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到痛苦嗎?哲學名言「他人即地獄」是什麼含義

2020-12-06 永遠的海棠

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在1944年發表了一部著名的哲理戲劇《禁閉》。劇中男主人公加爾森和兩個女主人公伊奈絲及艾斯苔爾都是幽靈,同住在第二帝國時代的客廳這樣一個沒有血腥刑具,沒有閻王小鬼,也沒有鏡子,窗戶和床的地獄裡。他們三人一面互相隱瞞自己生前的醜行(三人分別是膽小鬼、色情狂和同性戀者),一面又沒法探聽對方生前的罪過,為此互相利用,又勾心鬥角,三人都備受折磨。最後三人都發現每個人對另外的人都是地獄。「他人就是地獄「就是劇中男主人公加爾森說出來的。

加爾森說:「我萬萬沒想到,地獄裡該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來烙人的鐵條。這真是天大的笑話!用不著硫磺、火堆、鐵條,地獄,就是他人!」

世界上的確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獄裡,因為他本人太依賴別人的判斷了。

人之所以不快樂,很多時候都是因為過分高估了自己在別人眼中的份量,或者理解錯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

一個社會化的人,只有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為此,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常常違心地改變自己,以博取他人的讚許。於是,自己因「他人」而痛苦地扭曲,「他人」便成了自我不願意去卻不得不去的「地獄」。

美國學者馬克·鮑爾萊恩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於別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他人即是地獄」,它的確切意思是:「天堂就是孤獨或隔絕。」如果孤獨的生活,沒有人能夠成為「人」——是我們互相使對方成為了「人」。我們的人性是其他人「傳染」給我們的。作為人類,而言,我們是這種社會傳染的產物。因此,我們在我們的社會性面前表現將如此不安。如果沒有其他人存在,我們就不成其為我們。但是與他人在一起往往又會讓我們感到很彆扭。在社會中共同生活,從來都不是一件沒有痛苦的事情。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或許恰恰是因為共同生活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對它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又感到了太多的恐懼,因為對共同生活的強烈需要讓我們感到惱火。他人是地獄嗎?只有當他人向我們揭示一種在我們自鳴得意的不成熟時期喜歡將自己想像成的那樣無所不能的自由主義迷夢時,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像地獄。我們必然的生活在交流障礙之中嗎?當然,如果我們將「交流」理解為他人能夠自發地,完全明白詳盡的理解我們自認為想要表達的內容,那麼確實可以說存在著「交流障礙」,但一切都只是相對的,我們必須承認,要求被理解與讓自己被理解是不一樣的。一個好的交流的首要前提,就是努力去理解我們要求理解我們的那個人。

1965年,薩特在為《禁閉》製作錄音時,對「他人即地獄」做了全面的闡釋。他的闡釋包含了下面幾層涵義:如果你與他人的關係被扭曲而惡化,那麼他人只能夠是地獄;如果別人認為你是什麼樣,你就按什麼樣生活,那麼他人也是你的地獄;如果你囿於一系列陳規定見為之痛苦卻不設法加以改變,你就猶如生活在精神地獄中的活死人;如果你有自由去砸碎外在的禁錮而不付諸行動,你就是自由地將自己置於地獄中。

他補充說,他人是重要的,自我只能通過他人來認識自己,甚至只有通過與他人發生黑格爾式的「主奴之爭」才獲得被承認的感覺。薩特想提出的警告只是:如果自我和他人的關係惡化,自我過於依附於他人的評價,就會導致「他人即地獄」。

就家庭對童年的影響而言,「他人」(家庭)的影響是重要的,「他人」比自我更重要,他人決定了自我;但是,從童年對個人的終身影響而言,自我比他人更重要,人的自我意識(童年)決定人的一生。人到中年之後,他不得不面對社會中的他人,不得不接受「社會化」的規訓,但是,無論社會中的他人如何強勢,個人依然只聽從自己在童年已經形成的自我意識。

薩特

相關焦點

  • 「他人即地獄」沒有必然性,那麼薩特的《禁閉》想表達什麼?
    最先感到忍無可忍,幾近崩潰的是加爾散。他說這地獄中雖然沒有殘酷的刑罰和劊子手,以及那些能撕裂人體的酷刑,但他「寧可遍體鱗傷,給鞭子抽,被硫酸澆,也不願使腦袋受折磨。」緊接著說出了那句最著名的臺詞:他人即地獄!第一次閱讀劇本,看到這句話時我也非常震驚。但按薩特本人的解釋,「他人即地獄」這種狀況是有前提條件的,不具備普遍性和必然性。
  • 他人即地獄,但地獄的鑰匙在自己手裡
    孩子並不懂得那個人說的究竟是什麼含義。他只是設法在想:「我要設法砸碎這鐵籠,將這個人儘快解救出來。」於是,這個孩子找來了一把大榔頭,用儘自己所有的力氣,向鐵籠砸去……可是直到這個孩子累到了極點,鐵籠還是沒能砸開。見狀,那個人頓時憐憫起孩子來:「唉,把榔頭給我,讓我自己砸開吧!」話音還沒有落下,鐵籠就已經散開了。
  • 目光奴役:他人即地獄
    他人即地獄——目光奴役:美杜莎的目光所及皆會被石化——觀察導致波函數坍縮:從如去如來的無相混沌態緣起為單一確定的經典態——萬法唯識:「坍縮發生在被意識接受的時刻」——睽睽眾目下,誰還是真己?怎樣是實相?——「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
  • 薩特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
    他為什麼說「他人即地獄」?6月21日,北大教授董強所做的「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第三十一講《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給予了解答。被稱為「世紀的良心」讓-保爾薩特是二十世紀法國聲譽最高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享有「世紀偉人」「世紀的良心」之盛譽。
  • 從人際關係和自我自由的角度,聊一聊「他人即地獄」
    "他人即地獄"這句話,出自存在主義哲學保羅·薩特的一部戲劇《禁閉》的臺詞。故事講述的是三個生前有罪,死後在地獄中相遇的靈魂相互之間的折磨和糾纏。密室裡沒有鏡子,鬼魂沒有眼皮,眼睛永遠地睜著,刀子也殺不死人。
  • 《他人即地獄》每個人都有成為變態的潛力
    而這個轉變的促成者,就是圍繞在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從而解釋了該劇的劇名——《他人即地獄》。「他人即地獄」,最先出現在存在主義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的戲劇《禁閉》中,根據薩特的解釋,當我們與他人關係惡化時,我們會因為自己的欲望和眼光受到幹預而變得不自由和痛苦。
  • 《他人即地獄》真正的地獄來自於人內心的黑暗
    「他人即地獄」來自薩特的戲劇《禁閉》,是說當你和周遭的人相處不愉快,難以調和之時,他人對你而言就只能是地獄了。韓劇《他人即地獄》根據韓國作家金基石漫畫《驚悚考試院》改編,講述了從鄉下初到首爾工作的年輕人尹鍾宇租住在考試院,意外遭遇了他人製造的地獄的驚悚故事。
  • 淺析《他人即地獄》那些充滿「惡」的暗示和詭異的鏡頭
    韓劇《他人即地獄》的劇名,引用了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的名句。「你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你就身處地獄了」,但在《他人即地獄》這故事裡,並非因為過於關注他人的看法和意見,才令自己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中;而是「他人打造了地獄」——惡的環境不僅會影響並改變自身,同時,惡的環境還會挖掘出自身隱秘的惡。
  • 他人即地獄?錯了,想奪回被綁架的人生,藉助他人的力量才是答案
    01 「 他人即地獄?」「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現在一提起「他人即地獄」,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部同名高分韓劇。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薩特的哲理劇《禁閉》,三個罪惡的靈魂,被投進地獄。每個靈魂想要看清自己,只能依靠其他人的描述。
  • 一個人的判斷太依賴別人時,他人即地獄!
    《他人即地獄》裡面有大家最愛的「地獄使者」李棟旭出演。很多網友對這部劇的評價就是「不敢往下看但又停不下來」。這部劇是改編自韓國網絡高人氣漫畫《驚悚考試院》,這個漫畫在韓網NAVER的評分高達9.9分,點擊量也是高達8億次,並曾蟬聯39周韓網漫畫榜冠軍,真的是實力不容小覷啊!
  • 「存在即合理」正確嗎?
    前幾天,收到朋友發來的一條微信即「52句黑格爾哲理名言」。我是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於黑格爾哲學思想也相對比較熟悉,自然對這條微信非常感興趣。讀了這52條後,其中有些知道,也有些不熟悉。總體講,黑格爾這些哲理名言大多數講得非常深刻,努力弄明白這些哲理名言的深刻含義,對於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是有較大啟發和幫助的。
  • 8.4分黑暗韓劇《他人即地獄》:變態和我們,僅一牆之隔
    劇情高開低走的日劇《輪到你了》剛剛在一片嘆息中落幕,同樣是懸疑燒腦向的韓劇《他人即地獄》又來強勢接檔,在「不敢看下去又停不下來」的呼聲中,瞬間佔領了大家的屏幕和心智。目前,該劇集更新至第六集,在豆瓣獲得了8.4的高分,超過85%的觀眾給出了4星以上好評。
  • 中國人不懂哲學嗎?從浙江滿分作文看東西方哲學思想的差異!
    讀者對此多持反對意見,認為晦澀難懂、故弄玄虛,另一部分崇拜西方哲學的人則反擊說「中國人根本不懂哲學」。中國人真的不懂哲學嗎?今天就談談「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差異。哲學是什麼?是研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何為方法論?研究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我們在初高中學的《政治》其實就是以馬克思哲學為藍本撰寫的,我們其實一直在學習哲學,只是我們沒意識到而已。
  • 哲學名言「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你曾經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非常有深度的問題:你所處的這個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是虛幻的。也就是說,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工作,以及你以前的成長經歷,甚至你兩小時前剛陪女朋友看了場電影,五分鐘前才抽了根煙,這一切都是並不存在的,只是你大腦中的一種感覺或是虛幻的景象。
  •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無意義痛苦指向痛苦的終極意義
    而關於那些無盡的痛苦,我能說些什麼呢?一、現代西方功利主義的根除痛苦的悖論我們習慣說,祝你永遠快樂,但錢鍾書說,你說永遠快樂,就像說方形的圓、靜止的動作一樣,不僅渺茫得不能實現,而且荒謬得不能成立,你要永恆,當去痛苦裡去尋找,一個失眠的晚上,或者一個有約不來的下午,都會讓你體驗到一種「永生」的滋味。
  • 哲學大師尼採的十句經典名言,充滿哲理,啟迪人生,值得牢記收藏
    隨著時間的推移,尼採不斷發表著作,他的哲學思想逐漸成熟,顛覆了西方道德思想和傳統的價值同時,影響著雅斯貝爾斯、薩特等諸多大名鼎鼎的哲學家。對哲學界影響巨大,對文學方面影響同樣深遠。當時西方文學藝術在批判現實主義已經達到頂峰,後來文學主流逐漸走向自然主義和現代派。在藝術轉型的時候,尼採超人哲學的出現,讓藝術家們對傳統哲學產生敬畏之心,轉向追逐尼採的哲學思想。
  • 審痛:這一方面真的不如基督文化中的西方人,這痛苦能懂嗎?
    審痛:這一方面真的不如基督文化中的西方人,這痛苦能懂嗎?我總覺得《地獄篇》中的一報還一報的懲罰,是過於嚴苛了。它似乎不符合基督教的恕道。如果你沒有感到痛苦,你渴求新生的力量從哪裡來?"所以《神曲》中陰魂們所受的一切痛苦,不是因生、愛、欲、智造成的,而是生、愛、欲、智的不中法度而造成的。這就與儒道釋所言的痛苦不同了。它是原罪、贖罪和淨罪的痛苦,是一種發自靈魂深處的痛苦。這東西無形無象,宗教文化就藉助藝術象徵的手段描述它,以強化人們的審痛意識。
  • 這50個西方哲學名言你得知道
    西方哲學尤其是古典哲學曾經開創了人類認識的一個新時代,啟開了從哲學的角度審視世界的大門。如果你喜歡西哲,這50個西方哲學名言你必須得知曉。1.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於無定阿那克西曼德生於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隨者和最出色的學生。
  • 曝光人死後的世界,天堂地獄竟真的存在嗎?
    曝光人死後的世界,天堂地獄竟真的存在嗎?天堂存在嗎?地獄存在嗎?古往今來的諸多信仰者對此堅信不疑,他們相信行善者在死後將升入天堂,而行惡者將被打入地獄,接受各種刑罰。14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就描述了從地獄到天堂的歷程。與虔信者相反,還有不少人打著科學的旗號否認天堂和地獄的存在。人死前能看到什麼?人死前有徵兆嗎?
  • 佛說: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早課】第129期
    天堂和地獄不在別處,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當我們的心快樂的時候,就是極樂天堂;痛苦的時候,就是地獄。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對天堂和地獄的描述。行善之人便可進天堂,作惡之人就會下地獄。那麼天堂和地獄在哪裡呢?其實,天堂和地獄不僅僅存在於故事傳說中,更是存在於每個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