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2020-08-05 科學探索007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文明星球,之所以地球會成為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外部元素那就是處在宜居帶。只有處在宜居內的行星才有可能形成適宜的生態環境,表面會有大量的液態水資源,會有厚厚的大氣層保護。

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外部條件,地球基本上不可能成為現在的文明星球。所以,人類在走出地球之後,首先探索的就是太陽系的宜居帶,在這個宜居帶之內並不是只有地球這一顆行星,我們還有兩個鄰居,一個是金星,一個是火星。

由於金星離地球更近一些,所以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第一顆探索的行星就是金星。可是當探測器到達金星軌道之後,我們才發現,這是一顆煉獄星球。金星非常厚的大氣層阻擋了我們的探測視線,而且大氣層95%的成分是二氧化碳,可怕的溫室效應讓金星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以上,而且金星大氣層還有一層酸雨層,經常還會下酸雨。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如此惡劣的金星環境,阻礙了我們的探測器進行探測,所以最後科學家只能放棄探索金星,將重點目光放在了火星上。相對於金星的環境來說,火星就好多了,人類的探測器不僅能夠從火星軌道了解火星表面的一些情況,而且還能夠登陸火星進行近距離的移動探測。

通過半個世紀以來對火星的不斷探索,我們對火星也有了非常多的認知。最初的時候,科學家認為火星非常荒涼,是一個紅色的沙漠星球,表面沒有水和生命。而且還認為,火星從誕生之後就一直保持荒涼的模樣,可是後來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我們在火星發現了大量的溝壑,峽谷和盆地。這些地方都有被水侵蝕過的痕跡。種種跡象表明火星表面曾經存在著大量的水。

由此,科學家經過研究認為,大約40億年前,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是美麗的生態星球,表面的海洋遍布全球,並且還有生命的存在。並且火星由於離太陽更遠一些,所以早期冷卻的時間比地球更早一些,更早的冷卻讓火星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開始凝結形成降雨在火星表面匯集成了海洋,並且誕生了早期的原始生命。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也就是說火星海洋的形成時間可能早於地球,並且誕生原始生命的時間也早於地球。可是由於火星沒有強大的磁場保護,大氣層不斷流失,最後表面的水資源也不斷流失,生命也滅絕消失,從此變成了一顆荒涼的沙漠星球。

火星的悲劇沒有在地球上演,所以地球生命繼續進化演化,最後才有了人類的誕生,人類文明的形成。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如果火星後來沒有變成沙漠行星,而是和地球一樣繼續是美麗的生態星球,那麼火星的原始生命也會不斷進化演化,大概率最後也會誕生智慧文明,形成火星文明。

如果火星誕生了火星文明,發展歷程跟人類差不多,文明實力前進的速度差不多,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火星文明有可能也會走出火星。當兩個文明都走出自己的母星之後,那麼發現彼此存在也就理所當然了。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會看到一顆美麗的火星,會猜測那裡有可能也是一顆生命星球,並且有文明存在。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同樣的道理,火星文明也會看到美麗的地球,也會猜測地球有可能也是生命星球,也有地球文明存在。當兩個文明將探測器發射向對方的時候,文明的存在將會徹底暴露,那個時候火星文明跟人類文明能夠和平相處嗎?

可能有人會說了,不管是火星文明還是人類文明,都是同處於一個太陽系,我們應該能夠和平相處,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先不去考慮火星文明會自私看待人類文明,我們先來看下人類文明對火星文明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

這裡,我先問一下朋友們,人類是愛好和平的文明嗎?可能有人會說了,人類特別善良,愛好和平。如果你這麼認為,那就太虛偽了,事實上,縱橫人類上萬年的文明發展史,我們看到的是一部戰爭史。從石器時代到現在的科技時代,人類文明內部不知發生了多少次的大大小小戰爭。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尤其是到了近代,人類文明內部更是爆發了兩次世界性的大戰,通過一部部戰爭史,我們也可以看出,人類是一個非常好戰的民族。即使是到了現代相對和平的年代,大戰爭沒有,可是局部的小戰爭,小摩擦時常會發生。這是刻印在人類骨子裡的戰爭基因,是很難得到根本改變的。

人類文明內部都會發生弱肉強食的霸權戰爭,那麼面對一個和人類文明完全不同的外星種族,我們能夠與之和平相處嗎?恐怕非常難,除非外星文明比我們的實力強大,迫使我們不敢主動去招惹,甚至我們還會主動發出和平的聲音,與之交流。

可如果這個外星文明跟人類的實力差不多,或者比人類的實力還要弱小一些,這個時候人類可能就不會以和平的方式進行外交。而是去掠奪殖民,要知道現在的人類由於資源,人口等問題,迫切想要第二個地球進行居住生存。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太陽系還有一個火星完全適宜人類的生存。試想一下人類會怎麼做?那就是排除一切障礙,將火星佔為己有。當然,在殖民火星之前,我們首先會去評估火星文明的實力,如果發現火星文明的實力不如我們,那一場星際戰爭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主場會在火星附近。

人類方面對待火星文明會如此,那麼火星文明對人類又會如何?這一點其實我們很難判斷,因為人類好戰的個性很多是受到人類文明上萬年的文化影響。如果火星文明從誕生到發展到科技文明,沒有經歷什麼磨難,也沒發生過什麼戰爭。

或者整個火星文明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個整體,沒有像人類文明內部有數百個國家。那麼火星文明可能一直都是和平穩定的,在這種文化影響之下,火星文明有可能沒什麼戰爭因子。對待人類文明的態度可能會非常友好,那樣的話,就不會主動來入侵地球。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當然,如果火星文明同地球文明一樣,同樣是一部漫長的戰爭史,那麼不管二者的實力誰強誰弱,一場星際戰爭同樣不可避免。由此可見,一個恆星系誕生兩個智慧文明,並不是一件好事,一旦它們都具備了強大的實力之後,爆發星際戰爭的可能性會非常高。

而一場星際戰爭到最後,都有可能會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要知道任何一個能夠走出母星發動星際戰爭的文明,至少都具備了一種能夠毀滅生態的強大武器,人類有強大的核武器,可以讓地球的生態崩潰好幾百次。同樣火星文明大概率也有這樣的強大武器,一旦最後打得火熱,就有可能不顧後果,使用毀滅性的終極武器。

那個時候,不管是火星還是地球的生態都將徹底完蛋,從此太陽系再沒有智慧文明。看到這裡,我們應該感到非常慶幸,火星雖然在40億年前是一顆美麗的生態星球,也有可能誕生了早期的原始生命,但是它最終沒有成長起來。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火星生態的崩潰,變成了荒涼的沙漠星球,為人類文明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好處。要知道每一顆生態星球都是不平凡的,像火星這樣曾經的美麗星球,除了具備優良的生態恢復條件之外,更重要的則是大量的資源。要知道依靠地球的資源完全無法滿足人類走向星際的發展。

未來,我們會不斷改造火星,利用火星上的豐富資源不斷發展,讓火星再次煥發生機。成為一顆宜居行星,大量的人類向火星移居,而火星也可以作為人類重要的中轉站,探索太陽系邊緣更遙遠的星空深處。

小夥伴們,你們認為火星多長時間可以成為人類的宜居行星?歡迎大家在下方留方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相關焦點

  • 40億年前火星是一個海洋世界,如今卻變成沙漠行星,發生了什麼?
    火星表面沒有水的流動,到處都是乾旱的紅色沙漠,也沒有所謂的「火星運河」。早期的火星探索數據,讓科學家誤以為火星天生就是如此的荒涼,沒有任何的生機,可是隨著探索的不斷深處,軌道探測器在火星兩極發現了一些水冰,這說明火星目前在兩極的地區仍然有水的存在。同時,探測器在火星表面也發現了大量的溝壑,峽谷和盆地。這些地方都有被水侵蝕過的痕跡。
  • 如果火星沒有變成沙漠行星,火星文明出世,能和人類和平相處嗎?
  • 40多次火星探測,人類能在火星找到生命嗎?
    導語: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曾進行了40餘次火星探測,2020年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開啟奔火之旅。與此同時,美國和阿聯的火星探測器也先後升空。火星,是人類探索宇宙星空的關注焦點。有關火星的前世今生、火星生命的奧秘、火星與地球關係的猜測,一直是縈繞在人類文明歷史中的亙古之謎。
  • 40億年前的火星可能也是海洋世界,為什麼如今變成了沙漠行星?
    人們認為火星上可能存在著某種智慧生命。可是隨著人類的探測器到達火星之後,我們才發現,火星表面遍地紅沙,沒有地表水流淌,是一個乾旱的沙漠星球,根本沒有什麼火星運河,也沒有發現任何的火星生命。最初的探測結果讓科學家誤以為火星天生就是如此的荒涼,沒有任何的生機。
  • 火星和地球那麼多相似之處,人類未來能移居火星嗎?
    第一個是尋找除地球文明以外的其它星球文明,第二個就是尋找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可是上百年的時間過去了,科學家們還是沒能找到外星文明和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可是,也並不是沒有一點收穫,科學家們認為火星或許能適宜人類居住。
  • 移民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該機構也在2015年10月份發布了在火星上建立永久聚居地的計劃書,列出了建立「外太空居住設施」的詳細計劃,以此作為向火星移民的跳板。計劃提出,到2030年人類將在完全獨立於地球的火星聚居地工作和生活。隨後的2016年,不甘寂寞的埃隆·馬斯克國際宇航大會(IAC)上做了題目為「把人類變成星際公民」的演講,首次全面詳細地介紹了SpaceX飛往火星的火箭計劃。
  • 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火星上能種土豆嗎?快報對話「火星叔叔」鄭永春
    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火星移民真能實現嗎?還有科幻吃貨最關心的問題,等移民到了火星,能像電影《火星救援》裡一樣種土豆嗎?快報特別聯繫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第一位卡爾·薩根獎得主鄭永春,為大家科普你想知道的火星。在微博上,鄭永春擁有30多萬的粉絲,是國內知名的科普大咖。
  • 既然三體人是「恆星文明」,為何他們不改造火星?
    根據劉慈欣在小說中的描述,如果按照卡爾達肖夫指數的劃分,三體人的文明程度應該是屬於二級的恆星文明。不過,它們的科學技術水平雖然比人類發達許多,但卻並沒有掌握光速,從三體星系出發前往地球需要上千年的時間。雖然三體人並不是宇宙中最強大的文明,不過對比文明程度還不及行星文明70%的人類來說,它們已經非常強大了。
  • 人類熱衷探索火星,能把它變成第二地球嗎?向木星借倆衛星就行了
    人類為什麼這麼熱衷於探索火星呢?不但是它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更重要的是因為火星的表面環境和地球最為相似,實際上金星距離地球更近,但是金星的表面環境非常惡劣,因此如今世界上的航天大國都熱衷於探索火星。那麼人類探索火星的目的是什麼呢?只為了到上面去看一看嗎?當然不是的!
  • 如果地球毀滅,人類能移居火星嗎?
    對此,中國航天集團微信公眾號發文稱,如果最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意味著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的國家,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視探測的國家,並且這還是人類向火星發射的重量最大的探測器。
  • 火星五大謎團!人類能在火星上生活嗎?火星的神秘不止如此!
    即使在人類派遣了多艘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進行探索之後,那顆紅色星球對我們而言依然存在著許多神秘,我們對它的了解或許只是皮毛,就像了解我們的家園--地球一樣。儘管如此,火星的未知仍然吸引著科學家們進行孜孜不倦地探索,就像火星的五大未解之謎!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
  • 火星也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把火星改造成宜居星球嗎?
    我覺得在未來人類遲早會把火星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的。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要想長期的發展下去,就必須離開地球去開發太陽系中的其它星球。火星是人類移民的最佳候選。一些科幻電影中的情景最終會變成現實的,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登上火星。
  • 如果人類把蟑螂帶上火星,能存活下來,產生一個文明嗎?
    小編剛剛看到一個話題:如果把1億隻老鼠扔上火星,會發生什麼事?其實這個不用假象都能知道結果,要是老鼠到了火星表面,一沒氧氣,吸的都是二氧化碳。二是一抵達就會受到火星地表內部的壓力擠壓,導致老鼠各個器官充滿氣體,最後就爆了。
  • 隱藏在木星和火星之間,被稱為「幽靈行星」,聚集龐大行星群!
    人類一直從沒有放棄對宇宙的研究,一直希望能夠走出銀河系,想要走出銀河系的前提下,便是「徵服」太陽系,天問一號發射似乎是為「徵服」火星,火星是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然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竟然發現了神秘行星,長久以來不見蹤影卻是真實存在。
  • 火星疑似誕生過遠古文明、火星最適宜人類移民,人類何時殖民火星
    而古羅馬人稱火星為「瑪爾斯星」,「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國土與戰爭之神。「火星」這個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一直被人類認為是戰爭和災禍的象徵。,但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有個觀點:知道的越多,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火星人現在還存在嗎?火星文明留存了遺蹟嗎?
  • 假如火星存在文明,人類需要消滅它們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文明,文明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有益增強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能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發明創造以及公序良俗的總和。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 科學家:未來我們可以改變讓火星變成家園嗎?解釋讓我們恍然大悟
    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火星上基本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布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那麼如果我們在未來科技發能發展到改造火星人類去火星上居住的可能嗎
  • 人類住在火星上和在地球上感覺一樣嗎?
    2024年,SpaceX計劃送首批人類,踏上前往火星為期半年的徵程,這趟旅程將是馬斯克讓人類成為我火星成員的第一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基地,並慢慢將這個基地變成城市。數千人利用星艦火箭,並為建立首個地球外人類文明打下基礎。作為先鋒隊的他們,要在火星建立一個城市容易嗎?
  • 全星只擁有一種氣候的行星:沙漠行星
    科學家發現沙漠行星比海洋行星適宜生命存在 從科學角度來看,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沙漠行星並不真實。因為該類行星上缺乏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進而也就缺乏氧氣,並不適於人類生存。除非像沙丘般設定有其他維持氧氣平衡的機制,或者並非完全只有沙漠的表面。 沙漠行星表面沒有海洋,卻擁有廣袤的乾旱沙漠,可能零星分布著綠洲。
  • 火星探測規模空前,火星有望變成人類的下一個宜居家園嗎?
    2020年的七月下旬至八月,是難得的火星發射的窗口期,世界各國都不想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紛紛籌備各自的火星探索計劃。我國的「天問一號」也帶著全中國人的夢想,飛上太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的火星探測計劃。這麼多國家探測火星,火星能不能被地球化,有望變成人類的下一個宜居家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