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動物學家使用物聯網技術來監測海洋白鰭鯊,從而了解它們的行為

2020-11-23 電子發燒友

海洋動物學家使用物聯網技術來監測海洋白鰭鯊,從而了解它們的行為

發表於 2018-01-15 16:57:22

海洋動物學家已經使用物聯網技術來監測海洋白鰭鯊,從而更好地了解它們的行為。 海洋白鰭鯊以極高的效率在海洋中生活,利用物理學原理實現捕食和休息的能量剩餘最大化。 在過去跟蹤它們的行動並不容易,但是由於海洋動物學家、航空航天工程師和一些統計學家之間的完美合作,現在人們對這些難以捉摸的動物越來越了解。 在過去的幾年裡,這個團隊已經能夠產生精確計算的結果,讓人們了解白鰭鯊的大小、遊動位置、水溫和日常活動。

 開放水域的棲息者 FIU海洋科學家Yannis Papastamatiou主持這項研究,目的是深入了解這些難以捉摸的海洋動物。白鰭鯊傾向於生活在開放水域,因此,研究它們比研究近海岸活動的動物更難。 Papastamatiou曾將白鰭鯊的棲息地比作為沙漠:這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幾乎沒有任何食物,因此白鰭鯊將消耗大量精力尋找獵物。Papstamatiou想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動物的能量剩餘,並了解這是否就是白鰭鯊的行為方式。 他與以色列理工學院的航空航天工程師Gil Iosilevskii進行合作,根據飛機最佳飛行性能模型進行計算,根據這些模型可以預測鯊魚的最佳遊度以及潛水速度和角度。 

利用物聯網技術 研究人員在白鰭鯊分布較多的巴哈馬進行這個項目,它們用物聯網傳感器標記鯊魚,以探索它們的速度、加速度和深度。 除了傳感器之外,它們還給兩隻鯊魚配備了攝像機。科學家們發現鯊魚能夠採取最優行為方式,在上浮和下潛時不斷控制速度。 其中一隻鯊魚能夠以每秒4米的速度從160米深的地方垂直上遊到海面,這些動物正常速度是0.6m/s至0.7m/s,所以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Papastamatiou說:「我無法想像這個鯊魚能從160米深海看到海面的東西。而且全力以赴垂直上遊。」他準備繼續利用物理學、動物學和物聯網研究這些大型海洋食肉動物。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海洋科普】最危險的鯊魚——遠洋白鰭鯊 2020-06-13 0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危險的一種鯊魚-遠洋白鰭鯊
    遠洋白鰭鯊的種名:longimanus,來源於拉丁文,有「很長的手」之意,指它們較長的胸鰭。於1861年,由古巴人費利佩·波伊命名。以前,鯊魚被海員戲稱為「海狗」,因為它們是最為常見的跟船鯊魚,其興趣被激起時會表現出一些與狗相似的行為:當發現可能成為食物的物體時,它會一直跟著該物體,行動上很謹慎但絕不放棄。如果受到驅逐,則會後退並保持安全距離,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會立即衝上前。
  • 5G物聯網技術實現多重終端落地,5G+海洋牧場模式興起
    其高產高效、大容量、環保型的養殖模式助力海水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工業化方向發展,有利於實現海洋農牧化的戰略目標。 基於5G網絡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對深海網箱水質水文環境及內部狀況進行實時在線監測監視,為網箱養殖科學管理提供數據基礎及技術支撐。
  • 【rlyl物種說】今日--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tip shark)
    它們緊跟著鯊,以攝食其吃剩的食物,它們藉由吃食其身上的寄生蟲或食餘的殘渣碎肉而生,舟鰤幫助它們清理身體,有時較小型的舟鰤甚至會進入鯊魚口中取食齒間肉屑。)16世紀前,鯊魚被海員稱為「海狗」(sea dogs),遠洋白鰭鯊是最為常見的跟船鯊魚,其興趣被激起時會表現出一些與狗相似的行為:當發現可能成為食物的物體時,它會一直跟著該物體,行動上很謹慎但絕不放棄。如果受到驅逐,則會後退並保持安全距離,但在適當的時機出現時會立即衝上前。遠洋白鰭鯊的遊泳速度不快,但有加速突襲的能力。
  • 物聯網技術可以怎樣改變動物的生活方式
    這裡有6個動物如何獲得物聯網好處的例子。 1、農場牲畜更安全,更健康 農民知道監測牲畜至關重要。觀察羊群有助於農民確定羊群最喜歡吃的草場區域,還可以提醒羊群的健康問題。 在科西嘉島的一個農村地區,農民在豬身上安裝物聯網傳感器,以了解它們的位置和健康狀況。該地區的海拔高度不一,並且養豬的村莊周圍全是茂密樹林。
  • 英攝影師 冒死拍攝白鰭鯊
    「從研究中可以看到,自1955年起,遠洋白鰭鯊數量可能已經減少了98%,」來自福羅裡達比米尼的72歲的鯊魚專家薩穆埃爾・格魯伯說。 白鰭鯊與籠中人「互動」。  遠洋白鰭鯊是公認的海裡最危險鯊魚之一,與大白鯊和虎鯊齊名。最新調查預計,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的白鰭鯊數量自上世紀50年代已嚴重減少,瀕臨滅絕。斯克裡潛入巴哈馬群島附近海域,數日耐心蹲守終於等來與鯊魚面對面的機會。  斯克裡他們遇到的這頭雌性白鰭鯊身長約3米,體重約160公斤,「我不得不用相機鏡頭推開它,最終它繞著圈子遊起來。我想它可能也在納悶,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斯克裡說。
  • 雅高潛水#埃及紅海#探索神秘沉船-錘頭鯊群-偶遇遠洋白鰭鯊-2016
    即使鯊魚看起來十分的邪惡和殘忍,但是鯊魚並不是人們所形容的那種邪惡的生物,它像其它動物一樣,只是靠著自己本能生存的動物,因為鯊魚處於海洋食物鏈中的最頂端,所以它需要食用大量的食物。鯊魚的食物就是海洋裡的其它動物,主要是魚類,海龜,鯨魚,海獅和海豹。
  • 遠洋白鰭鯊
    遠洋白鰭鯊埃及海域中的遠洋白鰭鯊。在大風大浪、能見度低的情況下有幸拍到,實在難得。
  • 5G海洋牧場的建成 5G技術與傳統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基於5G網絡的海洋環境監測系統對深海網箱水質水文環境及內部狀況進行實時在線監測監視,為網箱養殖科學管理提供數據基礎及技術支撐。   5G下的物聯網技術實現了多重終端落地   衛星物聯網將物聯網通信能力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甚至森林、海洋、沙漠等無人區也可以實現物聯網的連接。   同時,其他物聯網通信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其極限能力,並推進與天基物聯網融合的進程。
  • 海洋衛星:監測預警的一把利器
    從人力的嚴防死守,到利用各種監測預報手段,人類社會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不斷向前發展。其中,衛星遙感技術的應用,形成了「天-空-地-海」的立體監測網絡,可為防災減災救災提供更為科學的技術支撐。  目前,我國已經發射並運行的海洋衛星中,就有海洋水色、海洋動力、海洋監視監測等多種類型,形成系列,組網「星座」。
  • 海洋塑料危害大 光譜技術來救場
    人類將為塑料垃圾汙染「買單」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海洋環境狀況公報中,不論是海面漂浮垃圾、海灘垃圾還是海底垃圾,塑膠袋、塑料瓶等塑料類垃圾數量都是最多的,約佔海洋垃圾的77.5%-88.7%。而塑料垃圾的主要製造者就是人類,我國經過對57個區域的垃圾進行監測後發現,海洋垃圾密度較高的區域主要分布在旅遊休閒娛樂區、港口航運及臨近海域。
  • 海洋環境監測的類型及其發展趨勢
    這20多年中,我國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汙染物入海量和種類明顯增多,第二次基線調查對了解我國海洋環境變化、協調沿海經濟發展布局、改善海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2)常規監測是在基線調查基礎上,經優化選擇若干代表性監測站和項目進行的以求得空間分布為主要目的,長期逐年相對固定時期的觀測。常規監測的布點要具有環境代表性,避開排汙口和圍墾養殖的排水口區。
  • 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可能已經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對於海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
  • 日本研究人員提新海洋探測技術:利用黃貂魚繪製海床地圖
    據外媒報導,雖然我們可能已經很好地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但對於海底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稱人類對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也要比對海底的了解要多,為此,科學家們正在開發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幫助填補這一空白。其中一項新技術是利用深海鰩魚來探測海底,它甚至還可能可以為所需的硬體提供動力。
  • 看IBM如何用人工智慧顯微鏡觀察海洋 「蟻人」?
    好消息是微小浮遊生物雖小,卻是海洋健康的明星卡司,我們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漫威的「蟻人大軍」,越小威力越大。浮遊生物是水環境健康的天然生物傳感器,最敏感的偵察兵。因為足夠微小,所以足夠敏感,即使水質略有變化也會影響它們的行為。不要小瞧微生物,它們構成了海洋食物鏈的基礎,海洋食物鏈是超過10億人的主要蛋白質來源,尤其愛吃海鮮燒烤的朋友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 珊瑚礁魚類小丑魚「安家落戶」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
    日前,監測中心科研人員經過近2年的人工馴養,已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將這種珊瑚礁魚類配對並開始陸續產卵繁殖。小丑魚屬於鱸形目雀鯛科海葵亞科,是一種生活在珊瑚礁區喜歡與海葵共生的海洋魚類,因臉和身體上有一條或多條白色條紋,酷似小丑,所以俗稱「小丑魚」。
  • 衛星遙感助力海洋藍色碳匯監測,這場成果發布向我們揭開衛星遙感技術探測海洋固碳的神秘面紗
    發布人何賢強,是海洋二所的研究員,從事海洋水色衛星遙感技術研究近20年,已主持30餘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擔任了國際海洋水色協調組織(IOCCG)執行委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每年可以吸收近三分之一的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海洋具有很大的碳儲存潛力,人類開始向浩瀚的海洋「索取」固碳份額。201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提出《讓海洋成為氣候變化解決方案》,從綠碳到藍碳,從陸地到海洋。了解海洋吸收、轉移碳的能力以及海洋碳循環機制,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衛星遙感就是海洋碳通量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 聚焦「海洋+」|整治海洋汙染在行動,深圳劍指「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這意味著,「灣區經濟」的持續增速不僅需要海洋,更應敬畏海洋。9月8日,第十五屆國際海洋清潔日深圳主會場在深圳大梅沙海濱公園進行,海洋環境保護再度引發關注。本次活動承辦方——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執行秘書長馬海鵬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受汙染後的環境可能會消耗更多的資源來修復,只有保護好生態,才能為海洋產業經濟保留長久的發展動力。
  • 海洋偵「碳」應對氣候減災——記中國海洋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
    監測溫室氣體 應對海洋災害有資料顯示,由於人類活動,大氣CO2平均濃度從1750年到2013年增加了40%,2015年達到40萬年來的最高值。CO2是溫室氣體的組要成份,其濃度不斷升高已對地球生態系統、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 海洋一號C衛星「馳援」青島小珠山火情監測
    本報訊 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顆海洋水色業務衛星——海洋一號C衛星不僅能撥雲瞰海,在陸地林火監測中同樣能大顯身手。4月23日14時許,山東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發生一起山林火情。火情發生後,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迅速啟動應急監測,調用海洋一號C衛星密切監測火情形勢,並及時將火情信息發送給應急管理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山東省和青島市相關應急指揮部門,為科學滅火提供決策支撐。據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該中心利用海洋一號C衛星21日、24日提供的影像數據,監測到火點位置和火場覆蓋範圍,並製作出遙感專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