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對孝道極為推崇,甚至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歷史上有很多廣為傳頌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亦是由此而來。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二十四孝》裡的很多故事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了,如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等。另外一些孝道故事,細究之下也不太禁不起推敲,如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講的是主人公王祥孝感天地,讓鯉魚主動躍出河面,讓黃雀主動飛入手中,以成全王祥對吃貨繼母的孝道。這個故事無疑經過了後人的藝術加工,變得充滿傳奇色彩,少了點真實感。
哪怕刨除了其中的傳奇色彩,臥冰求鯉本身也缺乏可行性。能站人的冰面得有多厚?如果真有人這麼做,鯉魚還沒求到就該凍死了吧。
主人公王祥的身份也很有意思,他生活於漢末三國至魏晉時期,琅邪臨沂人,祖父王仁曾是荊州刺史,父親王融也屢次拒絕朝廷闢命。從出身上看,王祥妥妥的是個官二代,這樣的家世會為了吃鯉魚跑去臥冰?
此外,王祥是通過舉秀才入仕為官的。在沒有科舉考試的年代,舉秀才和舉孝廉可以說是古人入仕的唯一途徑了。想要舉孝廉或者舉秀才,一看出身,二看名聲,三得有當官的作為推薦人,普通老百姓想都別想。
王祥出身於琅邪王氏(與被諸葛村夫罵死的王司徒同族),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不管是出身還是人脈,王祥都是符合的,唯一缺的就是名聲。
在那個年代,知識是被士族壟斷的,也只有士族才有話語權。換句話說,名聲都是士族們互相傳頌(吹捧)出來的。
士人想要名聲,要麼得有名士點評,如許邵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要麼就得做出廣為認可的一件事,而孝順則是最為通用的名聲。
舉秀才之後,王祥一路從縣令做到了司空、太尉,展現出了極強的官場手腕。這樣的人,怎麼會想出臥冰求鯉這麼不靠譜的辦法呢?在天寒地凍的情況下,王祥臥冰求鯉的事情還被人知道了,被大範圍傳播出去。在這樣的背景下,臥冰求鯉怎麼看都像是一場有預謀的商業作秀。
對於這場作秀,普通百姓看不懂,而看得懂的人則不會去拆穿。不拆穿的原因有兩個,一來是為了士族間的商業互吹,二來孝道也是一種「政治正確」,誰拆穿誰就是不尊孝道。
與臥冰求鯉類似的還有孔融讓梨,如果這事發生在平民百姓身上,沒有世家大族替他宣傳名聲,誰會知道啊?反過來說,士族掌握了話語權,要想把一個人捧起來真的有太多辦法了,誰又會管他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呢?
當然了,本文只針對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並不是為了否定孝道。孝順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的,只是我們不需要愚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