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覓健社區,有覓友發帖詢問關於肺癌術後複查結果:「右肺腺癌早期,術後增強CT顯示左肺尖有小結節,屬於遠處轉移嗎?」
術後查出肺部小結節,就一定是肺癌復發轉移麼?
不一定!
首先我們先不必驚慌,先來了解術後出現的「結節」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小結節?
「結節」並非是一種疾病,而是醫學影像學上的專業名詞。所謂肺部小結節,即單一、邊界清楚、直徑小於或等於30mm,周圍被含氣肺組織包繞的病變。臨床上是這樣定義的:
1.肺內生長類圓形、邊界清楚、直徑>30mm的病灶稱為腫塊;
2.直徑<30mm的軟組織病灶稱為肺結節;
3.而<20mm的結節稱為小結節,<5mm的結節為微小結節。
之所以這樣定義,是因為結節的大小與其良、惡性有一定相關性,通常>30mm的病灶多為惡性,而更微小的結節,良性的可能性更大。根據結節密度的不同,可分為實性結節、部分實性結節和磨玻璃結節三種。
肺部小結節就是癌症嗎?
不一定!
從病理診斷角度及經驗來說,造成肺小結節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類:
1、肺癌。往往是早期肺腺癌,這是一個譜系,從貼壁型生長的原位腺癌,發展到微浸潤性腺癌,最終成為浸潤性腺癌,也就是癌症。
2、肺良性腫瘤。常見的有錯構瘤、硬化性肺細胞瘤、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孤立性纖維性腫瘤、腺瘤等。
3、肺部炎性疾病。如炎症修復的纖維組織增生,也就是疤痕,還有結核桿菌感染包裹的結核球、麴黴菌球、隱球菌病、擴張支氣管,甚至是肺內小淋巴結等。
還有,一些免疫性疾病,如肉芽腫血管炎也可以形成小結節,還有結節病也以小結節形式存在。由以上可知,其實肺小結節出現的原因還有很多種,一般真正是肺癌的往往是少數情況,因此檢查出肺小結節的人也不必太過驚慌,但需要注意的是,惡性腫瘤往往是由良性發展而來的,因此也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
而如果確診了肺癌,在手術後再次發現小結節,又是怎麼回事?
肺癌術後檢查出了小結節是復發轉移嗎?
看兩點。
一看「顏值」——根據結節的外觀鑑別結節的良惡性。良性結節密度一致、邊緣清晰光滑,可表述為「表面鈣化、空洞、衛星灶」等;而惡性結節,其病灶有「密度不均、邊緣模糊,有分葉且不規則,有毛刺改變(毛玻璃樣)胸膜皺縮徵」等表述方法。
二看「發展」——我們要與術前的病理片進行動態對比,判斷該結節是新增生的還是手術前就已經存在了,形態是否變化等等。
如果結節是術前已經存在,並且術後病理片與術前相比無明顯變化的良性結節,只需定期去醫院檢查,聽從醫生的專業意見;如果是新增的惡性結節,可以遵照醫生的建議,根據肺部結節的不同位置採取纖維支氣管鏡、經皮肺結節穿刺活檢,進行病理診斷定性。對高度懷疑惡性肺結節患者,如果只是單個病灶復發轉移,而不是全面擴散轉移,再次手術切除也是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的。
對於肺癌患者,術後檢查發現小結節的情況時有發生。雖說降低術後風險的最有效方式是依賴於初次治療的效果,但是肺癌患者術後仍舊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降低肺癌術後轉移復發風險。
如何預防肺癌術後轉移復發?
1、嚴格遵照醫囑,定期按時複查
由於肺癌至今尚無復發和轉移的可靠、早期預報信號,因而為及早發現復發或轉移,需要對病情進行密切監測和隨訪。一般來講,術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複查一次;第二年,每半年複查一次,循環複查持續。
2、生物標記物檢測
預測復發風險的一個重要手段是使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肺癌是一種高度侵襲性腫瘤,病理分型(組織學分化、血管浸潤、淋巴滲透和胸膜浸潤)、腫瘤TNM分期、基因分型都與預後息息相關。可以結合基因檢測和免疫組化,通過生物標記物如檢測癌胚抗(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釋放肽前體(ProGRP)表達水平,使用基因突變情況如檢測KRAS基因狀態來預測復發風險。
3、加強營養,預防感冒
對於肺癌病人,要保證營養,避免感冒,飲食上,食物的選擇要豐富多樣,配合水果、新鮮蔬菜。對於年紀大的病人來說,多食粥湯類食物會更好消化,同時要注重營養的保證,優質蛋白的攝入。 注意保暖,預防感冒,避免感染。無論是病毒或者細菌感染,都會引起身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給癌細胞增殖復發可乘之機。
4、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快
戒酒、戒菸,不要過度勞累,不要亂吃中藥和保健品,注重情緒調節,保持心情愉快,適當鍛鍊身體。術後2-3 個月,可以做輕緩運動,如散步,由15 分鐘逐漸增加到40分鐘;也可練氣功、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等輕柔的運動。
總之,肺癌患者術後複查發現小結節,先不要驚慌害怕,及時去諮詢醫生的專業建議,遵醫囑進行相關的檢查或治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預防肺癌的轉移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