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孫源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於玉金 北京報導
以一次性PVC手套製造為主業的藍帆醫療(002382.SZ)在原有業務天花板低垂之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踏上心臟支架、人工心臟高端介入醫療器械賽道。
近日,藍帆醫療披露擬發行31億元可轉債預案,擬用於一系列拓展深化主業發展的項目,重磅加碼公司現有心腦血管事業部和防護事業部兩大核心主業。其中最高額資金項目擬將約13.9億元用於收購瑞士NVT(New Valve Technology)100%股權、並對其進一步增資。公告表示,此舉可完善其心血管高值耗材產品線,由此正式進軍結構性心臟病療法領域。
對於瑞士NVT收購及增資的後續事宜,8月6日,藍帆醫療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收購後在歐洲將協同我們柏盛國際的海外銷售渠道進行銷售,國內會新成立上海藍帆心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瑞士NVT公司的所有專利產品及核心技術預計都將授權給中國子公司。」
併購加碼高值耗材領域
藍帆醫療成立於2002年,起家於一次性PVC手套生產,並成為全球PVC醫用手套龍頭,產能和市場佔有率均為全球第一。去年,公司銷售手套156億雙,銷售收入15.99億元,佔公司營收的60.27%。
然而,藍帆醫療低值耗材產品的低毛利率特性在近年來逐步凸顯。數據顯示,該公司2010年上市當年歸母淨利潤為0.4億元,2013年淨利潤僅0.47億元。2014年至2017年,藍帆醫療通過一系列收購動作使得經營有較大起色,2017年淨利潤為2.01億元,是2010年的5倍之多。如今已逐漸成為中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完整布局的醫療器械龍頭企業。
藍帆醫療公告顯示,NVT是一家專注於心臟瓣膜領域的醫療器械公司,主要產品為 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植入器械——AllegraTM,主要用於治療心臟主動脈瓣膜相關病變。
此次收購NVT,是藍帆醫療繼去年收購心臟支架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柏盛國際後,在心臟支架、人工心臟高端介入醫療器械領域再下一城,目標直指 TAVR(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百億黃金賽道,藍帆醫療表示,希望實現對該領域國產市場的重新洗牌。
根據 Allied Market Research 數據,2017 年全球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的市場規模為 28 億美元,預計 2025 年將達到 81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3.8%,處於快速成長階段。歐洲地區作為TAVR領域最大的細分市場,主動脈瓣置入技術已經相對成熟並得到臨床驗證(已發展到每年4萬例左右的規模),2017 年佔據了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預計到 2025 年其市場規模將達到 40 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為 12.3%,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
藍帆醫療方面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稱:「公司收購完成後將在中國立即開展TAVR瓣膜系統的臨床註冊、生產、銷售活動,預計在兩三年的時間內取得CFDA註冊證,正好趕上TAVR行業在中國的爆發增長,屆時我們也將藉助柏盛國際在華子公司吉威醫療的國內銷售網絡迅速搶佔國內市場,我們對未來的業績增長非常有信心。」
問及下一步業務開展具體計劃,藍帆醫療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會把我們的技術儲備和NVT的技術儲備結合起來,從研發、生產、銷售多方面與藍帆醫療旗下柏盛國際、吉威醫療發揮協同效應,實現技術落地。持續升級推出更簡便、可重複定位、可回收的TAVR,以及瓣中瓣TAVR,並後續著重加快在市場前景更加廣闊的二尖瓣、三尖瓣修復及植入器械的研發。」
64億商譽引關注
實際上,從2013年開始,藍帆醫療因為業績欠佳,就尋求通過併購進行產業擴張。2013年至2016年,其相繼收購了東澤醫療、上海透析、陽和生物、青島醫潞曙、大生生物、淄博誠迅等多家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權。這也是藍帆醫療2014年至2017年業績好轉的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0月10日,藍帆醫療斥資58.95億元收購柏盛國際93.37%股份,被稱為「A股史上最大醫療器械跨國併購案」。
資料顯示,柏盛國際是全球第四大心臟支架研發、生產和銷售企業,排名僅次於雅培、波士頓科學和美敦力,在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市場份額達到10%以上,其下屬全資子公司山東吉威醫療佔中國市場份額超過20%,是國內心臟支架領域三大巨頭之一。
併購為藍帆醫療帶來了業績的高速增長,去年,藉助柏盛國際的業績貢獻,淨利潤大增72.61%,達3.47億元。不過,極高的商譽也相伴而生,引發業內關注和投資者擔憂。截至去年底,藍帆醫療商譽高達63.79億元,約佔公司期末淨資產的81.78%。僅僅是對於上文提及的柏盛國際的收購,就形成了63.63億元的商譽。
通過此次收購,藍帆醫療實現了從低值醫療耗材向高值醫療耗材業務延伸和產業升級的戰略目標,並成立了心腦血管事業部和健康防護事業部,自此開始了在心血管、心臟醫療器械產業的精準布局。
「收購柏盛國際最重大的戰略意義是幫助藍帆醫療突破了事業的隱形『天花板』,為公司全面進軍醫療器械領域的藍海打開大門。」彼時,公司董事、副總裁、首席資本官兼董秘鍾舒喬公開表示。
柏盛國際曾承諾,2018年至2020年,其淨利潤分別不低於3.80億元、4.5億元、5.4億元。柏盛國際在業績承諾期第一年精準達標,不過,承諾期未過,一旦業績未能達標,柏盛國際63億元商譽減值的風險隱患不容小覷。
那麼公司是否會擔憂高額商譽的減值的風險?藍帆醫療上述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療器械行業有自身特殊的發展規律,高值耗材的研發周期特別長,從設計、臨床試驗,到最終上市一般需要5到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醫療器械行業特別依賴併購,你看美敦力等、愛德華等國際巨頭都是通過併購成長起來,併購必然帶來商譽,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不必談虎色變,關鍵在於利用好收購的標的,去做好產品的研發生產,業績做到更高的規模才是關鍵。」
問及未來是否有更多收購計劃,藍帆醫療方面表示:「心血管領域肯定還會持續關注,擴充產品線。在投資併購方面,將在外科、骨科、藥物輸注等其他科室的耗材類產品上拓展布局。公司以『高值耗材+中低值耗材』雙輪驅動為發展目標,內生研發+外延併購同步發展,所以研發和好的投資項目都會看。」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