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古代孝道的背後何嘗不是一場商業作秀

2021-01-09 不開心的番薯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對孝道極為推崇,甚至有百善孝為先的說法。歷史上有很多廣為傳頌的孝道故事,《二十四孝》亦是由此而來。

以今人的眼光來看,《二十四孝》裡的很多故事已經不符合現代人的價值觀了,如埋兒奉母、賣身葬父等。另外一些孝道故事,細究之下也不太禁不起推敲,如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講的是主人公王祥孝感天地,讓鯉魚主動躍出河面,讓黃雀主動飛入手中,以成全王祥對吃貨繼母的孝道。這個故事無疑經過了後人的藝術加工,變得充滿傳奇色彩,少了點真實感。

哪怕刨除了其中的傳奇色彩,臥冰求鯉本身也缺乏可行性。能站人的冰面得有多厚?如果真有人這麼做,鯉魚還沒求到就該凍死了吧。

主人公王祥的身份也很有意思,他生活於漢末三國至魏晉時期,琅邪臨沂人,祖父王仁曾是荊州刺史,父親王融也屢次拒絕朝廷闢命。從出身上看,王祥妥妥的是個官二代,這樣的家世會為了吃鯉魚跑去臥冰?

此外,王祥是通過舉秀才入仕為官的。在沒有科舉考試的年代,舉秀才和舉孝廉可以說是古人入仕的唯一途徑了。想要舉孝廉或者舉秀才,一看出身,二看名聲,三得有當官的作為推薦人,普通老百姓想都別想。

王祥出身於琅邪王氏(與被諸葛村夫罵死的王司徒同族),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不管是出身還是人脈,王祥都是符合的,唯一缺的就是名聲。

在那個年代,知識是被士族壟斷的,也只有士族才有話語權。換句話說,名聲都是士族們互相傳頌(吹捧)出來的。

士人想要名聲,要麼得有名士點評,如許邵評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要麼就得做出廣為認可的一件事,而孝順則是最為通用的名聲。

舉秀才之後,王祥一路從縣令做到了司空、太尉,展現出了極強的官場手腕。這樣的人,怎麼會想出臥冰求鯉這麼不靠譜的辦法呢?在天寒地凍的情況下,王祥臥冰求鯉的事情還被人知道了,被大範圍傳播出去。在這樣的背景下,臥冰求鯉怎麼看都像是一場有預謀的商業作秀。

對於這場作秀,普通百姓看不懂,而看得懂的人則不會去拆穿。不拆穿的原因有兩個,一來是為了士族間的商業互吹,二來孝道也是一種「政治正確」,誰拆穿誰就是不尊孝道。

與臥冰求鯉類似的還有孔融讓梨,如果這事發生在平民百姓身上,沒有世家大族替他宣傳名聲,誰會知道啊?反過來說,士族掌握了話語權,要想把一個人捧起來真的有太多辦法了,誰又會管他是有意的還是無心的呢?

當然了,本文只針對故事本身的真實性,並不是為了否定孝道。孝順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的,只是我們不需要愚孝而已。

相關焦點

  • 弘揚傳統文化孝道電影「求鯉」獲稱讚
    在第7屆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由前海易物(深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投資,山東亞禾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文化和旅遊部藝術發展中心、臨沂市人民政府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彩色孝道故事影片《求鯉》獲得「最佳新晉電影人獎」與「最佳外語片剪輯」雙提名,並最終一舉斬獲「最佳外語片剪輯大獎」。
  • 不為新朝站臺,「臥冰求鯉」的王祥為何被列為西晉開國十一功臣?
    自古以來,中國人十分崇尚孝道,講究「敬天法祖」,正所謂「百善孝為先」,還有整理下來的「二十四孝圖」流傳後世,其中的「臥冰求鯉」典故出自三國魏晉時期的王祥,在魏晉嬗代的微妙時刻,講究孝道的王祥毫無疑問是曹魏政權的忠實擁躉,在這一點與意欲取代曹魏的司馬氏家族利益格格不入,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司馬炎篡位代魏後,大封十一位開國公爵,王祥卻能名列其中,著實令人跌破眼鏡。
  • 臨沂有哪些民間傳說故事 臥冰求鯉的事情了解一下
    1、臥冰求鯉臥冰求鯉算的上是臨沂最出名的一個民間故事傳說了,主要講的是孝子王祥在冬天的時候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這件事也被後世奉為了孝道的經典故事。2、李小和愛姑李小和愛姑其實是兩個人的名字。
  • 關於山東的歷史:臥冰求鯉
    孝河、孝友村之所以出名,緣於一個「孝」字,源於發生於此的一個事母至孝的感人故事—臥冰求鯉。臥冰求鯉,位居中國古代二十四孝之首,其主人公為王祥。王祥(184—268年),字休徵,山東琅琊人,歷漢、魏、晉三代,官至三公,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第一代成員。琅琊王氏,是中國古代第一豪門望族,被譽為「簪纓世家」。
  • 民間小故事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幹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奉行孝道的經典故事。房玄齡等編撰《晉書》亦收錄此事,元代郭居敬則將其列入《二十四孝》中。原文: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
  • 二十四孝:「臥冰求鯉」的主人公叫啥?之後怎麼樣了?有些不同
    說起「二十四孝」的故事估計大家都能說出幾個,「臥冰求鯉」的故事更是人盡皆知,那麼主人公是誰呢?也許有一些就記得不是很清楚了,今天就來講講這位孝感天地的主人公——王祥。一說到後母,尤其是在古代,簡直就是狠毒、偏心的代名詞,這位朱氏也不例外。對王祥是動輒打罵,三天一小罵,五天一大打,髒活累活也都是王祥幹,還老是想著法子讓王祥受傷,真的是刷新了當時人的三觀。「臥冰求鯉」受到這樣的對待王祥沒有爭辯也沒有訴苦,反而是默默承受下來,一句怨言也沒有,連街坊鄰裡都覺得這個王祥不止是孝順,簡直就是傻了。
  • 「臥冰求鯉」三題
    作者:王勝明(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臥冰求鯉」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祥為西晉重臣大僚。更為重要的是,「晉王氏自王書生祥、覽,而祥位三公。同時衍、綏、澄、戎、敦、導、玄並位至三公,才名冠世,人號琅琊八王。
  • 臥冰求鯉的主角,還有一件鮮為人知的故事
    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中,「臥冰求鯉」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說西晉時期的王祥,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敞胸趴在冰上,結果寒冰化開,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捉回鯉魚回家供奉繼母。
  • 臥冰求鯉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臥冰求鯉,臥在冰上以求得鯉魚。指忍苦孝親。出自:晉·幹寶《搜神記》第11卷:「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近義詞有:臥冰求魚,臥冰求鯉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處事。
  • 重溫《琅琊榜》才明白:璇璣公主何嘗不是一個悲哀的「復仇者」?
    璇璣公主何嘗不是另一版本的梅長蘇,她作為滑族的公主,因為姐姐被姐夫欺騙,所以遭到滅族,從公主流落為待罪侍婢,我們看到庭生的處境就知道,在後宮的待罪侍婢,日子過得非常悽慘,所以夏江的妻子才會對她心生憐憫,帶她回家。可是,她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恩人呢?
  • 其實,他們都是在作秀
    泱泱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一直以來都崇尚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對於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流傳下來了眾多孝心動天的故事。
  • 明朝天啟大爆炸:一場故意誇大爆炸威力的政治作秀
    天啟六年(1626 年),在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廠的火藥庫附近區域,發生了一場爆炸事故。關於這場爆炸,許多史料中都有相當的描寫。比如《明實錄·熹宗實錄》、《國榷》、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而記錄最為詳細的是《天變邸抄》。爆炸位置圖我們先來看看《天變邸抄》是怎麼記載的?
  • 都說飛蛾撲火,人又何嘗不是
    都說飛蛾撲火,人又何嘗不是。只不過,對人來說,那火焰,就是明亮的笑容罷。我們都希望能跟一個可以常常讓自己露出笑容的人在一起。這或許就是感到幸福的捷徑了。晚安。
  • 《列夫朗道:娜塔莎》刪減上線,DAU只不過是一場作秀
    電影在今年的柏林電影節上放映的時候,有些記者和觀眾看到最後一場戲時,依然被片中用暴力所營造的恐怖氛圍所震撼,一個個嚇得都提前退場。所以從觀眾的反饋,以及影片還引發的輿論爭議,還有普通觀眾給電影的打分,其實都說明了一個問題,電影是一般電影。而DAU整個項目更像是一場作秀,只為滿足某些人的懷舊情懷,就好像某些人懷念文革。
  • 「臥冰求鯉」的王祥,後來過得怎麼樣?不僅當了帝師還成了富翁
    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就有臥冰求鯉的典故,天性純良至孝的孩子行徑讓人感佩。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以「臥冰求鯉」出名的王祥的故事。這也是記載在《晉書》裡的故事,王祥早歲喪母,繼母朱氏對他不好,經常在丈夫面前說他壞話,久而久之王祥的老爹也不太愛他。聖人講:「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王祥卻是「以德報怨」,更加恭謹孝順。父母生病,衣不解帶、親捧湯藥侍候。
  • 潛逃不忘作秀!亂港分子羅冠聰與許智峰英國碰頭,囂張曬合照
    再是許智峰發文聲稱要和羅冠聰一起「為香港打一場硬仗」,並透露同樣潛逃的亂港分子張昆陽也和他們通了電話。可見羅、許兩人不僅不以為恥,言辭間還頗有挑釁意味。羅冠聰與許智峰碰頭曬照,高調作秀‍前幾日,羅冠聰高調曬出與許智峰在英國倫敦碰頭聚會的合照,並發文作秀。
  • 《二十四孝》只是神話故事,不能用來宣揚孝道文化
    在今天,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屬物,殺兒子也是故意殺人罪。家窮不想著如何致富,而是埋兒子,還厚顏無恥地說兒子還能再生,兒子生到他家,真是倒八輩子血黴。「郭巨埋兒」的故事起初記載在志怪小說《搜神記》裡,跟董永和織女的故事記錄在一起。它是一個神話故事,裡面有因果報應、感通上天等思想在。
  • 姚明道出其中主要原委,足球何嘗不是!
    姚明道出其中主要原委,足球何嘗不是!喜歡籃球資訊的朋友,可以點擊上方「關注」按鈕!——(原創文章,歡迎轉載)眾所周知,中國是體育大國且是體育強國,我國運動健兒們在奧運會、世錦賽等國際大賽中取得過非常傲人的戰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一次又一次在頒獎典禮上奏起,響徹整個世界。基本上各個體育項目都有中國的一席之地,唯獨三大球中的籃球和足球較為不爭氣。
  • 中國古代為何不信神?因為中國人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祈禱
    中國古代的先賢聖哲們具有不同於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價值選擇和判斷。如果說希臘文明是起源於對自然界的「驚奇感」,希伯來文明是起源於對上帝的「敬畏感」,那末,中華文明則是起源於對人之為人的心性喪失的「憂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