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折耳根、折耳根炒肉……金秋十月,桂花飄香,又到了吃折耳根的季節,重慶市民的餐桌上怎麼能少了它的位置。可最近,隨之而來「折耳根含有馬兜鈴酸,常吃可能致癌」的消息又在網上「沸騰」,這讓不少愛吃折耳根的市民望而卻步。事實真是如此嗎?
傳言:常吃折耳根致癌
折耳根學名魚腥草,重慶市民吃折耳根的吃法很多,可把嫩莖葉炒食、涼拌或作湯,其中涼拌折耳根是最常見、最受歡迎的一道傳統佳餚。去年,醫學期刊《科學轉化醫學》的一篇論文指出,在亞洲地區,肝癌與馬兜鈴酸導致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並有人指出,重慶人愛吃的折耳根就含有馬兜鈴酸,經常吃可能致癌。這讓不少市民有些擔憂,折耳根還能放心吃嗎?
專家:沒有科學依據
對此,重慶市腫瘤醫院中醫腫瘤科副主任醫師蔣參介紹,折耳根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用藥歷史,其聞起來有一股魚腥味,性微寒,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的功效。同時,還有開胃醒脾的作用。
「折耳根經常會加入用於治療一些患有熱性呼吸道疾病和泌尿道疾病患者的藥方中。」蔣參表示,當時看見網上的謠言也很驚訝,用了上千年的折耳根,怎麼可能會致癌?
蔣參介紹,馬兜鈴科是植物界的一個劃分,馬兜鈴酸是一種化學成分,馬兜鈴內醯胺則是馬兜鈴酸的一種代謝物。而折耳根本不是馬兜鈴科植物,也就不含馬兜鈴酸,其含有的馬兜鈴內醯胺,但兩者不可等同。
蔣參還表示,目前被認為有強致癌性的是馬兜鈴酸Ⅰ,造成腎小管上皮細胞損傷是馬兜鈴內醯胺Ⅰ。而折耳根中含的並不是這兩種物質,且總的含量非常低,所以折耳根致癌或致腎臟損傷並沒有科學依據。
「折耳根致癌,還是去年二十大謠言之一,當時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就已闢謠。」蔣參提醒。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風險監測與評估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李耘表示:馬兜鈴酸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列為1類致癌物,而馬兜鈴內醯胺是馬兜鈴酸在體內的主要代謝產物,同時也在某些植物中存在,這兩者並不可等同。
折耳根 不宜每日食用
那到底吃折耳根好嗎?據了解,折耳根以鮮品入藥療效為佳。中醫認為折耳根味辛、性微寒,歸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水消腫、通淋的功效。因此,小便不利,吃點折耳根可對症。不過,新鮮折耳根屬於野菜,沒有經過長時間的人工栽培,不宜每日食用。偶爾食用,可先用自來水浸泡1個小時,用開水焯一下再拌入調料食用為佳。
【編輯】盧小穎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中人社傳媒,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應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疇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人社傳媒」。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