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整理|AI財經社 牛耕
編輯|趙豔秋
2020年,電動車和晶片成了最火熱的賽道。而地平線,作為一家聚焦車載AI晶片公司,已經成為同業中估值全球最高的獨角獸。從中關村擁擠的海龍大廈,搬到一棟頂部鑲嵌著公司logo的大樓,成為這家公司最直觀的外在轉變。
不過,即便在車規級AI晶片出貨10萬片,目標未來12個月衝刺100萬片之際,仍有朋友調侃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不是晶片行業中人。餘凱坦白,自己做了20多年軟體算法,在2015年猛然發現,AI算法需要有適應它的晶片,隨後在晶片行業最受冷落的時候殺入市場。
2020年,伴隨著賽道的火熱,有更多企業想要殺進這個行業。但餘凱認為,現在智能汽車的奧林匹克決賽已經開始。如果要進入決賽圈,晶片今年就必須量產。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
時也,命也。如果不是特斯拉一騎絕塵,2020年可能不會成為餘凱的高光時刻,他可能還在蟄伏。但在黑暗裡摸索了五年,他還是等來了對自己判斷和堅持的獎賞。
決賽圈已關閉,未來贏者通吃
Q:2020年地平線的大事是什麼?
A:第一件大事絕對是徵程2代晶片開始量產了。表面看只是量產,其實是冰山一角,下面至少有10倍的量產車型正在研發過程中。
車規級關係到安全,它的可靠性的門檻是很高的。一般整車廠對一個新的晶片公司進入,總要打一個巨大的問號:有沒有其他車廠用過?我們要去突破一個巨大的心理門檻。
前段時間,我們在武漢拿了一個量產金獎鈴軒獎,是中國幾乎所有的主機廠採購老大一起評的獎。一個採購部老大跟我說,大家真的很振奮,因為以前車規級半導體的供應商清一色是國外的,這次是一個中國公司,並且還是在車載AI計算晶片這麼一個核心領域。
Q:2020年哪個瞬間讓您最感動?
A:2020年3月的一天晚上,我們在前方的同學拍了一張照片,有大概300輛汽車正在更新軟體,都搭載了我們的晶片。那個照片還挺壯觀的。我們在群裡分享的時候,大家都很振奮。
Q:有感覺到車廠訂單變多了,或者他們更感興趣了嗎?
A:一方面是晶片出貨量在上升。像長安UNI-T這款車型,裡面都搭載徵程2代處理器。別家車廠就不會再問,「有車廠用過嗎?」跨過了一個心理門檻。
另一個外部因素是,特斯拉在電動車領域一騎絕塵。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新能源,而在於智能化。去年開始,特斯拉搭載了自研晶片,而此前這麼多車廠幹了100多年,從來沒有想要自研晶片。這客觀證明了做汽車晶片的重要性。
我們跟特斯拉是不約而同看到這一點,整個智能化在提速,這是一個產業大環境。我們知道確定性的方向,但拐點早兩年、晚兩年出現,都有隨機性。能抓住的都是四五年前就開始準備的人。
在這種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掌握大方向,還要把握節奏,我覺得這個是創業既磨人又迷人的地方。
Q:有沒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華為事件以後,很多晶片行業的人說,他們發現不只是低端消費品在用國產晶片,而是工業、高端設備,都開始慢慢往國產晶片上轉了。
A:這個肯定對晶片國產化有促進作用,大家更願意去用國產晶片,覺得這很有正當性。這是全產業鏈的共識。
Q:但是他們也講,能留給國產晶片跑馬圈地的時間也就三四年。你怎麼看?
A:我也這麼看。現在智能汽車的奧林匹克賽場,決賽已經開始了。智能汽車實際上就是4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從PC和行動裝置的經驗看,底層晶片的玩家一定是非常集中的。未來三年的話,如果做不到產業的前兩名,我認為基本上決賽就拿不到任何好的名次了。甚至第一、二名的份額差距都會非常大。所以我覺得未來三年會是非常關鍵的。
Q:除了特斯拉,2020年蔚來跟英特爾Mobileye合作似乎很不愉快,也想自己搞晶片。這些新造車公司如果都走上自研路,你們是不是就失去了長期「飯票」?
A: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有一些玩家,像蘋果和特斯拉這樣,從終端到軟體作業系統、晶片都自研。但是這樣的玩家一定是很少的。絕大部分的廠家還是擁抱第三方晶片和作業系統。因為核心能力的要求太高了。誰都可以學習蘋果,但有多少公司能成為蘋果?
Q:可能跟你搶主機廠的,除了英特爾和英偉達,還有哪些潛在對手?
A:如果要進入決賽圈,2020年就必須已經量產,否則就已經out了。因為後面的開發節奏會非常緊密,到2023年比賽就結束了。現在能量產的就只有三家。
Q:這個時間點是怎麼來的?
A:因為我們對標特斯拉的晶片基本上在2021 ﹑2022 年推出,然後搭載上標杆的自動駕駛車型,都趕在2023年。標杆指的就是特斯拉以外的最高水平。
懂晶片的最初都不投我們
Q:地平線2020年出貨10萬片晶片,未來12個月爭取出貨100萬片,你發朋友圈說這事的時候,有人調侃說,晶片行業的行話都是以kk計的,你回覆說你們是軟體行業,你承認自己不是晶片行業的人?
A:我不是。你想我做了20多年的軟體算法,然後創業選擇做晶片是2015年,我們是當時國內唯一一家做人工智慧晶片的企業。
對於AI晶片來說,最核心的是軟體跟硬體的結合。因為AI晶片本質上是手段,目的是為了跑軟體。你不懂AI軟體,怎麼去設計高效的晶片?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邏輯,但是絕大部分人卻意識不到。
現在這個方向特別熱,很多人都來做,但我覺得這不是好的創業者,聞味道就不太像正確的方式,最後一定是一地雞毛。真正的機會還是留給深度思考、反共識,敢於去做當時大家都看不懂,但內心非常相信那個東西的人。
Q:你2015年創立地平線時,晶片行業還是很落寞的。
A:是的,非常不景氣。當時英偉達的市值是現在的1/40,才是一個100 億美元的公司,沒人注意它。
Q:你在百度工作都是軟體基因,能做好晶片嗎?
A:好多人問這個問題。新造車最初也好多人問:他們都不懂造車,能不能把車造好?我想,任何人剛出發時一定不是全能冠軍,關鍵是要知道自己缺什麼,在成長中去補齊人才和團隊,然後對大趨勢的判斷要對,要能夠不斷學習。
我認為,地平線是晶片公司裡面最懂軟體算法、算法公司裡面最懂晶片的。這個基因跟傳統的晶片公司是非常不一樣的。
Q:2014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大基金,對你的判斷有影響嗎?
A:沒有影響。我們那麼多投資人,但裡面沒有大基金。它設立的方向是投製造和封裝,不投晶片設計類企業,更不投我們這種帶軟體基因的。
而且很明顯,我們一開始遇到的那些很懂半導體的投資人,統統不投地平線,因為我們的邏輯跟傳統半導體的邏輯完全不一樣。有時候你太懂一個領域,反而成為創新的桎梏。我們一開始都是跟高瓴、晨興這些合作的。
當然我們後面也有英特爾和海力士投資,說明把晶片這方面能力補齊了。2017 年12 月,我們做出第一款晶片,也是中國最早的邊緣人工智慧晶片。
Q:去年地平線也經歷了一波挑戰現在回顧的話,有沒有一個總結?
A:去年年底,我們決定要all in汽車這個方向。地平線的創業初心是要做機器人的晶片。我們說要讓每輛車、每個機器人都具有環境感知、人機互動、決策控制的能力,但是車和非車的場景,發展節奏不一樣。2019年年底我們認識到,其他場景暫時不會發展到汽車這麼大的垂直領域,所以就把90%的精力都放在車上。今天看來這個判斷是對的。
另外我們也擔心,如果整個公司在車的方向上沒有足夠聚焦,會趕不上這個時代。
客觀上來講,企業這些關鍵時間點,你是要做這些決策的。但對的決策不一定是容易的決策。
Q:你剛才提到對大趨勢的判斷要對,你在地平線創立的起伏中,歸納幾個最重要的決策,你覺得是什麼?
A:你看一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從軟體算法背景去做晶片,這個是對的吧?第二,我們不做雲端晶片,做車端晶片。因為雲端晶片的生態已經形成了,你要打就很難,基本上沒有市場。第三個就是聚焦在車上。
Q:有沒有覺得2020年跨過了一個坎?之前都是創業公司,到今年出貨量爆發,估值也比較高了。
A:節奏其實要在路上不停地看,既看儀錶盤(你手裡面還有多少錢),然後又要看前面的路況。如果2020年特斯拉沒有起來,我覺得那幾個新造車勢力也不會那麼好,然後我們的日子也慘兮兮的,還在蟄伏。
我們肯定永遠都是創業公司的心態。但是我確實覺得,過去五年都是在黑暗中去摸索,從黑暗到黑暗,從失敗到失敗,一直堅持內心信仰的大方向。然後到了某個時間點,不知道什麼契機就贏了。
智能汽車創新還要看中國
Q:你接觸的新造車勢力和傳統主機廠有什麼不同?
A:新造車勢力的話,他們學特斯拉更激進一點,對軟體的追求、智能化的追求更激進,更加創新。傳統主機廠相對來講,還是跟隨、保守一點。當然傳統主機廠現在也都開始積極地跟進。
Q:但量大的還是傳統主機廠。
A:對。但傳統主機廠現在大部分都是在15萬元以下的車型,新造車勢力的都在30萬元以上,所以它的創新空間就不一樣了。你一旦把利潤率給拉高的話,你就有很大的空間去創新。傳統主機廠還是需要再跑的步子更快一點。
Q:2020年主機廠對自動駕駛功能,尤其是L3,似乎沒那麼熱情了。博世就說L3應用比預想的要慢,奧迪乾脆就越過L3不做了,覺得L3的功能定義有問題。
A:我覺得在智能時代,還要看中國和美國,而且在美國也只有特斯拉。中國的車企,無論是傳統車廠還是新造車勢力,整體都比德國和日本更加創新。
Q:你觀察到中國車企對你們的晶片,渴望程度有多高?
A:他們非常積極,超過我的想像。今天的車載智能化,如果類比PC,還相當於是286 的水平,跟用戶期待是有差距的。到了徵程3代,是前視+環視(攝像頭),是在L2+到L3之間級別。徵程5代是L3-L4 級別,是PK特斯拉的FSD這款晶片的,也是旗艦級的。
車載晶片的升級速度非常快。以前英特爾Mobileye的輔助駕駛功能,只需要幾個TOPS的算力。到今天,特斯拉FSD晶片有72TOPS的算力。我們到徵程5 代有96TOPS的算力。2021年特斯拉據說算力又要增長3~5 倍,我們拭目以待。
Q:2019年B輪融資以後,地平線變成全球估值最高的AI晶片獨角獸。市場上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覺得地平線產品都沒有落地,就有這麼高的估值。這會困擾你嗎?
A:我們在成長歷史上一直都帶著爭議的。絕大部分人一眼能看穿的東西,都不是好東西。
其實老實說,時間會證明,中國的這些技術型企業裡面,地平線肯定是最有價值的企業。我們比大部分企業更加長期主義,對於產業發展的格局趨勢思考更多,相反我們不願意去拋頭露面。
Q:車規級AI晶片是一門怎麼樣的生意,為什麼賣得這麼便宜?像英特爾的CPU就賣得很貴。
A:首先,當英特爾在賣第一代CPU的時候也很便宜。越來越貴,是因為對計算的需求增加了,晶片越來越重要。
從汽車的輔助駕駛,到變成高等級的自動駕駛,它是一個需求在不斷增加的過程。晶片以前對汽車行業來講都沒所謂的,不重要。在整個半導體行業裡,車載晶片是大概10%的份額。你一定要去思考趨勢,做明天的大生意。因為今天大生意也跟你沒關係,你衝進來也晚了。
Q:你說過將來地平線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英特爾?
A:我們是要做機器人時代的英特爾,跟機器人無關的晶片我們不做的。未來汽車只是機器人的一個品類而已。機器人都會具有環境感知、人機互動和決策控制的能力。所以地平線從車載AI晶片這個領域切入,把它給擊穿,然後未來成為機器人時代的 Intel。
我們很信仰我們未來的方向。這個世界未來一定有個位置,是一個千億美元級的企業,留給做成了機器人時代的Intel公司。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