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細胞生命(上)| 進化的歷史009

2020-09-10 透明的思想

團藻細胞

摘要:多細胞生命可以看成是由細胞構成的群體。這種群體可以很小,相互合作。也可以很大有複雜的溝通與協作甚至是分工機制。多細胞生物將生命帶上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3.3 多細胞生命

&34;

數十億年前,生命跨過了一個門檻。單細胞生命開始相互溝通合作,結合在一起,從此踏上了一條全新的進化徵程。2016年在中國玉溪發現21億年前多細胞生物化石,是地球上目前已知發現的最早的多細胞生命化石。我們知道生命的出現大約在36億年前,從單細胞到多細胞經過了大約十多億年的進化,多細胞生命出現並不斷演化的原因可能與環境變化有關。

早期的地球環境非常的惡劣且非常不穩定,生命的形態只能是數量多結構簡單。很多微生物可以生活在幾百度的海底火山口,嚴寒的冰川中,地底深處,甚至在太空中,但多細胞生命則很難生存在那樣的環境中。多細胞生命比較脆弱對環境要求高。這可能是因為細胞之間需要大量的溝通、聯繫、協調機制,這種機制是在細胞體外進行的受環境影響會很大。一旦機制被破壞多細胞生命也就終結了。很顯然地球最終從幾百度的高溫逐漸降溫到現在這樣溫度適宜、四季變化的氣候,滿足了多生命體的生存要求。

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是太古代末期(約26.5~26億年前)藍綠藻大爆發,藍綠藻生產了大量的氧氣。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氣、海洋中氧濃度增加的結果,生命的數量增加競爭激烈。在競爭的刺激下地球生命的發展、演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多細胞生物時代。

缺氧實驗

關於氧氣還有一個實驗很有意思,美國科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將部分人體正常細胞放置於缺氧的器皿中,本以為細胞會大量死亡。結果令人想不到的是,事實與猜測恰恰相反。當實驗中的細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時,細胞沒有死只是停止了新陳代謝,就象沒有汽油的汽車就停在那兒。當給細胞恢復充足的氧氣後,細胞才開始逐漸全部死亡。現實生活中食物在無氧的條件下其新鮮度會保持的更長久——所以很多食物被真空密封保存,似乎也印證了這個結果。所以科學家認為如果能夠改變人體基因細胞組織從而改變人體每天攝入氧氣的含量,有可能是解開生命衰老之謎的關鍵。但我並不這麼認為,站在細胞個體的角度看缺氧減少生命代謝可以延長自身壽命。但站在多細胞生命的宏觀角度看,缺氧造成個體細胞不工作,則宏觀的各種機能就會失調甚至喪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多細胞生命的核心之一是細胞間的協作,沒有了協作生命就無法維持了。

多細胞生命——生存壓力下的抱團策略

激烈的生存競爭使生命嘗試不同的生存策略。策略一:讓個體變大變強少而精;策略二:靈活躲避、高效繁殖實現種族的延續。策略三:走差異化使自身適應一些極端環境避免競爭。策略四:單打獨鬥不如組團競爭打敗對手更具優勢。多細胞生命作為一個整體,與個體競爭有優勢。科學家發現團藻就有兩種生存模式,當外界環境條件好團藻就以個體方式獨立生存。當外界生存環境差的時候它們就聚集在一起抱團取暖。科學家認為團藻還算不上是多細胞生命,但它很可能是一種介於單細胞生物與多細胞生之間的過渡狀態。

鏈球菌:短者4~8個細菌組成,長者有20~30個細菌組成。

物理學家有一句名言:More is different。翻譯過來就是&34;。多細胞生物不僅帶來了生物個體體積規模的增大,更是出現了細胞的分化和由大量不同分化細胞級聯形成的整體結構、系統的秩序構建,然後是各項生命機能的分工,最終演化出了生物體內精細的組織、器官。

單個細胞的存在是簡單的、有限的,像隱士一樣只需要養活自己。雖然有些微生物偶爾也會聯合起來,但它們與其他微生物之間的協調和合作並非必要。相比之下,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從某些藻類所擁有的4個細胞到人體內的37萬億個細胞,都放棄了各自獨立性相互溝通協作頑強地結合在一起。可以稱之為「社會性細胞」,它們享受著群體生活帶來的優越性,比如:生命體內的環境比外部環境要優越的多。有充足的氧份、穩定的溫度等等。但也需要每個細胞都發揮自己的作用(這與人類社會何其相似)。比如儘管基因相同,但每個細胞都經過一系列調整異化為一種特定組織細胞承擔著特殊的功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也需要為了整體的利益而減少自身繁殖,只增長到它們履行其功能所需要的數量。甚至在特殊時期需要它們犧牲自己開啟「自殺」程序,也被稱為細胞凋亡。試想在一個適宜的環境中所有的細胞都為自己拼命爭搶氧份,大量繁殖,這個多細胞生命就崩潰了。

由多細胞生物建立起來的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規模是單細胞生物所遠遠不能比擬的。所以應該說多細胞生物將生命帶上了一個新的層次,為生命帶來了新的巨大的進化潛力。生命的多樣性也帶來了生物種群的競爭,最終形成了更高層次的生態系統。總之這個星球因為多細胞生命的出現而完全不同。·

……………… 未完待續 ………………


❓知乎討論:
多細胞生物是否可以理解為細胞的社會?動物的細胞跟單細胞微生物的細胞有什麼不同?
點擊「了解更多」查看討論,觀點僅供參考
※ 思考比答案更重要!


透明的思想 公眾號ID:Transparent_thoughts


本文來自專輯《進化的歷史》

相關焦點

  • 010 多細胞生命(下)| 進化的歷史010
    此階段尚不能被稱為多細胞生物,它只是眾多細胞簡單的聚合體。(這與原始人類群居生活有點類似。)多細胞生物應該是指細胞出現簡單的功能分化,例如一些細胞負責支撐群體,一些細胞負責進食,另一些負責傳遞營養物質。(這很類似人類社會後來出現的社會分工。)但這些只是功能分化還沒有出現任何器官和結構。出現細胞功能分化後,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個最簡單的多細胞動物,現代可參考的生物如海綿。
  • 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上)| 進化的歷史005
    這是構成生命材料的基礎條件。我們現在知道構成生命的基礎化合物是有機物。有機物是指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鹽、金屬碳化物等少數簡單含碳化合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儘管都是由原子組成,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有很大的差別。
  • 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下)| 進化的歷史007
    多分子體系的出現科學家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裡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但是團聚體模型與原始的生命體相距甚遠,而且也很不穩定。多分子體系使我們認識到生命不是簡單的分子的堆積,生命的本質不是個體而是一個系統,而且是一個完備的系統,包含著信息、能量、秩序、控制。除了團聚體假說還有一些其它的假說,比如福克斯的微球學說。由於歷史久遠這些假說都無法被證實。
  • 生命之旅—化學進化(中)| 進化的歷史006
    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胺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關於這方面的推測,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1935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設計了一套密閉裝置(下圖)。
  • 生命的誕生—細胞 | 進化的歷史008
    細胞分裂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多分子體系進化出細胞後生命才算真正誕生含有蛋白質和核酸的團聚體能夠進化;團聚體與細胞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由有機分子組成,在結構上都有膜結構。在功能上都有生長和繁殖,都能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由此可以猜測到細胞有可能是從團聚體進化而來的。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科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形成於約35億年前的古老巖石,上面就有藍藻菌沉積的痕跡。這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化石之一,直觀地揭示了當時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狀態。太古宙時期的地殼仍相當薄弱,火山活動強烈而頻繁,巖層普遍變形變質嚴重。當時的大氣層與海水中都缺少自由氧,由此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因而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是生命體從最初的多分子有機聚合物形態一步步演化成具有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形態和相應功能的生命粒子,最終進化出擁有封閉自身結構的生命體——原核生物。生命體演化到原核細胞形態時,已經與非生命物質徹底劃清了界限。雖然演化過程中的每一步都嚴格遵循有機化學的基本規律,但這種建立在海量隨機偶然基礎上的最終必然,我們哪怕能夠明了其中的作用機制,但以現有的科技能力,卻仍然無法真正還原細胞生命形成的完整過程。前文還曾提到過,任何細胞生命體的細胞內部環境都是流動液態的,這實際是對原始生命體最初所處生存環境的維持。
  • 生命是什麼 | 進化的歷史016
    甚至生命與非生命的劃分標準都是模糊不清的。生命是什麼我們已經穿越了生命漫長進化旅程的99.9999%。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歷史我們可以對生命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了。由於生命現象如此複雜、奇特,激發了哲學、神學、科學家們的興趣。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1)
    拋開神創論這類非科學的觀點,生命起源說主要分為外來說與本土起源說兩類,都有其各自的支持者。筆者當然是堅定的本土起源說支持者,在此謹以這方面科研成果為基礎,從事物發展的必然性角度去對地球生命體的本土起源和早期進化歷程作出一些描述:這一時期地球上的環境雖然極度惡劣,但其實確已具備了形成生命的幾大基本條件。
  • 生命與熵的抗爭 | 進化的歷史017
    不僅成鍵數量多而且成鍵方式也多,可以形成單鍵、雙鍵、三鍵。多個碳原子可以相互結合形成長短不一的碳鏈或碳環,所以有機分子有大量的同分異構體。這也是有機物比無機物多的一個原因。信息包含事物屬性所處的具體狀態。有機物的靈活性、多狀態是信息生成、存儲、處理的基礎。相反無機物沒有這樣的靈活性也就不能成為構築生命的基礎。
  • 能量與生命 | 進化的歷史018
    一開始環境溫度高生命可以利用環境中的熱能,隨著環境溫度的降低不能直接利用外部的熱能了,生命活動需要利用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來維持生命的新陳代謝活動。上世紀60年代Peer Mitchell從生命能量角度提出了化學滲透假說。這個假說解釋了細胞獲得能量的機理。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來自於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這是一種不穩定的高能化合物。
  • 多細胞動物可能並非單細胞進化而來
    德根團隊繪製了單細胞圖譜,對所有表達的基因進行了測序,因此能比較同類型細胞在時間上的變化。這意味著他們可以發現每種細胞的「籤名」,藉此梳理出不同細胞類型的進化歷史。  他說:「幾十年來,生物學家認為現有理論是不言而喻的,因為海綿領細胞看起來非常像單細胞的領鞭蟲——分布於全球大洋及河流裡的一種沒有神經、只有一個單細胞的水生生物。領鞭蟲被認為是動物最親近的親戚。
  •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秘密 | 進化的歷史011
    為此科學家們給出了各種猜測,比如從無性繁殖到有性繁殖,「生物收割者」假說……細胞的出現是地球生命的開始,是一個劃時代的開啟。多細胞生命的出現則是一個轉折點,它開啟了物種進化的序幕。——透明的思想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多細胞生命出現在26億年前,此後地球是被藻類植物與浮遊動物統治著的。經歷了超過十億年的繁衍。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二十六)生命全解密》
    還根本不能涉及多細胞的起源與進化問題,他們關於單細胞的分子生物學也不能適用於多細胞生命體。對於遺傳問題。現代生物學一直還認為母子遺傳這個序列,不知道人體基因不遺傳這樣的秘密。那是因為,單細胞生物是母子遺傳。
  • 細胞的起源和進化
    畢竟在整個細胞幾十億年的演化史中,我們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推理得到的結論。現代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命都是以單個細胞或多個細胞的形式存在的。生命起源後細胞基本結構的形成和細胞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的發展都是一些重大的生物進化事件。那麼最原始的細胞細胞是如何產生的呢?現代學說認為,導致細胞生命形成的關鍵因素是地球的形成及地球大氣層條件的變化。
  • 合成生物學:生命科學的「利器」(開卷知新)
    合成生物學,能利用大腸桿菌生產大宗化工材料,擺脫石油原料的束縛;酵母菌生產青蒿酸和稀有人參皂苷,降低成本,促進新藥研發;工程菌不「誤傷」正常細胞,專一攻擊癌細胞;創製載有人工基因組的「人造細胞」,探究生命進化之路;利用DNA儲存數據信息並開發生物計算機……作為科學界的新生力量,合成生物學進展迅速,並已在化工、能源、材料、農業、醫藥、環境和健康等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2)
    首先,這類多分子有機聚合物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對穩定性,能夠在一定溫度、壓力範圍內維持自身結構一段時間的穩定存在。但這種穩定性又只能是相對的,甚至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太過穩定,則只能如各類礦物般與世長存,從而失去繼續演化的可能。所以相對穩定性應該是這種最初的有機體所具備的至關重要的一項基本屬性。
  • 認識生命—從靈魂到科學 | 進化的歷史003
    如果我們將生命放在無生命的物質世界背景前觀察,我們至少會遇到三個問題:空間尺度時間跨度複雜性首先從空間尺度上看即便只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也存在於一個廣闊的範圍內。10^−9米(納米):這是病毒出現的尺度。最小的病毒是小於20納米,最大的300納米。
  • 《宇宙的秘密全部揭開(十九)生命起源》
    重金屬原本在生命誕生地是存在的,但是由於蛋白質前僕後繼的與它們中和變性,才消除了重金屬的危害影響。而生命的誕生,是在行星物質的所有的化學反應都終止之後。這樣的環境,如今只有在細胞內部才具有。化學家以及生物學家想像不到,我們在這裡描述著高等有機物和蛋白質形成的地下海的時候,他們還在算數紙上推演有機物的誕生問題。
  • 地球上第一個細胞如何進化誕生的?
    地球上最早的原核生物被認為在大約40億年前首次出現在地球上,也就是地球形成的幾億年後。關於生命是如何起源的,第一個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在科學上都只是猜測,因為這些事件不能在實驗室中重複,儘管如此,有幾個實驗為這一過程的某些步驟提供了重要證據。