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湯」其實是用茶葉衝泡出來的茶水。仔細體會中國人的文字,差別都在細微處。說「茶湯」很形象,也有藝術感和立體感。幾片茶葉,熱水衝入,茶葉中各種物質浸潤而出,混合物開始立體起來。在此要強調的是,以下文字均從口感滋味這個層面來闡述。
細品一口,有的覺得內含物質不多,茶湯很寡淡,沒有飽滿感,而有的就覺得很飽滿,有如品老火濃湯之感,立體感清晰呈現。這種感覺若用很通俗的直接表達就是,有的茶湯很「薄」,有的茶湯很「厚」。
不管什麼茶,談論茶湯的「厚」和「薄」,首先與茶本身所含的物質多少有關。茶中的果膠物質、茶多酚、咖啡鹼、胺基酸、茶多糖等含量高,茶湯則「厚」;反之,茶湯則「薄」。說來說去,還是和茶所處的環境、採摘製作的天時、茶樹的品種以及製作工藝有關。
茶作為在天地間的一株植物,受到天地的影響必然是巨大的。這也是所謂的風土影響。一泡茶水透著當年的天象信息。如果那一年春天雨水特別多,當年的茶葉滋味就會比較寡淡。如果土壤含有大量的沙礫,礦物質比較豐富,有粗松的特質,茶樹便能夠輕而易舉地紮根深入,比如武夷山巖茶,因為獨佔一方地利,所生產出來的茶葉天生便帶著一種飛揚跋扈的氣質,這種無需解釋的所謂「厚重」的茶湯必然會帶上很多煙火氣。
從茶湯的感官方面客觀分析,自然有「厚薄」的區別,而在生活中,「薄在物用,厚在人情」,何時應薄,何時應厚,何時中庸,何時隨緣,確實是一門高深的藝術。
「薄和厚」並不僅僅應用於味道,還有氣。統而言之,就是氣味的厚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