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勝明(西華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臥冰求鯉」是二十四孝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祥為西晉重臣大僚。更為重要的是,「晉王氏自王書生祥、覽,而祥位三公。同時衍、綏、澄、戎、敦、導、玄並位至三公,才名冠世,人號琅琊八王。導之後洽、悅、曇首、弘、儉又累世貴盛,與五代相終始」(王圻《續文獻通考》卷二百十一)。因此,所謂王祥「臥冰求鯉」發生地也引起多方爭奪:首為山東臨沂,次為江西撫州,再為河南新安。但是,「臥冰求鯉」故事本身很可疑。
一
王祥「求魚」事,最早見於東晉孫盛《晉陽秋》:「母欲生魚,祥解衣將剖冰求之,會有處冰小解,魚出。」但在其《異同雜語》中,卻變為孝心感天的靈異事件:「盛寒之月,後母曰:『吾思食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之所致也。」幹寶在《異同雜語》基礎上,以小說手段繼續神化「性至孝」的感染力,《搜神記》卷十一云:「母嘗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
資料圖片
房玄齡等撰《晉書》,整合《異同雜語》《搜神記》《世說新語》《孝子傳》等為王祥本傳:「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裡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王祥孝行故事由最初的「剖冰求魚」而逐步增益為「剖冰求魚」「黃雀入幕」「抱樹守柰」等系列孝行感天的動人故事。但王祥「求魚」並非如後世所言「臥冰求鯉」,而是「剖冰求魚」。同為「求魚」,「臥冰」「剖冰」差異頗大。
二
王祥「求魚」的敘述混亂肇始於宋代,主要表現有二:其一,文獻所載王祥「扣冰(剖冰)求魚」的越來越多,如:⒈保州曹河,見於黃震《黃氏日鈔》卷六十七;⒉江南東道武進縣,見於《太平寰宇記·江南東道四》;⒊毗陵,見於《(鹹淳)重修毗陵志·古蹟》;⒋撫州,見於劉克莊《御書撫州忠孝堂》、潘自牧《記纂淵海》卷十一等;⒌沂州,見於《記纂淵海》卷十七;⒍浙江吳興,見於談鑰《(嘉泰)吳興志·事物雜誌》。
其二,為了渲染王祥孝行,將唐代及之前文獻所載「扣冰(剖冰)求魚」事逐步改為「臥冰求鯉」。在北宋早期文獻中,王祥「求魚」,一般皆謂「扣冰」或「剖冰」。如《太平御覽》之《時序部十一》:「母欲得生魚,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小開,有雙魚出遊。」《鱗介部八》:「母欲生魚,時天寒水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但在《太平寰宇記》中,「扣冰」或「剖冰」變為「臥冰」,如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舒州》:「王祥池,在縣西南二十裡。即臥冰取魚處也。」
「臥冰求鯉」廣泛現諸文獻在南宋,當時很多作品均有類似說法。如劉克莊《雜詠一百首·王祥》:「乃知履霜子,絕似臥冰人。」邵雍《夢林玄解·夢佔》:「佔曰:王祥臥冰,出魚救母。」《(鹹淳)重修毗陵志·山水》:「孝感瀆…晉王祥與繼母寓此臥冰,得雙鯉,故名。」此外,釋惠洪《林間錄》卷上、曾季狸《艇齋詩話》、袁甫《承務郎致仕洪君墓志銘》等亦有此類記載。
宋人改王祥「剖冰(扣冰)求魚」為「臥冰求鯉」,很可能是將東晉楚僚「臥冰求鯉」事附會王祥。《搜神記》卷十一云:「楚僚……時十二月,冰凍,僚乃仰天嘆泣,脫衣上冰,臥之。有一童子,決僚臥處,冰忽自開,一雙鯉魚躍出。」箇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誤抄而致,因《搜神記》卷十一載孝子王祥、王延與楚僚三人事跡相連,傳抄時誤將楚僚「臥冰」與王祥「剖冰」混淆。另一方面則可能有意附會,王祥以孝著稱,在踐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都是旌表對象,早在西晉時,即「賜几杖,不朝」,因此為了宣傳其「孝感天神」之神跡,而將楚僚「臥冰求鯉」事附會本來「剖冰求魚」的王祥。
三
王祥「臥冰求鯉」乃後人附會,但「剖冰求魚」,事應不虛。「求魚」地應在洛陽新安。
其一,從西晉開始,傳世文獻即有「孝水」在洛陽新安的記載。王祥同事潘嶽有《西徵賦》:「澡孝水而濯纓,嘉美名之在茲。」此賦作於元康二年(592)自洛陽赴長安逗留新安時,說明當時新安已有「孝水」。《水經注》亦云洛陽有「孝水」,其「谷水」注云:「《山海經》曰:俞隨之水出於其陰,北流注於谷,世謂之孝水也。潘嶽《西徵賦》曰:澡孝水以濯纓,嘉美名之在茲。是水在河南城西十餘裡,故呂忱曰:孝水在河南郡。」
唐代文獻中,多有以孝水命名的洛陽地名,如唐天寶七年(748)《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銘並序》云:「終於河南縣孝水裡私第舍…以天寶七載十一月廿四日葬於洛陽北原。」亦有將孝水作為洛陽地標的記錄,唐志中出現「孝水」的墓主人或家於洛陽,或葬於洛陽。如顯慶二年(657)《大唐故張夫人墓志銘》:「夫人張氏,河南伊闕人也…或名標孝水。」乾封二年(667)《唐故左驃騎左一車騎將軍上柱國王君墓志銘》:「卒於思恭裡第…合葬於北芒山之平原…孝水徵源,仙鳧早泳。」其中「思恭裡」等為洛陽城坊名,「北芒山」指北邙山,故在墓誌中以孝水為洛陽地標,寄託哀思。
元代石刻文獻記載洛陽孝水與王祥的關係。今新安縣「孝水村」王家祠堂尚存元人翻刻「晉太保孝王祥碑」,原碑至正三年(1343),已泐蝕「不可讀」,時任「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命下屬重新刻石立碑並題詩,碑文云:「□□河南三十裡,有小河自南而北,曰孝水。水右以居成聚,曰孝水店。」明清記錄更多,如李賢《明一統志·河南府》、張瀚《北遊紀》等。明清人又稱孝水為「王祥河」,如顧炎武《肇域志》卷二十九:「晉王祥葬此山下,名孝水,流入於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八:「本名谷水,晉王祥臥冰於此,因改為孝水。」
新安縣孝水現已乾涸,其故道人稱「王祥河」,今新安縣磁澗鎮尚有「王祥河」及「王祥河橋」。可見,新安縣以王祥孝行命名的「孝水」或「王祥河」自西晉初潘嶽時至今一脈相承。新安縣尚有「孝水村」,從唐代「孝水裡」、元代「孝水店村」到如今「孝水村」,以「孝水」命名的古村落亦千餘年綿延不絕。綜上可知,王祥「求魚」地應在洛陽新安。
其二,臨沂所稱「孝河」或「王祥河」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文獻,《記纂淵海》卷十七云:「王祥河在嶧縣北,即臥冰躍鯉處。」此後歷代始有記錄,如《明一統志》卷二十三:「王祥河,在沂州北二十五裡,源出王祥廟後,即其臥冰躍鯉處,又名孝河。」章潢《圖書編·沂水考》:「南徑王祥墓,孝感水入焉,其水出墓西戚溝湖,剖冰躍鯉之地。」
上述文獻所稱臨沂王祥「臥冰躍鯉」的「孝水」「孝感水」「王祥河」均源出王祥廟後或王祥墓西戚溝湖,則河因王祥廟或墓而得名。但唐修《晉書》本傳云:「西芒上土自堅貞,勿用甓石,勿起墳隴。」「西芒」即北邙山,則知其葬於洛陽而非臨沂。歷代文獻多記載王祥墓在洛陽,如李賢《明一統志》卷二十九、薛岡《天爵堂文集》卷七、穆彰阿《(嘉慶)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七、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七等。可見,宋代以來文獻所載臨沂王祥墓,應是當地人後建。王象之《輿地紀勝·碑碣》、周應合《(景定)建康志·風土誌二》、顧起元《客座贅語》卷八、程哲《蓉槎蠡說》卷七等所載南京江寧王祥墓亦屬此類。洛陽之外王祥墓和「臥冰處」實為散居各地王氏後人追奉先祖而後建,故《(鹹淳)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七云:「至晉拜太保,未嘗至毗陵…覽孫導顯於江左,子孫往往居此,追慕祖徳,故以臥冰名池、孝感名瀆爾。」至於江西撫州和浙江吳興「臥冰處」,則顏真卿為官當地時所建,目的在於宣揚忠孝,兩地方志均有記載。綜上所述,王祥「求魚」處應在洛陽新安而非他地。
《光明日報》( 2017年01月09日 13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