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獨來獨往的獵人,擁有高度自私的領土意識;一個殘忍的食肉動物,一個不服從、我行我素個體,這些特徵使得貓這個物種極不容易被馴化。雖然沒能像狗那樣成為人類的忠誠的夥伴,甚至有時對人愛答不理,無理傲嬌,不開心時給你撓兩爪,但是在名義上人類還是馴化了貓,人類成了名副其實的鏟屎官。
人類和貓的共同歷史始於1萬年前,這種關係的起源仍然不為人所知。它們從哪裡來,怎麼來?馴化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第一批家養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歷史記載在相對較近的19世紀,人類才開始精心創造貓品種,包括選擇特定的個體進行雜交和繁殖,形成多種多樣的寵物貓,供上流社會進行玩樂。然而在中世紀,貓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受歡迎,貓還處於半馴化狀態,它們只是用來驅趕老鼠、黃鼠狼,甚至蛇,用來保護穀物免受嚙齒類動物的損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貓在更早的時候就和人類沒有任何關係,歐洲境內最早的、最有記錄的家養貓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的初期,這種動物在羅馬帝國的影響下遍布中歐,然後被阿拉伯人傳向亞洲,貓才進入尋常百姓家。
歐洲最早的貓的遺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00 - 2300年,考古學家認為最初居住在北非的努比亞貓第一次遷徙到歐洲,才有了這些遺蹟,遺蹟中的這些貓也被認為是中歐家貓的祖先。
努比亞貓是野貓的一個亞種,但並不是亞歐大陸的野貓的祖先,儘管野貓可以和努比亞貓雜交。努比亞貓的馴化始於約1萬至9萬年前的新月沃土,也就是中東地區。考古學家在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考古發掘現場,發現各種代表這些貓的石像。很明顯,貓就住在第一批誕生的農民的附近,而且很有可能,新石器時代就是第一次人貓關係開始的時候。
當時,人們剛放棄遊牧生活,開始穩定的定居生活,開始收集食物,因此,吸引來許多種類覬覦人類糧食的齧齒動物,這可能會吸引食肉的野貓到來,畢竟人類聚集地更容易獲得食物。這種假設證明貓對人來說是中性,不存在馴化,用生物學術語來說人與貓之間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研究人員使用來自位於新石器時代人類定居點附近的6具具有近東特徵的貓科動物遺骸,與來自同一時期和地區的4具歐洲野貓遺骸,以及3具新石器時代前的貓的遺骸作對比分析,當然為了實驗的正確性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人類和其他動物的遺體。
那麼,研究人員得出了什麼結論呢?
檢查結果顯示,中東地區貓的生存並不完全依賴人類,它們有豐富的食物來源,在棲息地找到其他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如遊俠一般遊蕩在人類部落或森林之間,或者受益於人類活動,或者在森林中單獨狩獵。因此,它們保持著獨立,即使到了今天,它們依舊如此傲嬌。
在歐洲發現的遺蹟顯示,貓和狗的飲食似乎很相似,這表明要麼貓自己會從人類部落尋覓食物,要麼可能直接由人類餵養,不管是以何種方式,貓以共生群落的形式與人類同居,並且隨著人類的足跡遍布歐洲。後來,它們大規模地通過貿易中心埃及傳播到非洲、歐洲和東南亞美洲的大部分地區。
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古代貓科動物大多有條紋,身體皮毛為條紋的貓在古代更為常見,埃及金字塔壁畫總是描繪有條紋的貓也說明了這一點,背上有斑點的雜色貓直到中世紀才變得普遍。
如今,隨著人類的腳步,貓已經遍布世界各地,全世界大約有5億隻貓生活在人類家庭,無家可歸者和野生貓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也許就在此刻,你挪開手機,低頭看了一下懷中閉目養神的貓咪,而它極不情願地被你打擾,然後挪動一下身子,換一個更舒服的姿勢,順便給了你一個白眼。你不禁感嘆到底是人類馴化了貓還是貓馴化了人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