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芳 39健康網 收錄於話題#新聞會客廳14個
撰文|葉芳
編審|辛欣
編輯|廖穎瑤
每年的11月份是「國際肺癌關注月」,這是世界肺癌聯盟在2001年發起的一項全球性倡議。肺癌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2000萬,其中肺癌排首位,比例佔11.6%;每年因癌症死亡人數接近1000萬,其中肺癌佔第一位,比例達18.4%。
而在中國,來自國家癌症中心和國家衛健委的數據顯示,每年新增癌症患者近430萬,每年因癌症死亡280萬,同樣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是排在惡性腫瘤首位。
肺癌並非不可治癒,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但是,由於早期肺癌症狀不明顯,公眾在肺癌的一級預防和早期診療存在諸多認識誤區。
近日,中國腫瘤學科普大會在廣州召開,39健康·新聞會客廳 邀請到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詳解肺癌的防治。
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專委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支修益教授
以下是採訪實錄:
隨著國家肺癌查查項目的推廣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胸部CT日益普及,越來越多的肺部結節走進大眾視野,其中磨玻璃樣結節佔到相當比例,請問肺部磨玻璃樣結節是不是等於早期肺癌,如何處理?
支修益:由於新冠疫情防控把胸部CT列為新冠肺炎的排查、診斷、評估和出院標準的常規檢查項目,胸部CT的使用比以往增加了十幾倍,乃至幾十倍,使得數以百萬計的肺部小結節被「揪」出來了。在排除了新冠肺炎診斷之後,這些肺部小結節困惑著許多人,似乎整個社會產生了過度恐懼肺小結節、過度恐懼肺癌的現象。
事實上,首次胸部CT掃描查出的肺部小結節95%以上都是良性的,比如既往有肺結核、肺部陳舊或纖維組織增生等良性病變,體檢者千萬不要過度恐慌。胸外科醫生也要拿捏好手中的「手術刀」,不要過度診斷,減少過度治療。
當然,胸部CT檢查的普及,確實發現有一部分肺部小結節是早期肺癌。在肺癌高發地區,鎖定肺癌高發人群,使用胸部低劑量螺旋CT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肺癌。
這些年,肺癌的治療進展在實體腫瘤中表現頗為亮眼,新一代靶向藥的研究、新型免疫療法的獲批及臨床運用,大大延長了肺癌患者的生存期。請問哪些肺癌患者適合做靶向治療?不能做靶向治療的患者,是不是唯有免疫治療一條出路?
支修益:近年來,針對肺癌的新藥物、新技術、新理念和新規範層出不窮,特別是從分子靶向藥物到新興的免疫治療,已經完全改變了晚期肺癌的治療格局。並非確診肺癌、有了病理診斷,就可以使用靶向藥物治療。
靶向藥物是針對肺癌關鍵靶點的人群,使用之前必須先做基因檢測,然後針對有基因突變的靶點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對於無法做靶向治療的病人,是否適合免疫治療,同樣也要做免疫靶點檢測。通過檢測相關的靶點,鎖定哪些患者可以單用免疫藥物,哪些患者適合免疫治療+化療,或者免疫治療+靶向藥。
臨床醫生要將新技術和新藥物進行排兵布陣,量身定製個性化治療方案,才能為病人帶來更好的臨床獲益。
慢性病是癌症患者的隱形殺手,有研究顯示,伴有糖尿病的肺癌患者生存期更長;也有研究揭示「神藥」二甲雙胍具有抗腫瘤特性。請問,二甲雙胍的抗癌作用是否已被證實?
支修益:肺癌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很多患者合併有一種或多種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卒中等),治療基礎病的相關藥物可能會影響病人的肝腎功能,從影響肺癌的治療效果。
針對二甲雙胍抗癌之說,目前尚缺乏充足的臨床研究數據和循證醫學證據。近年來,有其他藥物、功能食品打著「抗癌」的噱頭,其實並沒有科學依據,希望公眾不要輕易相信。
作為中國控煙協會副會長和國內首屈一指的胸外科專家,您多年來致力於菸草防控工作,呼籲大眾不僅要遠離捲菸,還應該拒絕電子菸,能否介紹一下電子菸如何危害人體健康,目前有哪些證據?
支修益:菸草對健康的危害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長期吸菸會導致肺癌發生,特別是中心型肺癌、小細胞肺癌和肺鱗癌。近年來,電子菸在我國悄然興起,令人吃驚的是90%以上的電子菸消費人群都是青少年。大多數電子菸是尼古丁的傳送系統,菸草依賴就是尼古丁依賴,尼古丁成癮,對於沒有抽過傳統捲菸的青少年,讓他通過電子菸吸食尼古丁,就有可能讓他們成為尼古丁的依賴者,今後就會成為傳統捲菸的消費者。
電子菸對健康危害的長期隨訪和直接證據,目前還沒有大數據結果,長時間吸食電子菸是否會導致肺癌也還是未知數。在市場抽檢電子菸質量時發現,有些電子菸實際相關成分含量,要高於煙盒包裝上標註的含量。不可輕信電子菸「無害」或「低危害」,特別是把消費群體鎖定青少年是極其不道德的行為。
菸草致癌是一個慢性的過程,我們用吸菸指數來界定肺癌的高危人群,如每天吸菸超過20支、連續吸菸超過20年,吸菸指數超過400的人群,我們定義為肺癌的高危人群。電子菸對吸菸相關疾病的影響也需要相關的研究數據,因此,在呼籲加強對電子菸的監管並將其納入控煙立法中的同時,也希望開展更多的臨床研究。
2020中國腫瘤學科普大會
您對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以及腫瘤學發展的寄語,也請您分享一下您個人的防癌之道。
支修益:「健康中國,科普先行」,肺癌防治科普宣傳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健康教育者、臨床醫生、主流媒體、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讓大眾真正能夠做到「坦然說癌,科學治癌」。
首先,要重視癌症的篩查和早診早治,篩查和早診可以降低癌症的死亡率,使更多早期癌症患者達到臨床治癒,實現「帶癌生存」。這次中國腫瘤學大會也傳遞出一個強烈的信息——通過篩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癌症,很多早期癌症通過外科手術治療都可以達到臨床治癒。
我想強調的是,癌症防控策略應該是控制癌症,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治癒癌症。高血壓病沒有治癒,通過降壓藥可以很好地控制,糖尿病也沒有治癒,也是通過飲食管理和降糖藥控制血糖和尿糖。通過科學規範的多學科治療,癌症也可以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變成慢性病,能夠得到控制,這是醫學價值所在。
您為什麼會選擇成為一名醫生?為什麼又會選擇在肺癌領域深耕?
支修益:改革開放初期,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批錄取的大學生深有感觸。當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要考上醫科大學,畢業後當一名外科醫生為患者治病,那個時候對於醫學專業根本不知道,沒有太多的學科專業可以自己挑選。從小看到家人、親戚或鄰居被各種慢性疾病疾病折磨,造成生活質量下降,甚至因病致貧。
1978年如願考上北京第二醫學院醫療系,大學畢業後被國家分配到位於北京通縣北馬場的北京結核病肺腫瘤醫院,北京市結核病醫院的胸外科全國知名,當時在全國胸外科領域學術影響力排在首位,經同醫院領導幾番周折,最後選擇在胸外科發展。
近四十年來,主要從事肺癌外科手術和肺癌綜合治療。隨著行醫時間的增加,在臨床上看到很多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做了手術、化療、放療,五年生存率依然很低。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作為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府特約監察員,就開始關注並參與控煙與肺癌早篩早診工作。
目前已經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胸部CT就是早期發現早期肺癌的「偵察兵」,這次新冠疫情胸部CT使用量翻了數番,甚至增長了十幾倍、幾十倍,數以百萬計的肺部小結節走進我們的視野,其中不乏有早期肺癌的患者。正值「國際肺癌關注月」,希望臨床醫生除了診療好確診的肺癌病人外,要積極參與控煙與肺癌早篩項目,使現有的治療手段更好地為早期肺癌患者服務,讓他們活得更長,活得更好。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肺部小結節就是肺癌前兆?抽電子菸會不會致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