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2017年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關係似向相反方向發展

2021-01-09 人民網

《當代世界》總第434期刊文《離心與向心——2017年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關係》指出,2017年,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關係似乎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一方面,一些中東歐成員國與歐盟在分攤難民、雙重質量標準、匈牙利和波蘭內政、「多速歐洲」問題上發生爭議,離心傾向日漸明顯;另一方面,西巴爾幹國家繼續爭取加入歐盟,向心態勢一如既往。中東歐成員國的離心傾向與西巴爾幹國家的向心態勢均是出於它們對安全、主權和平等的執著追求,表明它們在「回歸歐洲」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本國的實際,強調本國的利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將是中東歐國家與歐盟關係的常態。

全文如下:

在中東歐16國中,11國為歐盟成員,5個西巴爾幹國家尚未被歐盟接納。2017年,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關係似乎向兩個相反的方向發展。一方面,一些中東歐成員國與歐盟發生爭議,離心傾向日漸明顯;另一方面,西巴爾幹國家繼續爭取加入歐盟,向心態勢一如既往。

中東歐成員國的離心傾向

中東歐成員國的離心傾向體現在它們與歐盟的爭議上。

一、問題之爭

問題之爭最集中反映在有關歐盟強制分攤難民的爭議上。2015年難民危機爆發以來,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國反對歐盟提出的安置難民的強制配額制。進入2017年後,波蘭、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繼續堅持上述立場,匈牙利的立場更為強硬。2月,匈牙利決定在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邊境修建第二道圍牆。3月,匈牙利把移民危機狀態延長半年。6月,歐盟委員會針對波蘭、匈牙利和捷克拒不履行接收配額內難民的義務,向三國發出「正式通知函」,啟動違規程序。7月,作為違規程序的第二步,歐盟委員會向三國發送「有理由的意見」。然而,三國並未因歐盟施壓改變立場。歐盟委員會啟動違規程序當日,波蘭政府發言人和外交部部長均明確反對,指出歐盟機構無權強制他國接收難民。8月,匈牙利因即將離任的荷蘭駐匈牙利大使在批評匈牙利難民政策時發表「侮辱性」言論,召回匈牙利駐荷蘭大使並無限期中斷與荷蘭的大使級外交關係。9月,歐洲法院駁回2015年12月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提交的訴訟狀,裁定歐盟按照配額強制分攤難民的方案合法。斯洛伐克雖對歐洲法院的裁決表示尊重,但仍拒絕接受強制配額制。匈牙利則認為歐洲法院的裁決理由不能令人信服,並再次將移民危機狀態延長半年。10月,歐洲議會內務、公民和司法專業委員會通過避難權改革法案,建議創建在歐盟成員國中公平分擔責任的難民事務體制,匈牙利堅決反對。

歐盟內部雙重質量標準是引起中東歐成員國爭議的又一問題。2017年以來,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立陶宛、克羅埃西亞、波蘭、匈牙利、捷克等國紛紛指責在西歐和中東歐市場銷售的產品,尤其是食品質量不一,違反歐盟單一市場規則,引起歐盟關注。3月,在匈牙利、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力推下,歐盟春季峰會將義大利費列羅公司生產的能多益巧克力醬質量標準存在差異問題寫進了會議公報。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年度「盟情諮文」中把解決雙重標準問題提到成員國平等的高度,諮文中提及:「在一個平等的聯盟中,也沒有二等消費者。我不能接受在歐洲某些地方,在中東歐,人們買到的食品比其他國家質量低,儘管包裝和品牌一樣。」 [1]

二、內政之爭

近年來,匈牙利和波蘭因其國內政策屢遭歐盟的質疑和幹預。2017年7月,歐盟委員會對匈牙利發起違規程序,反對其通過提高外國資助非政府組織透明度的法律,同時提出「有理由的意見」,要求匈牙利就歐盟對其高等教育法修正草案的異議做出答覆。同月,歐盟委員會就波蘭通過「普通法院組織法」向波蘭發出「正式通知函」,啟動違規程序。歐盟委員會還以波蘭砍伐原始森林為由,將波蘭告到歐洲法院。11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要求針對波蘭破壞法治的行為啟動《歐洲聯盟條約》第七條規定的程序。波蘭和匈牙利的執政黨予以反對,指責歐洲議會幹涉成員國內政。由於《歐洲聯盟條約》第七條規定對某一成員國存在嚴重和持續違反尊重人類尊嚴、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以及尊重人權(包括少數群體的權利)的價值觀的認定需獲歐洲理事會一致同意[2],而匈牙利和波蘭將在投票中相互支持,加之歐盟不可能在同一事項上同時對兩個國家啟動違規程序,違規程序很可能無果而終。

三、道路之爭

2017年3月1日,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的未來白皮書》,推出2025年歐盟的五種設想,其中「願者多做」,允許有意願的成員國在特定領域一起做得更多,即建設「多速歐洲」 [3] 。「多速歐洲」設想一經出臺,便遭到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4] 和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的反對。為維護歐盟內部團結,3月25日歐盟特別峰會籤署的《羅馬宣言》沒有直接提及「多速歐洲」的概念,只是微妙地表達了「多速歐洲」的想法:「我們將在必要之處以不同的速度和強度共同行動,同時像過去所做的那樣,根據《羅馬條約》朝共同的方向前行並繼續向以後想要加入的國家敞開大門。我們的聯盟是完整和不可分割的。」 [5] 9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發表的年度「盟情諮文」更是在《歐洲的未來白皮書》的五種設想之外,提出第六種設想:一個自由、平等和法治的價值觀聯盟,一個更團結、更強大、更民主的聯盟[6]。但「多速歐洲」之爭並未塵埃落定。9月20日,波蘭總理希德沃與保加利亞總理鮑裡索夫呼籲歐盟國家應避免「多速」,謀求同速發展。9月2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提出一系列重塑歐盟的建議,在經濟方面主張「多速歐洲」。

西巴爾幹國家的向心態勢

西巴爾幹國家的向心態勢體現在它們與歐盟的接近上。

加入歐盟是西巴爾幹國家的共同願景,歐盟也重申其對西巴爾幹國家入盟的支持。在2017年3月舉行的西巴爾幹地區峰會上,西巴爾幹國家探討了入盟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議題,聲稱要繼續推進改革和加強合作,努力建立西巴爾幹共同市場,以求儘快入盟。歐盟委員會負責睦鄰與擴大事務的委員哈恩表示歐盟的大門永遠向西巴爾幹國家敞開,並鼓勵各國按照歐盟標準,深化改革,爭取早日入盟。7月,作為「柏林進程」 [7] 的一部分,第四次歐盟—西巴爾幹峰會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舉行。峰會的重點是巴爾幹地區一體化、籤署交通共同體條約和建立區域經濟區。歐盟再次強調西巴爾幹屬於歐盟,希望通過建立區域經濟區消除非關稅貿易壁壘、協調法律以吸引投資[8] 。

歐盟的中東歐成員國支持西巴爾幹國家入盟。2017年2月,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在與到訪的黑山總理馬爾科維奇會談後表示黑山儘快加入歐盟是公正合理的。6月,保加利亞總統拉德夫在與到訪的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伊萬尼奇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稱,2018年保加利亞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首要目標之一是推動歐盟接納西巴爾幹國家。7月,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與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三國外長會晤,一致支持西巴爾幹國家入盟。10月,在維謝格拉德集團和巴爾幹地區部長級會晤以及維謝格拉德集團四國元首峰會上,四國都重申了支持西巴爾幹國家入盟的立場。但需注意的是,某些中東歐成員國與西巴爾幹國家的矛盾或許將對後者的入盟產生不利影響。8月,克羅埃西亞大幅度提高來自非歐盟國家的水果和蔬菜的進口稅,西巴爾幹國家認為危及自身,它們威脅要採取報復行動,並向歐盟委員會發出聯名信,指責克羅埃西亞的舉動違反它們與歐盟的《穩定與聯繫協議》。雖然克羅埃西亞隨即放棄增稅,但這一事件會使克羅埃西亞對西巴爾幹國家入盟所持立場產生何種影響,仍須觀察。

2017年,西巴爾幹國家入盟進展有限。黑山入盟談判沒有開啟新的章節[9];塞爾維亞分別在2月和6月各開啟了兩個章節的談判,2月完成了一個章節的談判[10];馬其頓入盟談判的啟動仍受阻於與希臘的國名爭議,不過,8月馬其頓與保加利亞籤署友好條約被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裡尼和歐盟委員會負責睦鄰與擴大事務的委員哈恩稱為「對整個地區的鼓舞」 [11];阿爾巴尼亞繼續進行司法改革,打擊腐敗和有組織犯罪,以期儘早開始入盟談判;波赫尚未完成2016年12月歐盟發放的評估是否給予波赫候選國地位的問卷。

如何看待離心與向心?

中東歐成員國的離心傾向與西巴爾幹國家的向心態勢並不矛盾,二者均是出於它們對安全、主權和平等的執著追求。

自14世紀中葉奧斯曼帝國入侵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獲得獨立,中東歐國家長達四五百年遭侵略、被奴役的歷史使其對外來的危險異常敏感,對外部勢力的支配異常憤恨。中東歐成員國反對歐盟強制分攤難民是因為它們視難民為「威脅和潛在的敵人,『伊斯蘭化』的代理人和『歐洲基督教傳統面臨的危險』」 [12],認為難民的到來將給本國乃至歐洲帶來巨大的安全風險,歐盟的強制做法侵犯了它們的主權;反對雙重質量標準是為了不做歐盟內的「二等公民」;反對「多速歐洲」既是出於謀求平等地位、避免被邊緣化的目的,又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擔心有意願多做的成員國進一步推動歐盟朝聯邦化方向發展,危及國家主權;至於匈牙利和波蘭的國內政策,更被兩國看作是內部事務,歐盟無權過問。

與此同時,既往經歷又使中東歐國家迫切需要尋求大國或大國集團的保護,藉助外部力量求生存和發展。在它們眼中,歐盟正是這樣一種可以藉助的外部力量。正因如此,西巴爾幹國家一直把入盟作為外交政策的優先方向,中東歐成員國儘管與歐盟屢起爭議,但從未言及脫離歐盟,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支持歐盟擴大和西巴爾幹國家入盟。中東歐成員國只是要在歐盟內部儘可能多地維護自身的安全、主權和平等,爭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然而,也正是由於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某些中東歐成員國有可能在某個時候對某個或某幾個西巴爾幹國家入盟提出異議。

中東歐成員國大多國力弱小,不太可能成為歐盟的主導。但在許多情況下,特別在需要一致通過的事務上,中東歐成員國可對歐盟決策發揮影響,尤其當它們因某種共同利益而聯合起來的時候,其作用益發不可忽視。歐盟安置難民的強制配額制因匈牙利等中東歐成員國的反對執行不力,歐盟對匈牙利和波蘭啟動的違規程序也因兩國的相互支持而難以發揮作用。面對中東歐成員國的離心傾向,歐盟一再呼籲增進團結,並為此在產品質量標準和歐盟發展道路問題上多少考慮了中東歐成員國的意見。

但也應看到,中東歐成員國並非在所有問題上都採取一致立場。即便在維謝格拉德集團中,四國的立場也不盡相同。相對于波蘭和匈牙利與歐盟的激烈爭議,斯洛伐克更強調加強與歐盟的團結,希望成為歐盟的核心國家,並與捷克和奧地利商討建立三國合作的新體制。10月,歐洲議會通過建立歐洲檢察院的報告,捷克和斯洛伐克表示願意參加,波蘭和匈牙利則不予支持。歐盟大國也試圖分化中東歐成員國。8月,法國總統馬克龍繞開波蘭和匈牙利,先在奧地利與奧地利、捷克和斯洛伐克領導人會晤,接著訪問了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9月,德國總理默克爾嚴厲批評匈牙利拒絕遵守歐洲法院對歐盟強制分攤難民方案的裁決,警告匈牙利對歐盟最權威司法機關的不妥協態度觸及歐盟最基本的法治問題,將可能導致匈牙利被排除在歐盟之外。那麼,中東歐成員國將聯合起來,在與歐盟的爭議中爭取自己的利益,進而影響歐盟的發展,還是在內部分歧和歐盟大國的分化下淪為歐盟的邊緣,失去對歐盟的影響力?這是一個需要繼續關注的問題。

西巴爾幹國家入盟將使歐盟進一步擴大。但與之前入盟的中東歐國家相比,西巴爾幹國家受困於自身政治經濟問題和巴爾幹地區錯綜複雜的國家、民族關係,更難以滿足歐盟要求。而從歐盟來說,中東歐成員國的爭議使其在接納新成員時更為謹慎,英國「脫歐」又使歐盟擴大失去了一個重要支持者,特別是歐盟深陷重重危機,少有力量在西巴爾幹國家入盟問題上採取切實措施,擴大進展緩慢在所難免。然而,西巴爾幹國家入盟前景的削弱將可能導致該地區局勢緊張以及俄羅斯和土耳其在該地區影響的增長。這是歐盟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歐盟儘管放慢擴大的步伐,但始終強調西巴爾幹屬於歐盟。那麼,西巴爾幹國家何時能夠加入歐盟、它們的入盟將對歐盟發展產生何種影響?這也是一個需要繼續關注的問題。

2017年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的關係表明:中東歐國家既堅持歐洲一體化又與歐盟發生爭議,在「回歸歐洲」的同時越來越注重本國的實際,強調本國的利益,或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這將是中東歐國家與歐盟關係的常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高 歌   本文轉載自《當代世界》總第434期) 

(責編:劉茹霞(實習生)、劉潔妍)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東歐金融機構在線論壇舉行 中東歐期盼在中國新發展格局下...
    來源:經濟日報9月16日,由中國建設銀行聯合亞洲金融合作協會共同舉辦以「擁抱開放、共享繁榮」為主題的2020年中東歐金融機構在線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匈牙利、波蘭、俄羅斯、西班牙、奧地利、越南等國家100多位中外金融機構代表參加。
  • 東歐國家2018年GDP比較
    東歐劇變已經蘇聯解體已經過去30年的時間了,在這30年裡,原蘇聯陣營的各國國家都變得怎麼樣了呢?是富裕了還是更窮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1、愛沙尼亞:23000美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1990年獨立,1994年加入北約,2004年加入歐盟,2011年加入歐元區。由於其高速增長的經濟,資訊科技發達,而被稱作「波羅的海之虎」,世界銀行將愛沙尼亞列為高收入國家。
  • 最新:繼英國和西班牙後,又有一國被曝可能在2020年退出歐盟
    來源:金十數據眾所周知,自從英國開啟了脫歐行動之後,歐盟中也湧現出不同的聲音。此前西班牙因歐盟法院事件,其內部人士呼籲脫歐。顯然,歐盟這個龐大的組織中並不能完全保證各國的利益。如今,又有一個歐洲國家開始考慮離開歐盟。
  • 被遺忘的東歐,究竟有多少發達國家?有兩個國家不能不提
    不過在歐洲大陸,有一個片區卻經常被人遺忘,這就是東歐。傳統的東歐國家主要指前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蘇聯解體後,又從中分出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俄羅斯等。那麼東歐這麼多國家中,究竟有沒有發達國家?在前蘇聯時代,東歐普遍被認為是發達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繁榮,生活富裕。
  • 加入歐盟後的中東歐國家為何尷尬?
    波蘭政府和最高法院之爭,不但凸顯波蘭與歐盟間圍繞司法改革日益尖銳的矛盾,也折射出夾縫中求生存的中東歐國家的尷尬處境。「蜜月期」後生紛爭2004年以來,歐盟「爆炸式」東擴,先後吸納了12個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
  • 100 本書,20 個國家的故事,十幾個學者,幫我們了解國家的轉型:東歐篇
    在短暫而迅速的發展過後,在中國,這個問題在 2017 年凸顯出來。帕特南為他的「美國社會問題」版本解釋說,「財富平等和機會平等畢竟不是同一件事,不能一概而論。在今日的美國,父母之間的收入和財富分配決定了他們的孩子天差地別的人生,也構成了我們所講述故事的關鍵背景。」
  • 東歐性價比最高的國家,絕非只有美女
    2010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終止了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 在烏克蘭的東部,因為過去長期受到蘇聯重工業軍工的影響,親俄派的勢力強大,時不時還鬧著要脫離烏克蘭。 在這片區域,俄語的通行度也超過了烏克蘭語,而烏克蘭的西部則遍布著親歐派,嚮往歐洲的意識形態,一心想加入歐盟。
  • 英國「走」了,給歐盟留下了英語
    一份由歐盟語言學家組成的「多語制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數據表明,在1970年,歐委會60%的文件使用法文,40%使用德文。而到了2017年,法文的比例僅為2.58%,德文為2.02%,其他語言佔11.02%,英文則佔到了84.38%。不僅歐盟機構,在世界國際雙邊和多邊外交場合,幾乎都是英語一統天下。
  • 地圖看世界;為何北歐,西歐比東歐,南歐發達?
    地理大發現,特別是美洲的發現,使得歐洲的文明中心向西歐和歐洲大西洋沿岸國家遷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三角貿易「的興盛,其重要性和獲利遠超過傳統的絲綢之路。(三角貿易路線圖)」黑三角貿易"為大西洋沿岸國家帶來了巨額的利潤,人類歷史上新的帝國形式「海洋殖民帝國」出現,西、葡、荷蘭、法國及英國殖民大帝國依次崛起。
  •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對實證主義方法論的批判
    在盧卡奇所開創的批判方向基礎上,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從青年馬克思思想出發,張揚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特質,並在馬克思人道主義的方法論與實證主義的方法論之間進行了明確區分,進而對後者進行了深刻批判,試圖將馬克思辯證法從純粹的反映論窠臼中拯救出來。
  • 捷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一起了解下這個東歐最富有的國家
    捷克,一個有點耳熟但又有點陌生的國家,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國家吧。捷克,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內陸國家,主體民族是捷克人,與德國,奧地利,波蘭,斯洛伐克四國接壤,面積約78866平方公裡,人口約1065萬,首都布拉格。大家知道嗎,捷克曾經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 為何中西歐很發達,大多東歐國家卻是發展中國家?兩大弊端是根源
    全世界公認的30個發達國家當中,歐洲佔了22個,但是歐洲的發達國家全部集中在西歐,東歐不僅一個沒有,還窮困潦倒,最近幾年經濟才有了起色,同樣是歐洲國家,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答案其實不難理解,歸根結底一是發展滯後,二是制度落後。
  • 波蘭呼籲歐盟轉投美國 法德發出不同尋常信號
    他表示,歐洲必須成為一個自主的全球參與者,若歐盟為了與美國政府協調而阻止與中國的投資協定,這將會是一個「可怕的跡象」。而波蘭的不同態度則反映出,該國與歐盟的離心離德,企圖拉攏域外大國為自己撐腰壯膽的心態。事實上,波蘭曾多次因此而多次吃虧,可惜波蘭人依然沒有吸取教訓。歷史上,波蘭曾在東歐稱霸一時,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把俄羅斯所在地區都曾被其統治國。
  • 法國媒體:英國雖然走了,但是它留下的這個東西在歐盟根深蒂固
    報導指出英國走了以後給歐盟留下的是英語這一歐盟官方語言,有媒體曾經質疑,作為歐盟24種官方語言之一的英語,是否也隨著英國的出走而慢慢淡出歐盟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即使英國離開了歐盟,但是歐盟成員中將英語作為交際語言的成員國任然存在。
  • 勃列日涅夫主義,20世紀80年代,東歐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經濟貧弱
    無論其他國家是否追求獲得核武器,至少美蘇逐漸認識到了核戰爭來臨會造成的人類實質性毀滅的前景,並開始著手為此做一些事情。在1991年當美國和蘇聯同意大幅削減現存武器儲備時,進一步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國際關係中這種巨大的變化與其對其他國家產生的後果是分不開的。雖然它們不得不被人為地分開講述,但是它們卻是相互影響著的。
  • 歐盟:噪音傷害1300萬人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歐盟:噪音傷害1300萬人【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廣播電臺7日報導稱,歐盟一份關於噪音的調查報告引起了各國的重視。據歐盟相關機構統計,歐盟國家每年有1.66萬人因噪音而過早死亡,有7.2萬人因噪音住院治療。另外,有1300萬人因此患有睡眠障礙,噪音還容易導致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為此,歐盟向各國提出噪音控制建議:在行車路段,白天的噪音應小於53分貝,夜間小於45 分貝;在火車駛過的民宅附近,白天應小於54分貝,晚上小於44分貝。
  • 歷經五千年,為何說中國發展出的文明型國家形態,優於民族國家?
    說完「文明型國家」,我們再來看看「民族國家」有何特點?所謂「民族國家」,即由單一民族形成,並聚集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所組成的國家實體。世界上最典型的民族國家就是歐洲各國。他們是怎麼產生的呢?在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崩潰後,來自東歐和北歐的各蠻族(東哥特人、西哥特人、阿蘭·汪達爾人)紛紛進入原西羅馬帝國境內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
  • 歐洲的未來:向左轉,向右轉?
    由於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政治生態各不相同,東西歐各國採取的經濟拯救措施也不盡相同。歐洲各國又一次因為世界性經濟危機,站在了社會、政治發展道路的十字路口。歐洲各國將何去何從?本報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西方左翼知識界旗幟性雜誌《新左派評論》(New Left Review)的編委、著名歷史學家、政治運動家、評論家,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學者崔之元先生。
  •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法關係的再定位
    然而,法國不斷衰落的國家實力、內部治理和改革面臨的重重困境以及國內高漲的民粹主義浪潮,都構成對其歐洲領導力的制約和挑戰。歐洲雄心與國家實力之間的矛盾依然是法國外交政策中的一對基本矛盾。此外,法德如何彌合對深化一體化的政策重點以及外交政策的分歧也將對"法德軸心"的重啟提出考驗。  最後,歐洲權力格局的變化還體現在歐盟內部大國與中小國家、西歐與東歐的關係上,歐盟大國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
  • 歐盟過度捕撈殃及非洲漁業 擬建新型合作關係
    新華社發歐盟在非洲國家沿岸海域的過度捕撈激起非洲國家強烈不滿。自2月份以來,綠色和平組織持續抗議歐盟大型拖船在西非海域過度捕撈;塞內加爾總統薩勒4月在就職典禮上發誓要與非法捕撈作鬥爭;西非地區6000名漁民已籤署漁業持續發展申訴書……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發布的《世界漁業資源狀況回顧》報告指出,必須對過度捕撈進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