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力的增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也節節攀升,迫不及待地想要擁抱傳統文化,去讀原著,直接聆聽祖宗的教誨,但傳統典籍汗牛充棟,又是文言文,不免晦澀難懂。
於是,一些前代的啟蒙讀物被拿來廣泛宣傳,比如《二十四孝》。小編非常擔心這種趨勢,「孝」是傳統文化的核心,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二十四孝》這種愚孝萬萬要不得啊!
二十四孝裡的愚孝已經被批評過很多次了,但它荼毒了國人那麼多年,理應再被鞭屍幾十年。
「郭巨埋兒」的故事:晉人郭巨家裡很窮,他娘疼孫子,省下吃的給孫子。郭巨跟妻子商量,兒子還能再生,娘就這一個,決定把兒子埋了,結果埋兒子的時候挖到了黃金,然後圓滿大結局。
殺了母親疼愛的孫子,真的是孝嗎?考慮過母親的感受嗎?
要是沒挖到黃金呢?真把兒子埋死?在今天,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物,殺兒子也是故意殺人罪。
家窮不想著如何致富,而是埋兒子,還厚顏無恥地說兒子還能再生,兒子生到他家,真是倒八輩子血黴。
「郭巨埋兒」的故事起初記載在志怪小說《搜神記》裡,跟董永和織女的故事記錄在一起。它是一個神話故事,裡面有因果報應、感通上天等思想在。
就這樣一個迷信的故事,後來被一個弱智元人郭居敬收錄到《二十四孝》裡去,同時收錄進去的還有許多這樣靈異的故事。偏偏這本神話書還成了啟蒙讀物,用來宣傳孝道,以至於現在還有人以為《二十四孝》就能代表傳統孝道文化。
孔夫子知道後,恐怕要從孔廟裡跳出來罵人。子不語怪力亂神,這些神話孝道故事不是孔夫子講的孝。孔子是講究仁的,虎毒尚且不食子,活埋兒子不仁,又豈能稱得上是「德」與「孝」。
可這樣的《二十四孝》竟然獲得了主流儒家思想的認可,意外嗎?不意外。因為主流社會通行的是「董仲舒及繼承者們」改造後的儒家思想,不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歷觀史書,可以發現,統治中國人幾千年的是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儒家思想,能接受上天會給君王降下示警,接受上天會給孝子黃金又有什麼心理障礙呢?
後來,隨著佛教道教傳播,把儒家思想被進一步神 話,人們用神話去推崇儒家的思想,效果可能非常好。但背棄了孔孟最可貴的人文精神,使佔主導地位的思想偏離了《論語》《孟子》,走向神婆巫師,著實可惜。
這或許是孔孟成為大一統思想難以逃避的宿命,儒家原本只是世間法,向全天下人推廣的話,遠遠不夠,還欠缺一個神話的、出世間的理論體系。
董仲舒彌補了這個的欠缺,不知是儒家的幸還是不幸,但肯定是孔夫子的不幸,因為後來反封建的時候,他被拉出來罵得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