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顆小行星的表面細節什麼樣?熱物理學模型告訴你

2021-01-08 科技工作者之家

▲約瑟夫?哈努斯這篇關於小行星熱物理學建模的論文包含了對於諸如小行星司琴星(Lutetia)等超過100顆小行星的深入分析。

眾所周知,太陽系中所有的小行星體積都很小且離地球非常遙遠,所以天文觀測界之前對它們的大致印象僅限於移動的光點而已。而當它們被太空中或地面上的光學望遠鏡捕捉到的時候,從小行星上反射的陽光也只能透漏關於它們的一些基本信息,比如小行星的軌道參數、體積大小的估值範圍,有時還會獲知其形狀的近似情況,甚至關於其物理構造的一點線索。如果要更好地了解這些難以捉摸的天體,則需要另一種類型的儀器——紅外傳感器。在適當的情況下,它不僅可以提供小行星運行軌道的信息和可用來更精確地測量其大小的數據,而且還可以解讀它們的化學成分,有時甚至能識別出其表面特徵。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近地天體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Near-Earth Object 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NEOWISE)裝載在一艘圍繞地球運行的太空飛船上,它能利用追蹤小行星的熱傳感器在不受地球大氣層遮擋的情況下對小行星進行紅外觀測。據美國行星科學雜誌《伊卡洛斯》(Icarus)近日刊發的一篇論文稱,捷克布拉格查爾斯大學的天文研究所(Astronomical Institute of Charles University)的科學家約瑟夫?哈努斯(Josef Hanu?)領導的一項研究通過NEOWISE的熱傳感器對進入其溫度探知範圍內的超過100顆小行星進行了深入分析。該項研究讓能夠用「熱物理學」模型詳盡分析的小行星數量增加了兩倍,而該模型所測量的這批小行星會根據每顆溫度的不同而呈現出相異的特性。這一研究結果提供了關於主帶小行星表面特性更為精確的觀測數據,同時也增強了太空飛行器載紅外觀測站對於小行星大小作出精確評估的能力。

熱物理學模型可謂小行星研究者的金礦,因為它可以對小行星的特性與狀況進行更全面的分析。不過,並非所有的小行星都適合用於熱物理建模,因為並不是總能獲得必要的關於它們的原始數據集合。所以,此次哈努斯的研究小組關於122顆小行星的發現令人雀躍的是,它不僅包括了來子NEOWISE的數據,而且還有這些小行星旋轉狀態的詳細模型(一個物體繞著其軸旋轉的速度以及其軸在太空中的方向),以及它們三維形狀的多面模型。

作為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哈努斯介紹道:「我們利用NEOWISE任務中歸檔的數據和我們之前生成的形狀模型,成功地創建了針對122顆主帶小行星非常詳盡的熱物理學模型。由此,我們現在對小行星地表風化層的性質有了更好的了解,並且獲知了小型小行星以及快速旋轉的小行星的表面幾乎沒有灰塵的推斷事實。」(地表風化層是指地表破碎巖體和塵埃的總稱。)

根據推測,快速旋轉的小行星很難留住非常細的風化層泥質顆粒的原因,一是因為它們的引力較小,二是因為其很高的自旋率會很容易將小顆粒從地表拋向太空。此外,快速旋轉的小行星的溫度不會有很大的起伏變化,原因是太陽光照的能量在其表面會被較快地傳遞擴散,從而減少或阻止小行星表面物質的熱裂解,也就無法產生風化層細粒。哈努斯研究小組還發現,他們對於所研究小行星大小估值的的詳細計算結果與NEOWISE團隊用更為簡單的模型計算出的結果是相一致的。

德國柏林的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的資深科學家阿蘭?哈裡斯(Alan Harris)的研究領域就是熱物理學建模,他雖然沒參與本項目,但是他對該項研究給出了高度評價:「這是說明太空中的紅外觀測數據可以準確地描述小行星特徵的一個重要例子。NEOWISE開創性地率先證實了太空紅外觀測站對於發現和摸清小行星和近地天體表徵的重要價值,而這兩者的信息對於我們認識和理解太陽系中這些重要成員都是至關重要的。」

編譯:朱明逸

責編:南熙

來源:http://h5.scimall.net.cn/register?from=xh005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

相關焦點

  • 這顆小行星居然被撞得千瘡百孔……
    研究表明,小行星Pallas表面隕坑密集,有著劇烈的撞擊活動。運行軌道可以部分解釋。同時Pallas的密度和其他組成部分表明,小行星和球粒狀隕石組成非常相似。這顆巨大的小行星的表面布滿坑洞。(圖為智神星在太陽系中位置示意圖)這顆小行星仍有很多未知之處。為了揭開智神星的眾多謎團,科學家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啟用了位於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中的配置在甚大望遠鏡上的高解析度光譜偏振法系外行星搜索儀(SPHERE),以前所未有的細節分析了智神星的表面和形狀。
  • 捕捉到會顏色的小行星,堪稱「變色龍」小行星!
    證實了是巖石小行星的尾巴,雖然看起來像彗星一樣,是由完全不同的機製造成,因為彗星不是巖石,而更像是由冰和塵埃組成的鬆散雪球。這是第一次看到巖石物體散發出塵埃,有點像彗星。這意味著,可能有一些機制導致塵埃的發射不同於彗星,也不同於大多數其他活躍的主帶小行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學快報》上。
  • 毀滅恐龍的小行星有多大?8張模型圖讓你深入了解
    六千五百萬年滅絕恐龍的小行星直徑約10KM,那麼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下面小編借用國外油管主播的作品向你展示部分小行星的大小。這顆小行星於2008年10月6日被首度觀測到,卻在發現後的20小時內就衝進地球大氣層,並在蘇丹北部的上空爆炸。
  • 如果太陽風暴再次發生,會造成什麼樣的混亂?
    那麼,請告訴我所有這些事件有什麼共同之處?然後,在2880年,這顆小行星與我們親愛的地球相撞的機率是1/8300。你可能在試圖確定這個百分比是多少,與此同時,科學家們已經在計算可能的損失。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專家模擬了1950DA撞擊地球的影響,研究結果與災難電影的情節相似。如果我們假設這顆小行星將墜入大西洋,這將引發高達122米海浪。這是一座30層大樓的高度,你能想像是什麼情景嗎?甚至可能會更高。
  • 日本「粉碎小行星」探測器發現了相當年輕的太空巖石!
    這次撞擊形成了一個人造隕石坑,遠程分析並噴射一股煙狀物質暴露了在龍宮表面下的原始物質。隼鳥2號的照相機詳細記錄了這個煙柱的演變過程。像龍宮這樣留下彈坑數量和大小的小行星可以幫助科學家估計小行星表面年齡和性質。這些分析是基於這些隕石坑如何形成的模型和來自人工撞擊,像在龍宮上的數據,去幫助測試模型。
  • 美國宇航局將直播OSIRIS-REx探測器在小行星表面收集樣本
    美國航天局宣布,它將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20日星期二下午6:12直播OSIRIS-REx試圖從小行星Bennu表面收集樣本的過程。美國宇航局電視臺和美國宇航局網站將對該太空飛行器下降到小行星表面機動進行現場報導。
  • 物理學的終極模型
    因此,極性對應學作為物理學的終極模型不是說說的,而是拿得出真金白銀的,從表述真實的物質起源到三組六對作用力的極性對應組合,再到元素結構的表述都是可以毫釐不差加於表述的。只可惜,讀懂極性對應論要下一點功夫而已。目前整個學術界都在尋找所謂的終極物理學,可是,當極性對應學這個真正的終極物理學擺在大家面前時候,卻沒有人能夠讀懂,這是最最讓人痛心疾首的。
  • 江蘇文化日曆 | 天上有顆小行星名叫「家祥星」
    張家祥是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30年來,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共發現100多顆新的小行星和4顆新彗星。說起天文學家,提起他們的研究,很多人都會覺得,和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關聯,常無法理解他們研究的意義在哪裡,似乎就像夜空的繁星一樣,迷人卻遙不可及。在南京,有一位老天文學家,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天文事業。
  • 《小行星》:我這顆小行星,只圍繞你轉動
    今日分享:《小行星》作者:微風幾許主角:許棠舟&凌澈類型:ABO,ylq簡介及讀後感一句話簡介:就算我失憶了,我也依然會愛上你。最近看的最喜歡的一本書,以前一直以為《小行星》是星際文,不看文案的結果,沒想到並不是。這是自少年時就開始的愛戀,有義無反顧,也有塵埃落定,整體劇情豐富。本質小甜文,看的時候特別好奇失憶前到底發生過什麼,然而差不多最後才算真正揭秘,看到最後還很感動。【我這顆小行星,只圍繞你轉動。】【我哪兒都不去,靜靜的就很好。】
  • 3年後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15顆原子彈?趕緊看看…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新聞大家都挺見怪不怪的,但昨天一條熱搜讓已經做好吃瓜準備的群眾徹底慌了。 新聞裡說,2022年5月6日將有一顆名為JF1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小行星。
  • 新年前四天,四顆小行星到地球「串門」
    元旦三天假期內有三顆小行星 " 探訪 " 地球,接下來還有三顆小行星將近距離飛掠地球。為何近期小行星如此頻繁地接近地球?對於這些 " 不速之客 ",人類應該怎麼應對?1 月 4 日,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近地天體望遠鏡團組首席研究員趙海斌。
  • 聽起來像科幻小說,專家告訴你粉碎小行星來拯救地球可能行不通!
    因為誰也不能保證在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有一顆同樣不巧的小行星直奔地球而來,重演6500萬年前那悲慘一幕!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航天事業蒸蒸日上,從登月到登陸火星甚至衝出太陽系,這一切都表明了人類對未來以及未知的渴望。而面對小行星對地球的強勢造訪,諸多專家也給出了許多打壓方法,其中最多的無非主動出擊,把小行星扼殺在半路,自然不了了之,但是這真的可能嗎?
  • 一顆完全以人體組成的小行星,是什麼樣子的?
    「人體星球」由六臺大型 3D 掃描儀組成,它們對進入展廳的觀眾進行掃描,然後將 3D 掃描結果在基於天體物理學的模擬器中形成一個新的天體。大流行病、氣候變化、毀滅性小行星、原子戰爭、外星人——這只是一部分可能爆發的情形。然而拯救人類的情景就少得多了:殖民地外星球、空間站、冷凍人體復甦。大國已然在為這些情形做準備……而像立陶宛這樣的小國家,未來會是怎樣呢?」
  • 這顆小行星掠過了地球的大氣層
    2020 VT4這顆小行星大小估計有16至36英尺(5—11米)。它在2020年11月13日掠過了我們地球的大氣層。天文學家們隨後觀測到了它。這顆小行星以每小時30014英裡(48303千米/小時)的速度穿梭在太空中。小行星與地距離最近的日期是世界標準時間11月13日下午5點20分(美國東部時間下午12點20分),在南太平洋。2020 VT4 的軌道高度與國際空間站的相同,但是他倆未發生碰撞。那麼碰撞會發生嗎?
  • 國際航天局將用一艘宇宙飛船撞擊一顆小行星
    時機已經成熟,我們準備用一艘宇宙飛船去撞擊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叫做迪蒂莫斯-B,是迪蒂莫斯雙星系統中較小的一顆。該太空飛行器是美國航天航空局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 例如,今年日本航天局(JAXA)的「隼鳥二號」(Hayabusa2)轟炸小行星「龍宮」(Ryugu)時,形成了一個比預想大幾倍的撞擊坑。此外,這顆小行星的表面上的物質與沙粒很相似,這可能會影響動力衝擊偏轉的有效性。
  • 紫金山天文臺揭示近地小行星熱物理特性
    7月14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季江徽課題組的關於近地小行星(101955)Bennu表面熱物理性質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該小行星表面熱慣量與表壤顆粒尺寸等重要物理信息,這些對深入了解近地小行星軌道漂移與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飛船穿過密密麻麻的小行星帶時,有碰撞危險嗎?
    在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有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這裡是小行星熱鬧的大家園,我們稱它為小行星帶。
  • 基於不規則重力場的小行星表面運動規劃!
    博科園:本文為太空探索類小行星是一種很小、圍繞太陽運行的巖石狀天體,它們太小了,不能被稱為行星。太陽系中有數百萬顆小行星,其大小、形狀和組成各不相同。博科園-科學科普:因此,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能夠探測小行星表面的技術,例如,利用原位儀器分析小行星表面的成分和地下物質。跳躍機器人在這類表面的探測中可能特別有用,因為在不規則重力場存在的情況下,通過彈道跳躍的可移動性有幾個優點。這類機器人可以在崎嶇地形上走很長的距離,消耗的能量有限。亞利桑那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開發了彈道跳躍動力學和一種新的小行星表面運動規劃方法。
  • 《天體物理學雜誌》:科學家破解神秘熱土星形成之謎
    然而,如今兩名研究人員相信,他們終於能夠解釋這顆「熱土星」是如何形成的,這一發現同時強化了天文學家耗費20年心血建立的太陽系形成標準模型。 自從上世紀90年代發現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以來,天文學家已經建立了學說和計算機模型用於解釋像太陽系這樣的系統是如何起源的。每個系統基本上都始於一個擴散的氣體和塵埃雲——被稱為原行星盤,隨後其內部的引力逐漸將物質凝結在一起。
  • 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解析度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