念彰顯科學方法論
    治國理政新理念的產生,既是準確把握科學世界觀和認識論的結果,也是嫻熟運用科學方法論的結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不僅實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實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而且成為今日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新華社記者餘曉潔、劉斐作為「中國式創新」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您最深刻的感觸是什麼?您如何理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 人民日報:將「惡搞」當歷史真實,破壞政治認同
    人民日報2月20日發表題為《揭去歷史虛無主義的面紗(學苑論衡)》的文章指出,歷史虛無主義最初是以學術研究的形態登場的。一些人打著「理性反思」「重新評價」「還原真相」「範式轉換」等幌子,大做翻案文章,試圖「重新改寫歷史」。
  • 錢學森創人體科學體系——研究人體的超常功能
    在道家思想的直接啟示下,中國人創造了自己的本土宗教一一道教。道家以法術見長。中國歷代典籍中有大量關於道家神奇法術的記載。如朱元璋的《周癲仙傳》等等。今人多懷疑其真實性。歷史學家錢穆深信道家法術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