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猶豫」,是誰為中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一錘定音?

2021-01-08 央視網

  2015年秋天,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在一個琥珀商那裡看到了一塊琥珀。「他告訴我這裡面有棵植物還是什麼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

  這棵其貌不揚的「掃帚菜」於2016年12月8日登上了著名生物學期刊《當代生物學》,引發了國際古生物學術界的震動。

  它的出現,生逢其時;它的認定,離不開中國的大科學裝置。

  細數近年來的重大科學發現,從億萬光年之外的宇宙星辰,到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越來越離不開功能強大的大科學裝置。

  「重大突破科研儀器先行」,我們的大科學時代踏浪而來。

  從1到48% 打開大科學「魔匣」

  好奇心是科學之母。

  邢立達仔細觀察「掃帚菜」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辨識出這是一塊動物化石。然而,他並不能確定它來自於什麼動物?

  「由於化石包裹在琥珀內部,無法完整地剝離開來,需要採取無損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視覺中國

  如何進行無損分析呢?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等大科學裝置派上了用場。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科學家們成功地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原來,這棵「掃帚菜」是來自非鳥恐龍的一段尾巴,並且屬於一隻全長只有18.5釐米的小恐龍。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發現的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龍標本,也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鮮活的恐龍形態。

  「100多年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成果,大概1950年以前,只有1項來自大科學裝置。到1970年以後,就有超過40%來自大科學裝置,比如天文望遠鏡或者科學衛星、加速器等等。到了1990年以後,這一比例高達48%。」對於大科學裝置催生世界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原主任吳季曾有過這樣一番調研。

  而中國更需要建造自己的大科學裝置——中國的科學研究已經到達從量變到質變的關口,正在實現從跟蹤到並行再到領跑的轉變,中國科學家要做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走上國際科學前沿,必須發展自己的大科學裝置。

  它們,為我們打開好奇心的「魔匣」,迎來一個科技創新爆發的新時代。

  「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

  2016年9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發文表態: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而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當即發文反駁——「中國今天應該建造大型對撞機!」

  兩位中國頂級科學家的對峙讓科學界關於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爭論出圈成為公共話題。

  質疑,鋪就了科學的進階之路,也設置了科學進階的門檻。

  1988年10月24日,中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建成。當日,位於北京市玉泉路的中科院高能所大院內一派熱鬧景象。然而前溯30年,BEPC卻經歷了「七上七下」的難產過程。

  1958年,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中國已設計出了20億電子伏電子同步加速器,但當時這一設計因「保守落後」被否。

  1960年,中國科學家完成了螺旋線回旋加速器的初步設計方案,又因經濟困難被取消。

  1965年,中國科學家第四次提出了建造質子同步加速器的方案,卻又因故暫停。

  1969年,中國科學家提出建造強流直線加速器用於探索、研究、生產核燃料的計劃,可計劃在與另兩個方案的爭論中無疾而終。

  1972年,在18位中國科學家聯名上書中央後,國務院批准了「七五三」工程,計劃10年內建造一臺4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然而計劃卻再度擱淺。

  1977年,「八七工程」誕生,計劃投資7億元人民幣,在1987年建成4000億電子伏質子同步加速器。但1980年年底,國民經濟調整,方案又一次下馬。

  直到1981年12月,鄧小平同志批示:「我贊成加以批准,不再猶豫。」建造BEPC終於提上日程,並於1988年建成。

 從外形上看,BEPC就像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視覺中國

  這個從外形上看就像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的BEPC,由注入器、儲存環、北京譜儀和同步輻射裝置四大部分組成,佔地5萬平方米。資料顯示,總投資為2.4億元(1984年)。

  2.4億元,這個當時的「天文數字」如今看來投入所得真是「物超所值」。

  30年來,在BEPC的基礎上,中科院高能所開拓了中微子研究領域,利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中微子新的振蕩模式,並開始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建設;中國在高海拔和空間宇宙線實驗、暗物質探測、X射線天體物理研究等方面也取得長足的進步,「慧眼」衛星得以遨遊太空。

  此外,在BEPC的技術帶動下,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合肥同步輻射加速器等大型加速器在全國相繼建成,包括用於無損分析「掃帚菜」的BSRF。

  不僅如此,BEPC和BEPCⅡ還帶動了高穩定電源、高性能磁鐵、精密機械、計算機自動控制等高新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產業化對我國廣播通信、航空、醫療等領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它讓中國在國際高能物理領域佔領一席之地,培養了一支具有國際水平的隊伍,也推動了國內其他大科學裝置的建設。」

  這就是王貽芳逐條反駁楊振寧,堅持研發建造新一代大型對撞機——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底氣和動力。他在文中寫道:「當年的困難比起今天的CEPC,只大不小。相信我們不會一代不如一代,有信心、能力和勇氣獨立完成CEPC。」

  「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1998年9月25日,國家天文臺發現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79694」被發現整整18年後,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正式落成啟用。

  2018年9月25日,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79694」被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中國天眼」 視覺中國

  「天上多了顆『南仁東星』」,而地上多了一隻「中國天眼」。

  1993年,南仁東在日本參加了一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大會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南仁東坐不住了,他對同事們說:「咱們也建一個吧。」

  這個構想,歷經12年艱辛的勘址之路,跟隨南仁東一個個腳印,踏過80多個深山窪地後,最終在貴州平塘大窩凼化為現實。

  當年近50的南仁東帶著團隊在深山老林裡為FAST選址的時候,1996年26歲碩士畢業的潘建偉,經導師推薦赴奧地利留學,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前沿科學家塞林格,一頭扎進了量子信息學科的研究。

  「你的目標是什麼?」

  「我想要在中國建一個和您實驗室一樣的世界領先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他的夢想也實現了。27歲,潘建偉以第二作者參與的科研成果入選美國《科學》雜誌「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他回到中國科技大學建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實驗室;46歲,他從習近平主席的手中接過2015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證書…

  2016年8月16日——央視文化節目《朗讀者》把這個日子列為潘建偉的第一個紀念日。這一天的凌晨1點40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成功發射。

  一個多月後,2016年9月25日,已罹患肺癌的南仁東依然帶病工作,堅持從北京飛赴貴州,親眼見證自己耗費22年心血的大科學工程FAST落成。

  大科學時代需要大科學裝置,大科學裝置更需要大科學家。王貽芳說:「我們對科學的訓練,對科學家的訓練,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訓練他去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

  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是歷史的告誡,更是中國加速邁向製造強國的必然選擇。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運行29個大科學裝置。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陸續開建,原始創新活力正在不斷被激發。(文/李慧 張莉)

相關焦點

  • 「中國天眼」的新發現 為兩大派系理論爭鋒一錘定音
    原標題:「中國天眼」的新發現 終結天文界持續多年的一場爭論快速射電暴,廣袤宇宙中一種射電波瞬間暴發的現象,其持續時間極短,通常只有幾毫秒。它們往往「神龍見首不見尾」,出現一次,便再無蹤跡。過去十幾年,天文學家一直在收集相關信息,只為探求真相:到底是誰發出了這種電波?如此快速閃現的射電波究竟包含了什麼信息?
  • 致敬國家工程師之七:我們設計中國第一臺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
    因為在合成纖維技術中的關鍵設備乙烯壓縮機一直是中國裝備製造領域的短板。2006年,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設計成功了中國第一臺乙烯壓縮機,成為乙烯裝備製造業的一個轉折點。而它的設計者正是姜妍。2011年,姜妍所在的團隊研製成功百萬噸級乙烯壓縮機,徹底改變了依賴外國的局面。
  • 中華科學歷史牛人,第一臺蒸汽機的創造者,原子彈之父
    大家好,我是姚豔玲,今天給大家說說中華第一臺蒸汽機的創造者。我國第一臺蒸汽機的創造者我國第一臺蒸汽機的製造成功,不是靠洋人的恩賜,而是靠我國自己的科學家華茜芳、徐壽等,經過刻苦鑽研,潛心試驗創製成功的。華費芳(1833-1902)江蘇省金醫縣人,從小喜愛數學。
  • 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第一臺設備
    該項目的第一臺設備——負氫離子源在我市大朗鎮「下隧道」安裝,標誌著該項目正式進入設備安裝階段,為2016年試運行打下了基礎。  科技創新   負氫離子源進入隧道安裝   記者何春輝:「我身後這臺就是中國散裂中子源安裝的第一臺設備,它相當於整個裝置的源頭
  • 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 堪稱「超級顯微鏡」
    今天(5月2日),微信公眾號「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臺 「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
  •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 如果讓計算機自己來回答「第一臺計算機」是什麼時候誕生的,只要打開搜尋引擎輸入這個問題,就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答案,其中大多是: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1946年在美國誕生的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簡稱ENIAC。
  • 中標喜訊丨中科富海中標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大科學裝置項目
    近日,中科富海憑著雄厚實力和技術創新在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功中標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大科學裝置項目。
  • 中國第一臺大型天象儀計算機
    數十年來,北京天文館幫助人們使用儀器觀測和模擬天象,為國人普及、了解天文知識,演示天體基本運動規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生。2001年,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林文漪深情地說:「北京天文館非常漂亮。在我戴紅領巾的時候,就對這座科學殿堂流連忘返。」數十年來,北京天文館不知道承載了多少人對昔日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美好回憶,傾注了多少人對蒼茫星空和浩瀚宇宙的思索夢想。
  • 中國第一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世界最亮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負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HEPS是中國「十三五」期間優先建設的大科學裝置。裝置預將於2025年底驗收並投入運行,將是中國第一臺高能同步輻射光源,也將是世界上最亮的第四代同步輻射光源。
  • 國家一錘定音,今後老破舊的房子全都按新規處理,兩類人麻煩來了
    國家規定,住宅產權70年,建築設計壽命的標準為50年。但如果遇上黑心的開發商為了賺取高昂的利益而偷工減料,那房屋的質量可就堪憂了。一些十幾二十年的小區就已經破舊不堪了。所以說,70年產權的住宅,在現實中將很難達到70年的使用標準,能達到30年也就不錯了。
  • 能夠決定中國和世界科學未來歷史者非楊老先生莫屬
    當下一舉,能夠決定中國和世界科學是繼續黑暗還是開啟光明前程者非楊老先生莫屬看到不多人詬病楊振寧的,卻看到不少為這位物理學家鳴不平的,文章寫得那麼長,幾乎面面俱到,卻都沒有抓住要害,結果,反而關注過去的人更多,甚至越描越黑。
  • 追「光」 譜未來 | 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追「光」 譜未來 | 大科學裝置背後的企業 2020-05-13 16: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列印行業冷知識:第一臺桌面雷射印表機是誰發明的?
    面對新的模式,家長既需要給孩子列印作業、學習資料,又要列印工作中用到的文件,這就促使印表機需求激增,許多用戶在使用印表機的時候不禁好奇,世界上第一臺印表機究竟是在何時何地由誰發明?讓生活變得如此便利, 列印行業冷知識第一講,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印表機。
  • 中國首臺百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海大製造 黃島裝機
    8月27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研製的我國首臺100千瓦潮流能發電裝置在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正式安裝成功,目前正在進行調試,預計今年9月份進行發電測試。這臺裝置突破了潮流能開發方面的關鍵技術,使得發電裝置能夠不再受海水流速限制,能夠適應不同海域。正式運行後,年可發電10萬千瓦時,屆時,齋堂島上的300餘戶居民將用上真正綠色、環保的穩定電力。
  • 中國第一臺仿星器裝置將安置在衡陽這個地方,只因達成了這個合作...
    南華大學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就仿星器核聚變技術展開合作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中國南華大學當地時間12日在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籤署諒解備忘錄,兩校今後將在核聚變技術等方面展開深度交流與合作。  作為諒解備忘錄籤署後的第一個合作項目,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將向中國南華大學提供一臺等離子體仿星器裝置。
  • 松山湖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逐漸「發光」
    4棟建築大樓建設同步推進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位於東莞市大朗鎮中子源路2號,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的西側,毗鄰莞佛高速公路。眼前正在建設的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將為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預研和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
  • 國內首臺質子治療裝置 360度旋轉機架面世
    本報訊(記者鄭建玲)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第18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由上海慶強實業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上海浦東開發中心研發的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的質子治療裝置核心部件——質子治療裝置360度旋轉機架面世,這將有助於推動質子治療裝置生產全面實現國產化。
  • 一錘定音!中國天眼終結天文界爭論,外媒:這就是中國科技
    如今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經過我國多年的積累,我國已經成為了擁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面對一些機遇與挑戰,中國都能第一時間做出應對,不少國家對於中國的科技也是刮目相看,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
  • 推進大科學計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院士專家共話「大科學」發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省科協主席陳駿的科研團隊,正在為建設蘇州深時數字地球研究中心而忙碌。「我們聯合了國內一批科學家做這件事,並已經吸引十多個國家地質調查局和國際研究機構參與這個大科學計劃。」陳駿說。
  • 郴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硬核」技術,一錘定音
    郴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硬核」技術,一錘定音新湖南客戶端2月3日(通訊員 朱韓武 雷源煌)他們是離病毒最近的人,任何「狡猾」的病毒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他們,就是郴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科病毒檢驗團隊,全市所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樣品均由他們檢測確認,發揮著疫情防控「一錘定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