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歷史,一直以來都崇尚孝道,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對於孝道,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著作《爾雅》下的定義是:「善事父母為孝」。漢代賈誼的《新書》界定為「子愛利親謂之孝」。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流傳下來了眾多孝心動天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帝王:舜,他之所以能成就帝位,靠的就是孝行。
據史料記載,舜在20歲的時候,就因為他的孝行,感動了眾人,聞名於世。30歲的時候,堯走遍各地,尋找賢能、德才兼備的人才。在行走四方之後,群臣都推薦了舜。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並細緻觀察其內在的德行,還給舜建了一個糧倉,分給他了很多隻羊。
舜的後媽和弟弟看到舜一下子有了這麼多好東西,既羨慕又妒忌。於是,他們就和舜的瞎子父親一起密謀,想要加害於舜,但是,幾次都沒能得手。有一次,舜的父親讓舜給自己修一下米倉,等舜到達米倉頂部之後,舜的父親就從低下放火,燒了米倉。
看到火的舜,趕緊用兩個鬥笠支撐著身子跳了下來,才沒有被燒死。後來,舜的父親又讓他去挖井。當舜挖到井底的時候,舜的父親便從上面往井裡填土,還好舜從井底旁邊的洞口逃出,才沒有被活埋。
這期間,舜的弟弟以為舜已經被害死了,便得意洋洋的回到家,跟他爹說:「哥哥這回肯定是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咱們現在可以分一下舜的財產了。」
說完,他竟然走進了哥哥的屋子,想要霸佔他那兩位美貌如花的嫂子。但他進屋後,卻大吃一驚,原來舜正在床邊彈琴。舜的弟弟先是吃驚,之後,有點不好意思。舜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說:「正好,你過來,我有一些事情,需要你來幫我處理一下。」
雖然發生了這麼多不愉快的事情,而且,舜也知道是自己的爹和弟弟要害死自己,但是,他卻像以前一樣,孝敬父母,疼愛弟弟。於是,他的孝道感動了天地,後來,舜到厲山去種地,大象為他犁地,小鳥們幫他鋤草。堯通過多年的觀察,看到了舜的德行,認可了他的為人。
後來,堯選定了舜作為他帝位的繼承人。舜登上皇帝的位置之後,去看望自己的父親,依舊非常恭敬,並將自己的弟弟封為了諸侯。
舜,是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他也是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虞氏,歷史上稱之為虞舜。舜帝可以說,是孝道仁德的典範和先驅。這個故事流傳已久,也是第一個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的,關於孝行以及政治婚姻等相關的典型事例。但實際上,這個故事中還是有一些邏輯問題,值得去推敲。
為什麼舜的父親屢次想害自己的親生兒子呢?把兒子殺死他就能那麼高興嗎?然而,舜僅僅依靠兩個鬥笠,就能逃出火災,再有,面對自己父親對自己實施的土埋詭計,舜竟然能從井底逃生,難道舜是因為之前父親對自己有加害之心,所以,起了防備之心,自己提前挖好暗道以備逃生之用嗎?
想來想去,這害人的計量真是不怎麼高明,而且,可以說是漏洞百出。所以,這樣的故事,放在現在,估計沒有人會相信。
除此之外,舜登上帝位之後,去看望自己的父親,不僅非常恭敬,而且,還不計前嫌,封了害過自己的弟弟為諸侯。這樣的皇帝,縱觀中國歷史,也沒有第二個皇帝能夠做到這樣。那麼,這些到底是舜的真實想法和做法,還是故意的作秀行為呢?可以說,這是一個並不太符合邏輯的故事。
那麼,這個故事為什麼還能流傳這麼久,並且,還經久不衰呢?難道這只是為了樹立時代楷模,故意為之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中國,有太多的人,不辭辛勞,不厭其煩地倡導和推動著「孝」。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當今社會,很多東西已經被浮誇的人心所淡忘,使得太多不孝的事情發生。而不孝的行為,直接影響和動搖著社會的安寧與穩定,更加會動搖一國的統治根基。如果不採取一定的措施,一些強有力的辦法,來解決社會存在的這些不孝現象。那麼,社會將更加墮落,更加不穩定,甚至,對於江山社稷可能會產生致命的危害。
所以說,在那個時代,貴為天子,因為自身的榜樣力量,使得其不得不孝,不僅要孝,還要孝的空前絕後,孝到成為楷模。不僅如此,統治者還需要利用強有力的國家統治手段,對社會上的不孝行為進行糾正和打擊,並通過一些典型的不孝案例,進行嚴厲的處罰和制裁,最終,給人們以警示的作用。
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提倡實行「仁政」,主張「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了漢代,「察舉制」便注重「孝廉」一科,其後的「九品中正制」也有「孝廉」的要求,使得「忠孝」與「孝廉」作為中國政治範疇的重要內涵,一直發展傳承著。並且,自西漢以後,封建孝道並無太大變化。
從孝觀念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孝道歷了從祭祀祖先的宗教倫理到家庭倫理,再到政治倫理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孝道觀的內容在不斷蛻變,其中,合理因素愈來愈少、消極因素被引向極端。並且,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所以,為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中央政治的統治,中國的統治者則選擇以「孝」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統治政策。
以至於,歷代君王的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了。
參考資料:
【《竹書紀年》、《史記·五帝本紀》、《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