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東梅講歷史
如果以現在的名氣而論,後漢朝的文人除了班固,恐怕就是王充了;在思想領域,王充的名氣還要超過班固。然而在《後漢書》中,王充的傳記只有短短二百餘字: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鄉裡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後歸鄉裡,屏居教授,仕郡為功曹,以數諫爭不合去。
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弔之禮,戶牖牆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餘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刺史董勤闢為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徵,病不行。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六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永元中,病卒於家。(《後漢書·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
從這篇傳記來看,王充基本上是個游離於政治之外的人物;他能夠青史留名,靠的是思想和文字。他被歸入中國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之列,他的《論衡》被稱作「一部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影響極大的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偉大著作」(姜國柱、辛旗《中國思想通史》第十五章)。其實,王充當然沒有唯物與唯心的概念,在他的頭腦裡,大體上道家的東西佔六成,儒家佔四成。與眾不同的是,他特別善於獨立思考,不願意盲從他人,因而在統取思想界的神化儒學之外,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王充的著作,也不只《論衡》和前面提到的《養性書》。
據《論衡·自紀篇》: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可惜《譏俗》《政務》《養性書》都失傳了,留下來的只有《論衡》幸虧還有《論衡》,我們得以了解王充的生平和他的思想。
按照《論衡·自紀篇》的陳述,王充出身貧寒,家世卑賤,以農桑為業。他的祖父做過小買賣,他父親兄弟兩個,因為爭強好勝與豪家結怨,不得已從錢唐搬到上虞。王充於光武三年(27)出生於上虞。然而,生在這樣一個既無財富又少修養的家庭裡,王充卻是個典型的「乖乖寶」:孩童時,小夥伴們都愛抓鳥捕蟬、上樹下河,王充偏偏不肯;六歲開始識字,既踏實學業,又謙讓有禮,以至父親沒有打過,母親沒有罵過,街坊鄰居也挑不出一點毛病。
八歲進入書館,一百多個學童都受過責罰,或者因為字寫得醜挨鞭子,而王充的書法進步神速,也沒有別的過失;書法練成後,又學習《論語》《尚書》,做文章援筆立就,眾人無不稱奇。更可貴的是,王充雖然才學很高,卻不輕易動筆;口才很好,卻不隨便談論,如果沒有合適的對象,一整天都不說話。學而優則仕,大約二十多歲時,王充在縣裡做了一名掾屬,隨後又在都尉府做過掾屬,後來到了太守府裡,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相當於一名中層主管。進入官場之後,王充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常言人長,希言人短;專薦未達,解已進者過;及所不善,亦弗譽,有過不解,亦弗復陷;能釋人之大過,亦忘人之細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為基,恥以材能為名;眾會乎坐,不問不言,賜見君將,不及不對。
但是,品行好、學問好,未必就能混得好。王充這段仕宦生涯沒有更多記載,大概他有過上司賞識、越級提拔的時候也有過遭到貶黜、受到壓抑的時候;範史說他因為多次跟上級諫爭,意見不合而辭去,《自紀篇》又提到有小人寫匿名信誣告他。總之,王充沒幹幾年就離開了官場。好在他對這些進退榮辱看得比較淡,他說:憂德之不豐,不患爵之不尊;恥名之不白,不惡位之不遷。垂棘與瓦同櫝,明月與礫同囊,苟有二寶之質,不害為世所同。世能知善,雖賤猶顯;不能別白,雖尊猶辱。處卑與尊齊操,位賤與貴比德,斯可矣。
此時王充還年輕,可以不用計較。光武帝後期,他來到洛陽太學受業,拜班彪為師。在這裡,他憑藉過目不忘的天賦和名師大儒的指點,學問又有很大長進,博通眾流百家之言。永平二年(58),王充還親眼目睹了漢明帝光臨闢雍講授學問的盛事。不久,王充學成回鄉,以教授生徒為業。大約從這時開始,王充開始寫作《衡》,中間經過了兩個皇帝(明帝、章帝),直到和帝繼位後還在修改。前後三十年,這本書傾注了王充的全部心力。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