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穿過密密麻麻的小行星帶時,有碰撞危險嗎?

2021-01-19 科壇春秋
在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有百萬顆以上的小行星,這裡是小行星熱鬧的大家園,我們稱它為小行星帶。2006年的數據顯示,在已經被永久編號的小行星中,有98.5%是在小行星帶被發現的。
根據天文學家們估計,小行星帶裡面的小行星,直徑在100千米以上的大約有200顆,在30千米以上的大約有1000顆,在1千米以上的則超過100萬顆。而在1千米以下的,那就數也數不清了,因為有的小行星直徑只有幾米。而像幾釐米、幾毫米的小碎石數量肯定又是個天文數字。▲圖為曙光號太空船穿過小行星帶的想像圖,圖左為灶神星,圖右為穀神星。 其實,這種想法不光咱們普通人有過,就是科學家們早前也略微有這方面的擔心,直到後來,人類發射的好幾艘飛船全都安然無恙地穿過了小行星帶,這才打消了顧慮。不少人一看見小行星帶的圖片,就會有一種感覺,認為很容易被撞擊,然而,這只是一種直觀卻比例失調的圖片帶來的錯覺而已。雖然看上去,小行星帶裡面的小行星密密麻麻,但是有一點,卻是圖片無法傳達的,那就是,小行星帶距離太陽在2.06-3.3個天文單位之間,也就是說,這條「帶子」有兩億千米左右那麼寬,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還要大。所以,小行星帶的密度是很低的,探測器與小行星發生碰撞的概率低於十億分之一。但是,誰也不敢肯定,因為像流星擊中人造衛星這種極低概率的事件也發生過,那麼,也說不定哪次,探測器穿過小行星帶也被撞了,如果真的發生,那就只能自認倒黴了。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許仁華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近日原創稿件


把工業滑滑梯的能量收集起來,這樣的設計讓你醉了麼?

孕期劇烈爭吵會誘發胎兒先天性心臟病,國內先心病基因組研究計劃已經開始啟動

你知道麼,高鐵上手機可以輕鬆充電,打電話看電影都不耽誤

歐洲旅遊途中的科普及人文(漲知識的酷文)

他讓胡適念念不忘,促中國物理學崛起,坎坷一生,含冤而死,卻為我們留下了永恆的精神財富。。。。

他曾每周驅車為楊振寧和李政道上課,天才論文曾被撕成二半,垂暮之年終於手捧諾獎。。。

導師和學生到底應該是什麼關係?

上帝的兩扇門,揭開基因組天書的奧秘

何惠琴 和古屍打交道的女科學家

嫁給一個科學家是什麼樣的感受

納博科夫:富貴貧窮無礙一生痴迷蝴蝶

大師謝希德:真實而美麗的科學女性

復旦實驗室之謎:遠隔萬裡,這個水管的水居然可以被隨意操控。。。。

美妙絕倫,女科學家旗袍秀!來看看上海科學會堂的草坪音樂會。。。。

談家楨,坦蕩率真的長者

焦慮為啥易發癌症?科學家告訴你答案了。。。

撥開迷霧,中國人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級工匠?

我們全民搶房的時候,日本人在搶諾貝爾獎?

谷超豪:一生戀上數學 一路點亮星空

突然出現胸背部劇痛,快速猝死,這種恐怖疾病被這個醫生攻破了。。

5G世界即將來到,各種顛覆讓你目瞪口呆,一夜之間wifi也會消失。。。。

what? 這個成果得諾獎,是因為幾個科學大咖找到了給垃圾袋貼標籤的搬運工




科壇春秋(2015上海十大科普微信公眾號)

用人文化的視角介紹中外科技的歷史,展示科技領域的前沿動態和深度思考,以及發展趨勢,為科技工作者和關注科技的公眾打造一個純淨的心靈家園。本微信號轉載的文章觀點僅代表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微信號觀點。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標註來源作者,只為分享價值,與商業利益無關,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歡迎進入科壇春秋粉絲qq群(群號為431567020)與我們互動交流。


相關焦點

  • 飛船容易撞上小行星帶的天體嗎?
    一個小朋友操作著屏幕裡的一艘宇宙飛船,飛船能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地自由變向,還能在瞬間加速和減速。屏幕裡許多掉落的小行星向飛船砸去,還有飛碟向飛船開火,小朋友需要快速地操作按鍵,驅使飛船躲避危險的同時開火擊毀阻礙其前進的小行星和飛碟。而當飛船完成任務後,便會通關。
  • 旅行者一號等眾多探測器穿過小行星帶時,不會被撞擊嗎?
    在今天的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環繞著一個巨大的小行星帶, 天文學家猜測這些小行星是早期太陽系留下來的一群星子,由於木星強大的引力攝動導致的軌道共振,使之很難聚集成一顆完整的行星,它們是早期太陽系的殘留物,數量有50萬多顆,多由巖石和金屬組成以及少量的彗星,它們大的有1000多米的直徑,小的只有鵝卵石這麼大。
  • 小行星帶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也許以上兩個感覺已經佔據了大家對小行星帶的全部概念.....認為小行星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 如果人類造出光速飛船,以光速飛行時,撞上障礙物怎麼辦?
    其中最典型的技術就是「曲速引擎」技術,這種技術在許多科幻片中都有提到,比如《星際迷航》的曲速飛船和《三體》裡的曲率飛船都是運用這種技術。如果一艘宇宙飛船穿過蟲洞,那麼宇宙飛船能夠在一瞬間內就穿越了整個宇宙空間,就如同動漫中經常出現的「瞬間移動」。蟲洞實質上是藉助於利用空間的改變而到達「瞬間移動」的超光速。
  • NASA飛船在小行星上空危險演習,採礦倒計時
    在空曠外太空中,不論是自然天體,還是人造物,都以極快速度在移動,快到更新你的認知,比如2.88億公裡外小行星本努,以48公裡/秒速度在繞太陽飛行,是運載火箭終極速度的好幾倍,是剛出槍口子彈速度幾十倍。如果地面上交通工具有這種速度,那麼從湖北武漢來到安徽合肥所用時間不到10秒,是不是有點讓人目瞪口呆。
  • 飛船同樣穿過大氣層,為何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沒有?
    飛船在穿過稠密的地球大氣層時,將會產生上千度的高溫,威脅飛船的安全。那麼,為什麼宇宙飛船要冒著燒毀的風險加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為什麼宇宙飛船不在太空中直接打開降落傘,然後慢慢降落回地球呢?當飛船要返回地球時,制動火箭將會啟動,對飛船進行減速,降低飛行高度,使其脫離原先的軌道,進入一個與地球表面相交的軌道,這樣飛船就能踏上返回地球的旅途。
  • 太陽系小行星帶,有無可能形成一個新的行星?錯過了再也回不來了
    其中一些小行星之間不可避免地發生著相互碰撞,有一部分脫離了原先的運行軌道,向著太陽系內側漂移過來,其中有一些在漂移過程中接近近地軌道,成為具有一定威脅的地外天體,因此小行星帶目前已經成為科學家們重點研究的對象,對其運行規律、引力擾動和偏離軌跡均進行著深入的研究,以使提前開展相關監測,及時針對它們對地球的威脅性開展評估。
  • 旅行者號如何穿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而不發生碰撞?
    旅行者號已經在太空中遨遊了四十多年,目前它們依舊沒有離開太陽系,但是進入了星際空間,接下來它們將會穿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那才是真正的離開了太陽系。對於旅行者來說,柯伊伯帶將是最接近「緊密擠壓」的物體,但是直徑約為1公裡的物體之間的平均距離估計為320萬公裡。相比之下,月球距離地球才380.000公裡,兩者的對比顯而易見。當然了,由於小行星帶中的物體分布不均勻,這個數字只能估摸。那麼較小的物體呢?
  • 對地球生命極具威脅的小行星帶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小行星,小行星帶也稱為「主小行星帶」,或者叫「主帶」,因為在目前已經被編號的小行星中,超過98%的小行星都是在這裡發現的,加上還沒有被發現的,這裡的小行星總數,《估計可以多達幾十萬甚至上百方顆,估計可以多達幾十方甚至上百萬顆,所以這片區域被認為是太陽系中,天體最密集的區域,不過這裡的「密集」也只是相對來說的,其實它遠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樣,密密麻麻一顆聯一顆,不然之前從這裡穿過去的探測器包不很容易被撞到
  • 木星被稱為「氣態行星」,小行星撞擊木星時會「穿過」木星嗎?
    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存在著大量的「行星」,每個行星都有自己獨特的組成部分和特徵,比如在太陽系內,就有八顆不同的行星,我們可以根據這些行星的結構進行大致分類:「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屬於「類地行星」,而「木星」
  • 8月11日,美國飛船將執行一次危險機動,懸停小行星上方40米
    如果專家確定一顆小行星一百多年後有很大機率與地球碰撞,你會去關注它嗎?1999年,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EAR)在火星軌道內發現一顆碳質小行星,2175年至2199年間後與地球碰撞概率達2700分之1,比中大獎概率要小得多。LINEAR將其臨時命名101955 Bennu,中文名「本努」。
  • 旅行者1號能避開柯伊伯帶密集的小行星碎片安全飛出太陽系嗎?
    旅行者1號的命運牽掛著很多人,它能夠躲過柯伊伯帶小行星碎片的撞擊嗎,能安全飛出太陽系嗎?我們一起來關心一下這個問題。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行者1號早就飛出柯伊伯帶了,或者說飛出柯伊伯帶最濃密的小行星區域了。現在旅行者1號完全沒有了動力,既不能助推,也無法調整姿態,只是憑慣性和既定路線向前飛著。
  • 小行星帶為何無法形成大行星?原來木星老大的搗亂!
    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大家的印象肯定非常深刻!不僅是因為形容小行星帶的各種圖片,也因為很多科幻片中對於闖入小行星帶的飛船的特效,更是讓人記憶深刻!而《太空旅客》中的小行星撞擊特效更製作得令人倍感科幻!
  • OSIRIS-REx與「本努」(Bennu)僅65米,預演小行星採樣
    本努是一個有威脅性且非常神秘的近地天體。每隔6年當它穿過地球軌道時,人們能從地球上看到它。本努距離地球約1.22億公裡。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但這顆不起眼的小行星屬於「潛在危險行星」之列。潛在危險行星指的是那些與地球的最小軌道交叉距離小於地月距離的19.5倍、且絕對光度在22及以上的小行星,它們的運行有可能對地球產生影響。
  • 即將掠過地球的小行星「法厄同」有多危險?
    比已命名的小行星更靠近太陽「目前,僅太陽系內就已發現16000多顆近地小行星,對地球構成威脅的近地小行星超過1000多顆。近地小行星與地球間的『警戒線』為750萬千米。」季江徽說。觀測顯示這個小行星的直徑大約5千米,還有一點比較特殊,這顆小行星到達近日點位置時,比其他任何已經命名的小行星更加靠近太陽。
  • NASA長達18頁研究報告研究如何應對小行星碰撞地球
    1908年6月30日,一顆小行星在前蘇聯西伯利亞上空爆炸,這就是著名的「通古斯事件(Tunguska event,)」,是人類記錄史上最大的一次小行星碰撞事件。圖中是藝術家描繪的小行星碰撞地球,目前,美國宇航局已更新了偏移危險近地小行星的計劃,但是這些計劃與災難大片《世界末日》中個人英雄主義的拯救地球計劃並不相同。
  • 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
    調查結果顯示,在「哥倫比亞」號升空82秒時,有三塊外部隔熱泡沫從太空梭上脫落,其中的一塊造成了此處破損。也就是說,「哥倫比亞」號是帶著一個「破洞」升空的,期間並沒有經歷過高溫,直到其返回時才發生事故。那麼問題就來了,都是穿過大氣層,為什麼飛船返回時會有高溫,而升空時卻沒有呢?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 地球安全嗎--小行星會不會撞擊地球
    正式由於這些撞擊,地球才會有水、其他生命出現所需的有機物質,從而使地球生命的產生和進化成為可能。但是,這也成了恐龍滅絕最有說服力的原因。偌大的宇宙中,天體之間的碰撞經常發生。經研究,彗星和小行星對地球威脅最大。
  • 火星與木星之間為什麼會有小行星帶?
    近來有一種說法在天文界中引起了廣泛關注。那就是本來在火星和木星為什麼會存在小行星帶?有些學者提出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可能是一顆和地球大小的行星碎裂的結果。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是一個行星碎裂而來這種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存在著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其他行星之間的距離都處在一個平均值內,但是唯獨火星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空隙。
  • 地球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嗎?
    2020開局一團亂,逐漸擴散到全世界的新冠肺炎、持續數月不熄滅的澳洲山火、4000億隻蝗蟲肆虐非洲,這給人一種末日即視感,地球是變得越來越危險了嗎?別慌張,其實事實正好相反,無論是從大尺度來看還是從小尺度來看,對我們人類來說,地球都是越來越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