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判斷一種生物
屬於動物界還是植物界嗎?
其實這與它是否能到處運動,
或能否吃吃東西,都沒有必然聯繫,
甚至與它能不能光合作用
也沒有必然聯繫。
我們平時食用的素菜——海帶
就是這樣一種神奇的存在。
它既不是植物,
也不是動物,
那麼它是什麼?
海帶只是看著像植物。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對於生物的分類一直都採用「二分法」,即分為動物和植物。可是後來這種分法遭到了來自木耳、蘑菇等真菌類的衝擊,有點站不住腳了。於是決定為這些菌類再出一個真菌分類。
然而除了常見的動物界,植物界和真菌界以外,自然界還有其他的分類。
海帶屬於一個我們不常聽說過的「囊泡蟲界」。
之前我們一直以為有葉綠體的是植物,沒有細胞壁有細胞質的是動物,沒有細胞質的異養生物是真菌。海帶確實是有葉綠體,可以進行光合作用,但它不屬於植物,因為海帶的葉綠體有點特別。
這要從「內共生理論」來進行解釋:
內共生理論
內共生理論講解了線粒體和葉綠體起源——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在於有無細胞器,細胞器是原核細胞共生進化而來的。線粒體和葉綠體很有可能是原核生物共生在真核細胞內而後慢慢變成的。
俄羅斯植物學家Boris Kozo-Polyansky在1924年的《生物學的新原理》中用達爾文演化論解釋了這個理論:「內共生學說的理論是選擇依靠共生現象的理論。」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真核生物吃了藍藻(原核生物)卻沒有消化它,藍藻繼續在這個真核生物體內進行光合作用。可能是藍藻覺得真核生物體內也很適合生存,它就這樣一直待在了裡面。時間久了兩者就合體了,藍藻就變成了真核生物的葉綠體。
內共生還可以分為原發性內共生和繼發性內共生。
原發性內共生是一個細胞被另一種自由的活生物體吞沒。當原發性內共生的產物被另一種游離的真核生物吞噬並保留時,就會發生繼發性內共生。這種現象可以重複多次發生。繼發性內共生已經發生了好幾次,並導致了藻類和其他真核生物的極其多樣化的群體。
藻類海蛞蝓[kuò yú]是海蛞蝓的一種(因長相酷似披著樹葉的小羊,所以也被稱為「葉羊」),它是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種可利用植物色素葉綠素的動物。
▲藻類海蛞蝓(葉羊)
葉羊可以吞噬藻類並利用其光合作用的產物,但是一旦獵物死亡或丟失,宿主就會回到自由的生存狀態。
而繼發性內共生變得依賴於它們的細胞器(例如葉綠體),並且在沒有它們的情況下無法生存,我們今天要講的海帶就離不開葉綠素。
這就是為什麼海帶會利用葉綠素卻不屬於植物界的原因。
海帶:
我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
卻變成了人類的食物
大家都在看
○這兩種春花實在太像了!你還分不清嗎?
圖片來源 百度百科
編輯 石擎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