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生於公元27年,卒年大約在公元100年。王充出身於「以農桑為業」、「以賈販為事」的家庭,大概屬於小地主階層。他年少時在洛陽太學裡讀過書,曾經是當時著名的大儒班彪的學生,對諸子百家學說都有研究。他做過州縣小吏,後罷職家居。王充晚年生活貧困,「貧無供養,志不娛快」。他專門從事著述,保存下來的著作有《論衡》八十五篇,共二十餘萬字,這是一部富有戰鬥性的唯物主義無神論著作。
在自然觀方面,王充提出「元氣」為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氣」的形態多種多樣,有表現為擴散狀態的「天地之氣」、「太陽之氣」,也有表現為凝聚狀態的「五行之氣」等。這些不同形態的「氣」,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即都是客觀存在的形式。他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元氣」構成,而「元氣」都是自然形成的,決不是由有意志的天有目的地產生的。
他從這個觀點出發,認為天人之間的相感相應是根本不存在的,他說:「人不曉天所為,天安能知人所行。」「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他明確指出,自然界的某些「災異」現象或「福瑞」現象,都是遵循自然界本身的規律出現的,與人事毫無關係。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對當時流行的由天人感應神學發展來的藏緯迷信思想的有力批判。
王充在形神問題方面基本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他說:人之所以聰明智慧,全憑體內含有精氣,而精氣之所以能在人體內,是由於精氣產生於人體內的血脈和五臟。如果血脈枯竭,五臟腐朽,人體化成塵土,自然就沒有人的聰明才智,人的精神活動也就不存在了。王充的這種說法雖然不夠科學,但是他在當時自然科學所能達到的水平的基礎上認識到如同世界上沒有無物自燃的火一樣,世界上也不存在脫離形體而能獨立自在的精神,從而肯定人的精神作用必然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這是很可貴的。
王充駁斥「聖人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他指出,說聖人「前知幹歲,後知萬世,有獨見之明,獨聽之聰,事來則名,不學自知,不問自曉」,純粹是虛妄的胡說。他說:聖人不與客觀外界接觸,不目見耳聞幾問,就不能獲得任何知識。
他舉例說,如果隔牆立著一個人,聖人看不見他,只聽見聲響,聖人能知道隔牆人的相貌以及家庭和姓名嗎?當然不可能知道。王充還進一步指出,人之所以有預見性,是人們根據同類的事物預見禍患;根據以往的經驗推斷未來。這種預見性,不僅僅只有聖人能做到,一般賢人也能做到,這並不是「生而知之」的。
王充認為人的認識是通過人的感官與外界事物接觸後才獲得的。他也意識到只注意感覺經驗是不夠的,因為感覺有時給人以假象,使人弄不清事物的真相。所以,還要依靠思維(「開心意」)對感性材料加以鑑別,考察真偽,辨別虛實。他十分注意實效和驗證,認為凡是缺少事實根據和客觀校驗的言論,不論說得如何動聽,都不能令人相信。這就是說,實效和驗證是判斷認識的標準。王充的認識論,是批判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的有力武器。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王充還不可能理解感性認識的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所以他的認識論沒有徹底地擺脫經驗論的缺點。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劉力家常廚味」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