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東南亞及周邊海洋地球科學前沿熱點

2020-08-07 中國礦業報

◎冉偉民/文

「中國-東協海洋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網絡視頻會議日前成功召開。

會議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發起,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東亞東南亞地學計劃協調委員會(CCOP)聯合承辦。來自緬甸、印度尼西亞、CCOP等13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以及來自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國內外涉海科研機構的近300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就東南亞及周邊地區海洋地球科學前沿熱點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與交流互動。

開幕式上,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主要負責人致歡迎辭,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東協海洋地學事業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謝。CCOP主任Young Joo Lee總結了東亞東南亞地學合作取得的成就,肯定了中國-東協海洋地震數據平臺與研究中心建設的重要意義,對未來中國-東協海洋地學合作研究寄予了厚望。

會議邀請了6位專家作專題學術報告。與會專家針對東南亞及鄰域複雜的大地構造特徵、區域沉積地層差異及控制因素、澳大利亞西北陸緣張裂、巽他弧火山活動、東南喜馬拉雅逃逸構造及喜馬拉雅山脈快速隆升機制、古南海消亡與南海的打開等重大前沿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廣泛的交流與探討。

東南亞是世界上地質構造最活躍、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加強中國-東協國家多邊雙邊互信互利的科技合作關係,制定中國-東協地學合作發展規劃,布局和謀劃東南亞地學相關大科學計劃,對推動解決東南亞地區構造、沉積、資源、環境以及地質災害等方面的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東協海洋地學合作研究」是中國-東協海上合作的系列成果之一。未來,中國-東協海洋地球科學學術研討會將逐步成為中國-東協海洋地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交流合作平臺。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近日,教育部發文正式批覆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立項建設,成為繼第一批七個中心之後,教育部第二批立項的七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也是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深海作為地球系統中最大的生存空間,是建立和發展地球系統科學理論的重要窗口。
  • 公派參考|熱點和新興前沿領域
    該系列報告通過大數據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聚類揭示了基礎科學領域的年度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其中,臨床醫學
  • 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聚焦海洋生態,共謀...
    東南網記者 張立慶 攝東南網1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張立慶)11月27-29日,由閩江學院和中國生態學會海洋生態學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閩江學院海洋研究院、海洋學院承辦的第一屆福州海洋高峰論壇——海洋生態研討會在福州召開。
  • 2019年100個熱點前沿和37個新興前沿一覽
    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有1項研究即「水稻OsAUX1基因低磷條件下促進根毛伸長的機理研究」入選新興前沿。該領域亮點前沿:「無人機系統在作物表型分析中的應用」。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的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兩個子領域,水體生態環境問題及多學科解決方案仍是研究前沿重要的關注點。
  • 世界海洋科技論壇青島舉行 發布十大海洋前沿問題
    新華網青島8月16日電(郭亞麗)13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的「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在青島舉行。中國科協在會上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本次論壇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 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吳立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守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等六位院士做了現場主題報告,就當下海洋科技領域熱點問題交流了觀點。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熱點前沿數量最多,有3個,分別是糧食加工方法、果蔬乾燥加工和食品智能包裝研究。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遴選展示了在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11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1.
  • 「科學向未來」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有內分泌幹擾物的環境特徵、人體暴露與健康風險。宏觀大尺度的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風險方向今年熱點前沿是地表植被覆蓋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全球尺度外來物種入侵監測及影響分析,磷排放及藍藻水華的汙染和健康風險。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的新興前沿是環境汙染物對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影響。
  • 2020年以來國內外發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研究前沿
    1.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動物傳染病、植物生理、作物科學、藥用植物、動物營養六個子領域。其中,食品科學與工程熱點前沿數量最多,有3個,分別是糧食加工方法、果蔬乾燥加工和食品智能包裝研究。2.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並達成...
    來自中國、澳大利亞、丹麥等20個國家的近百名海洋科技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際組織、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代表等700餘人,圍繞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開展「頭腦風暴」,共享藍色機遇,共創美好未來。大會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同時,與會代表達成廣泛一致,共同發表《世界海洋科技大會青島共識》。
  • 聚焦科技前沿 開闊研究思路
    活動由研究生學員策劃安排、組織實施,以「前沿引領、築夢強軍」為主題,聚焦科技前沿、時代熱點、研究難點展開研討,重點打造高端學術講座、教授講堂、博士論壇、學術沙龍和回訪交流等研學活動。活動邀請軍內外知名專家教授作學術報告並針對研究生關注的出國訪學、論文撰寫、數模競賽、國際周邊形勢和軍事案例建設等問題開辦學術沙龍。
  • 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有內分泌幹擾物的環境特徵、人體暴露與健康風險。宏觀大尺度的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風險方向今年熱點前沿是地表植被覆蓋變化對氣候的影響,全球尺度外來物種入侵監測及影響分析,磷排放及藍藻水華的汙染和健康風險。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的新興前沿是環境汙染物對腸道微生物菌群的影響。
  • 世界海洋科技大會發布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十大難題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濟南9月24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邢婷)今天,以「創新海洋科技 引領產業發展」為主題的世界海洋科技大會在青島舉行,會上同時發布了海洋領域前沿科學和工程技術十大難題。據了解,大會旨在深入落實海洋強國戰略,加強國際海洋科技領域交流,聚集全球海洋人才、學術、產業資源,打造海洋學術交流高端平臺,搭建「雙招雙引」平臺和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 海洋科學就是研究「海水」的科學嗎?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 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海洋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的知識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託,是海洋強國戰略的有效保障。海洋科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海洋科技已經成為各國爭相投入的前沿領域和創新熱點,海洋學科已成為地球科學中最強勁的增長極。
  • 【光明日報】感知世界科研競爭的熱點和前沿
    生態與環境科學  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汙水處理技術、水中汙染物分析分離技術、環境汙染物的環境特徵與風險研究、宏觀大尺度的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變化與風險等研究方向。其中,汙水處理技術方向今年的熱點前沿分別是活性汙泥消化技術的機理、工藝與影響因素,消化過程中微生物種間電子轉移的機理及應用,厭氧氨氧化技術及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 海內外千餘名華人學者共話「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熱點
    不舉行開幕式,不設主席臺,院士與青年學子一視同仁,純學術、重交流,用中文表達國際前沿科學;7大主題,19個專題,近600個會議報告,千餘名海內外華人學者,164個境內外單位,大跨度的學科交叉……7月2日,為期3天的「第三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來自大氣、海洋、地質、生物、行星科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學者齊聚
  • 前沿熱點丨火星新登陸者
    圖片顯示著陸器的太陽能電池板、科學儀器、氣象探測吊杆和超高頻(UHF)天線。來源:NASA/JPL-CaltechInSight將用一火星年(大約地球上的兩年)來探測火星的深處,並研究火星的內部結構、組成和整體特性。
  • 前沿熱點丨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現狀
    導語2020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公布了關於美國和世界科學與工程(S&E)研究狀況的報告,報告顯示了自2000年以來,世界範圍內全球科學與工程研究的情況。文章還指出,把科學看成中美之間的競賽是不恰當的,科學研究不是「零和遊戲」,一個國家花費的研究經費不僅有益於該國家,只要信息公開共享,就會使其他國家受益。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博士後楊俊超為第一作者,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霄沛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鈺、海洋與大氣學院青年教師李子光等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